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国内的身体美学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凸显现象进行文化批判的或政治学的研究;其二是发掘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中的身体理论资源,从"身体"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它们;其三是对身体美学自身的研究对象、理论内涵等进行论证梳理。身体美学作为一种致力于反抗意识美学的学术话语,应当以身体作为主体来探讨身体本身的活动的审美性,但也绝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活动,而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学界关于身体美学的研究启示我们,身体作为主体的活动是一种对世界具有创生意义的活动,社会、文化的基础就在于这种身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生命在于运动”进入中年期后,人的身体形态在逐渐地变化,体重、围度、体形等都在悄悄地增长,身体发胖,将逐步引起身体的隐蔽性疾病。不少中年人因事业和家庭所累,其运动量明显不足,容易患上多种疾病。据研究,35岁以后,肌肉力量每10年递减10%~20%:40岁以后,整个身体功能均普遍减退。  相似文献   

3.
理查德·舒斯特曼所创立的身体美学的基本立足点是通俗艺术与大众审美。他主张关注、反思身体自身的经验与知觉,认为哲学思考应当从身体及其意识出发,并且以改善实际生活为目标。在舒斯特曼看来,哲学的本质是实践,这也是古希腊哲学的本质精神。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等思想家的身体观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家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身体的关注,身体的确可以构成身体美学与古希腊哲学会通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身体哲学的研究正越来越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外身体哲学的研究主要以梅洛-庞蒂、施密茨等身体现象学家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身体哲学研究的现象学范式。这种范式囿于感性存在论身体观,最终导致了身体研究的神秘化。国内身体哲学的研究受梅洛-庞蒂的影响,结合对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的解读,形成了一种“感性本体论”的研究范式。这种身体哲学局限于感性的身体美学领域,根本没有对身体的社会历史维度的探讨。马克思的身体哲学范式已经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但仍然局限于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缺乏对身体哲学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自觉。因此,需要我们对马克思的身体哲学范式进行研究,构造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身体哲学。这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的身体思想加以挖掘,使身体问题的研究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摆脱梅洛-庞蒂的神秘身体观和费尔巴哈对身体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身体是伊格尔顿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的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的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的哲学家们则认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和谐一致的,伦理和审美都以身体为基础,以想象中的"摹仿"为前提。审美和伦理问题必须借助"身体"来实现个体与总体、法则与欲望、道德与知识之间的紧密链接。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身体之潜能的全面展开,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但享受劳动本身的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的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致之处。伊格尔顿试图建构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源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身体为轴心的美学和伦理学。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在文艺领域建立起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这是贯穿郭沫若所有美学思想的主脉。郭沫若意识到要进行意识形态的革命,促进意识形态的有效发挥,它就必须是快乐的,直觉的,自我认可的。一言以蔽之,它必须是审美的,艺术的。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视阔下的郭沫若实践美学思想的建构,主要包括:艺术创制的实践性、批判现实主义实践性以及世界文学的实践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祖婉慧 《前沿》2014,(3):183-184
随着科技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大缩短了客观条件下所造成的地域距离,全球化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详细地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的现状,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导致的对于美的不同的评判标准和情感认知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的立足于美学的角度上去看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有助于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的立足于美学标准,依靠美学价值,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保证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翻译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笔二则     
一茗 《前进》2014,(3):62-62
起得早不一定身体好 起得早不一定身体好,但一定有时空的便利。 清晨6时,骑公交自行车上班。于路寒风嗖嗖,夜幕尚浓,人车稀少,清净速爽,4公里15分钟已达单位,感觉真是好极了!  相似文献   

9.
当身体遇到病毒,细菌和传染病的侵袭时,身体拥有的“免疫机制”会担当起抵御分割的使命,阻止入侵者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10.
自从iPhone出现,玻璃屏幕已经从一种材料变成了一种美学——我们触摸它,使自己的身体与电路闭合,将动作转换为数据,实现物理上的自我与数字内容的对接。  相似文献   

11.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公关活动得于在我国兴起。公关活动虽然属于功利性的行为,但其中也包涵着美学的追求。公关美学属于应用美学的范畴,据报载,1984年第十届国际美学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艺术,而1995年第十一届国际美学会议讨论的中心却转移到美学在实践中,在大会论文的十二个专题中,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就有教育美学、商业与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美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等七个之多。由此可见公关美学是符合国际美学潮流的。公关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公众组织与公众的合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公众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与所有的人包括不同年…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相似文献   

13.
身体审美是当代审美文化场景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意向之一.当代身体审美的机制是与商业、资本和文化的巨大效应密切相关的.美学规范的表现机制、商品逻辑的操纵机制、大众传媒的引导机制,构成了当代身体审美的三重机制.  相似文献   

14.
马乾 《传承》2008,(2):42-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学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响。本文旨在从"和谐""、和谐社会"的美学意义和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出发,运用实践论美学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的所在、美的规律、美的性质和实现它的途径,从而论证中国的"和谐社会"在我国前两个"大美学时代"的滋养和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熏染下必将乘"势"而起,大鹏展翅的远大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背景,阐述了英汉隐喻美学价值之异同及隐喻的内涵,强调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根据已知经验,在联想的基础上,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等值或相似的关系,提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判断隐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各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黑暗中的人类身体得到呈现和关注,并日益成为各种学术理论话语的焦点.由于身体呈现技术的发展和演变,青少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族群被创造.在身体成为各种哲学、美学理论热点的时候,从身体出发并达于身体的现代传播却倾向于将身体逐出人类传播的领地.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根本改变了身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人类传播历史中身体、符号与媒介的关系,考察身体在人类传播中作用与功能的演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忽视了交流的物质现实,即身体;剖析无视身体的符号化传播的社会文化后果;认为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背景的今天,身体在场的人际交流更成为不可能的传播乌托邦,而被誉为后喻文化的网络媒体更成为青少年隐身的理想屏障.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各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黑暗中的人类身体得到呈现和关注,并日益成为各种学术理论话语的焦点.由于身体呈现技术的发展和演变,青少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族群被创造.在身体成为各种哲学、美学理论热点的时候,从身体出发并达于身体的现代传播却倾向于将身体逐出人类传播的领地.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仅完全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根本改变了身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人类传播历史中身体、符号与媒介的关系,考察身体在人类传播中作用与功能的演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忽视了交流的物质现实,即身体;剖析无视身体的符号化传播的社会文化后果;认为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背景的今天,身体在场的人际交流更成为不可能的传播乌托邦,而被誉为后喻文化的网络媒体更成为青少年隐身的理想屏障.  相似文献   

18.
罗祖文 《前沿》2012,(3):12-15
生态美学视阈中的自然审美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审美,而是一种“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审美;这种审美超越了传统艺术审美中距离与感官的限制,是一种身体感官全部介入参与的动态审美;而且,它还是一种欣赏与沉思相结合的深度审美。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学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多方面的强烈反响.本文旨在从"和谐"、"和谐社会"的美学意义和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出发,运用实践论美学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的所在、美的规律、美的性质和实现它的途径,从而论证中国的"和谐社会"在我国前两个"大美学时代"的滋养和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熏染下必将乘"势"而起.大鹏展翅的远大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陈琳  詹三友 《求索》2007,(12):154-156
深度模式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理论的一个突出表征。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美学深度模式的学理渊源、历史演进以及消亡过程,在总体上,勾勒这种学术样态的面貌,提供一种关照二十世纪美学的整体视角。并且希望抛砖引玉,激起更多的研究者从“深度”角度切入二十世纪纷繁复杂的各种美学理论,深化对二十世纪各个美学流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