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益华 《传承》2010,(33):78-79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主流媒介的作用。对于西方传教士的作用,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完全否定,要以客观的角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接触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基督教的差异以及明清之际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的同化、对抗与排斥,认为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当时在华的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二者的接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和汤若望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这两位来华西洋传教士都在北京逝世,他们的坟墓至今并列于阜外车公庄。面对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两座石墓,历史学家感慨的可能是世事沧桑,哲学家想到的则是人的行为常常目的与手段相悖、效果嘲弄动机。欲行宗教渗透,却促西学东渐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16至17世纪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天主教教士之一。他于1582年来华,1600年到北京晋见明朝万历皇帝,因贡自鸣钟、地舆图、西洋乐器等新奇之物博得万历好感,待以上宾之礼,准其留居京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吸收西方文化的历史启示李建忠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以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为媒介,促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它给正逐渐落后的中国,带来了发展和赶超先进的契机,但这只是一次不圆满的交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张河清 《求索》2007,(2):82-84
洪江古商城发端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之际,繁荣于清末,鼎盛于抗日战争时期,最后衰落于解放战争时期。洪江古商城是中国历史上西南省际边境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缩影,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的发展繁荣与逐步衰落,是其区位条件、时代背景、商业盛衰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们为了引进西方文化,以行医和传播西医知识为媒介,造成西医在中国的不可遏制、蓬勃发展的势头,为此西医翻译界人才辈出。这些西医的翻译者为了让西医为国人所接受,很自然地就从中医学中去选择相关的术语对等西医术语,如此,对症状的描述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关的词汇。正是由于西医的这种借用,使得西医逐渐被国人接受,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同时也导致了后来国人对中医的认识偏差和误解,而这些影响是由于当时西医引进中国时翻译不当,或者是传教士或译者对中医的理解不深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吴春彦 《求索》2010,(2):168-170
阳羡陈氏为江南著名文化家族,明清之际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个体的诗词创作及政治节操上,对该家族明末清初戏曲活动关注零散而片段。本文结合史料,对明末清初阳羡陈氏诸曲家作了全新的系统考证。明末清初陈氏曲家行迹有其特定的时代、地域、家族成因,在明末清初江南曲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论陈氏家族诸曲家活动轨迹,有助于充实明清戏曲研究史料和完善江南戏曲活动研究,有助于探讨文化氏族在朝代更迭、国家动荡之际的社会际遇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士商之间泾渭分明。而明清之际的士商关系却有着超越传统的嬗变,出现了“士商渗透”的现象。究其原因,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繁荣、科举仕途的崎岖、动荡的政治格局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由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历史系联合主办的“传教士与美国早期中国学”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近50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聚会。与会学者围绕传教士中国学的理论问题、美国早期中国学的若干具体问题、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当前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传教士中国学的理论问题对于开展早期传教士中国学的研究,与会学者认为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复旦大学的姜义华教授认为,传教士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他们往往生活在民众中间,接触到大量中国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科学地理知识的贫乏 ,我国自古就有“中国者 ,中央之国也”的传统观念 ,这种妄自尊大心理成为有清一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所在。明清时期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地图、地理著作及创办报刊对天文地理知识的介绍 ,挑战了中国自古有之的“天朝中土”观念。另一方面 ,鸦片战争前后 ,一批具有先进眼光的志士仁人如林则徐、魏源等 ,在传教士所带来的新信息新观念的影响之下 ,也开始从地理图志入手 ,寻求中国的自强之策。他们从注意地理、历史的差异进而反思政治体制的不同 ,向国人灌输了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的西方政治制度 ,由此 ,西方的“国家”观念开始动摇中国传统的“王朝”思想。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准备了思想观念层面的变革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人生观的确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其中也包含着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能动改造。他立志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传统儒学“内圣外王”人生价值观的扬弃。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求实务实思想促成青年毛泽东形成求真务实的人生准则。他的尚动求变、斗争造反的思想和个性的形成,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对明清之际实学派“主动说”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主席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满怀激情地提出“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上,对台湾同胞充分的肯定和尊重、深切的关怀和期待。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考古发掘证实,台湾岛早期住民中很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渡海而去,这开始植下台湾以大陆为母体的血缘和文化根基。史籍记载表明,从“三国”时代起,海峡两岸往来越来越多,宋元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康熙统一台湾后等时期,大陆人民多次大规模移居台湾,他们和早期住民融为一体,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王夫之平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评价,写出了大量的富有创见的著作。尤其是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尹翼婷 《求索》2013,(7):64-66,38
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5.
王玮 《求索》2007,(10):117-118
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传教士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近代中国政府的教育体制之外办了从小学到大学的3级教育体系。教会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受到传教士所在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自由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是其核心,即人文的博雅全面教育观,也常被翻译为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时期晋商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烨  夏扬 《理论月刊》2004,(1):67-69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凭借自己敢于吃苦的精神,精明的生意头脑,大胆开拓创新的魄力,在经营地域、经营行业、经营手段上进行了创新,在经商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明清之际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从西方传教士踏上中 国的土地,几百年来,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形象。 1697年3月,法国传教士白晋神甫从北京返回巴黎,在布勒斯特港上岸时,一身中国清朝的官服。他告诉惊诧莫名的法国地方官,说自己是康熙大帝的钦差,希望法国当局以接待中华帝国皇帝的钦差的外交礼节接待他。的确如此,白晋神甫是清朝的官员,为皇帝讲授几何学、医学,绘制地图,康熙派他出使法国招募传教士来华,并带去康熙皇帝赠送路易十四的礼品。 1900年10月,美国传教士了韪良牧师从北京返回纽约,上岸时一身戎装,还背着一杆步枪。码头的脚夫问他是不是…  相似文献   

18.
唐甄、戴震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唐甄对封建君主的抨击和民本思想,戴震的人性论思想和对理学家“理欲之辨”的批判,具有强烈地反封建专制、反理学禁锢的倾向,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大通史》在内容方面有这样一些新特点。第一,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避免以具体事件为标志截然断限,除了史前文化外,特别强调周秦之际、唐宋之际、明清之际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这样几个重大的变化时期,以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变化为标准,以宗家结构的农耕生产方式为主要线索来判断不同阶段的社会性质,注意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宗家结构的农耕生产方式之不同表现形式的共存。  相似文献   

20.
尚继武 《前沿》2008,(1):225-228
反讽是小说艺术中常见的叙事修辞辞格泛。《聊斋志异》中的反讽叙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中的“孤愤之情”抒写得更加深沉厚重。明清之际以《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使用最为广丰富了文言小说的叙事功能,使蒲松龄寄寓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