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展示的高科技军事手段,有助于美国推进其军事、政治、国际三大战略。但高科技军事手段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伊拉克战争没有根本改变国际政治关系。高科技军事手段不是单边主义的通行证,美国面临着国际关系(与盟友、与联合国、自我定位)的重大抉择。伊拉克战争没有终止伊拉克民族国家的历史,而是提供了一个民族主义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犤3犦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其进展之快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也是扑朔迷离,尚未尘埃落定。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不顾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和规模空前的反战浪潮,执意在几个盟友的支持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显示出美国“倒萨”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是为了一己私利。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贯彻其全球战略的必然结果,因此战争必然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国际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一、“倒萨”:美国多重战略利益的汇合点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就是维持、加强美国的“一超”地位,建立美国的单极霸权。为此需要从三…  相似文献   

3.
孙德刚 《外交评论》2006,42(2):65-72
赖克认为,在零和游戏中,政治联合会自动生成能够确保获胜的最小规模,即政治联合的最佳规模,但这一理论很难解释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领导的政治联合在规模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本文认为,攻防态势与政治联合的规模之间存在重要联系。防御型政治联合旨在制衡威胁,政治联合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威胁平衡,政治联合的规模一般较大;进攻型政治联合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其构建的内在逻辑是利益平衡,政治联合的规模一般较小。  相似文献   

4.
2003年美国以武力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后,伊拉克人的反美斗争与伊内部各派系间的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伊拉克迅即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失序困境.为了实现自身战略利益,达到打造一个亲美、民主、稳定的伊拉克的政治目的,美国重新拾起“反叛乱”战略工具,希望在伊拉克赢得民心并有效地进行国家重建.为此美国在伊拉克实施了一系列“反叛乱”行动项目,包括在伊拉克战争后期的“增兵”战略.不过,由于伊拉克政治局势异常复杂,美国在界定“反叛乱”战略目标上过分树敌,以及美国战略决策层在伊拉克战争中主导性的低成本理念与“反叛乱”行动对资源和投入长期而极大的需求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美国在伊拉克“反叛乱”战略实施的长远成效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分析工具,把国际关系的历史考量与理论阐说结合起来探讨时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伊拉克战争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实际上,当前比较流行的六种有关美国战争动机的学说既有真伪之分,也有轻重缓急之别。而伊拉克战争的速战速决并没有使美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战争的可能结果与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相去甚远。历史将会证明:伊拉克战争不但没有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反而加剧了它的衰落。  相似文献   

6.
鲁世巍 《外交评论》2003,(3):102-107
战后美元的霸权地位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经济政治利益。近来美元霸权面临新的挑战。伊拉克战争没有改变 而且将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但美元霸权的衰落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90年代,那些自诩为"开化国家"建立了"国际关系的新规范",即他们有权动用武力去保护惨遭邪恶怪兽蹂躏的人们。任何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所谓"动用武力拯救被压迫人民"的规范革命决非什么新东西,而是欧洲帝国主义的老调重调和日本法西斯的花言巧语。美国及其盟国对南联盟的轰炸及对米诺什维奇的审判,中东政策,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谴责和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战争等等,都是他们这一游戏规则的范例。这些范例说明这一"规范"是强者制定的,也是符合强者利益的。  相似文献   

8.
1991年初,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伊拉克战败和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取得胜利而结束。海湾战争后美国力图巩固和发展其胜利成果,推动中东局势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战略利益方向发展,建立美国式的“中东新秩序”。一年来中东局势发展表明,这里固有的矛盾尚未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9.
组建预备役部队是国家平时储备后备兵员,战时实施快速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武装力量建设的共同内容,在现代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特别是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联盟力量行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以色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预备役的使用,为达到战争目的,夺取战争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预备役部队在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焦世新于《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发表《“软均势论”及其实质》一文,介绍了“软均势论”的由来和内容。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除俄罗斯和中国外,法、德等美国的欧洲盟国也纷纷采取外交行动,试图阻止美国发动那场战争。有学者由此认为世界上出现了“软均势”。认为它反映了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批评;并指出它具有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问题已不仅是个地区性问题,还关系到国际体系的转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等全球性问题。布什总统2007年1月提出了关于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战略”,内容包含了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层面,但短期内难以奏效。“新战略”的实施主要受美国国内政治走向、巴以问题、黎巴嫩局势、伊朗外交政策走向以及俄、欧、中、日等大国(集团)与美国关系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自1968年复兴党上台后的35年中,伊美关系经历了从复兴党执政前期的"政冷经热",到两伊战争爆发后的全面缓和,再到海湾危机后激烈对抗的重大变化。缺乏稳固而长久的共同利益是伊美关系的致命弱点,它决定了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美国对伊政策在海湾危机前后的巨大反差,充分暴露了它以推行民主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极大虚伪性。  相似文献   

13.
先发制人是布什主义的基本要素,即坚持美国具有潜在的敌人能够伤害美国之前,对其首先发动攻击的权力.国家进行预防性战争的理由主要是,他国未来将发动袭击,因此要努力阻止这样的袭击发生.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的区别主要在于敌人正准备进攻的确定无疑或似是而非.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人一场预防性的战争,历史和国际法对预防性战争都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群 《外交评论》2004,24(4):30-34
2004年国际关系表现出4个基本特征:一是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的困难突显出美国力量的局限性。二是国际系统结构虽仍然表现为单极特征,但系统的合法性严重不足。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在威望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欧洲仍然质疑美国单极世界秩序的合法性;布什主义导致“越打越恐”,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与安全。三是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不断加速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欧盟宪法条约签署和东亚地区合作是今年的两大亮点。四是大国关系继续良性互动,合作与竞争因素同时存在,但合作始终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但美国单边主义对多极世界的发展形成挑战。伊拉克战争后,由于受自身力量的限制和国际反恐合作的需要,美国外交政策发生变化。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大国对国际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袁鹏 《外交评论》2006,(5):30-35
美俄关系经过近十年的磨合大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但这一框架未能根本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伊拉克战争终于将这些矛盾催生出来,于是引发美俄关系新的紧张,也诞生了所谓“新冷战”说。笔者认为,与其说美俄关系处于“新冷战”,不如说是回归其本应有的面目。未来美俄关系的发展将取决于国际环境、双方各自战略走向及两国领导人的更迭三个层次的因素,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2005 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介绍了美国的安全环境、战略目标、实现目标的指导方针和手段。该报告对安全形势的评估比较冷静和现实;初步汲取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教训,认识到美国的能力单独对付全球安全挑战是不够的,需要与盟国和友邦合作;开始重视预防性措施,但依然坚持先发制人的战略选择;突出反恐的中心地位,提出反恐斗争胜利的关键是摧毁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上的支撑;为应对新的战略环境,美国正在向全球性调动和部署军事力量的态势转变;仍旧以两手应对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加剧了世界动荡,因而对美国的指责也超越了国家、阶级、宗教和年龄界限,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美国自以为在为世界工作,世界却认为美国蛮横霸道。从本质上说,美国的世界霸权是全球化的产物,但其指向却与全球化趋势相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