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这对于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大有裨益.国外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主要经验对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有以下启示:完善网络舆情的法律管理工作,实施网络舆情技术监控措施,倡导“自律”与多样化差异性管理并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网络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网络治理必须有法可依,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识。英国作为互联网发展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立法、行政两方面双管齐下,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网络治理体系,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网络治理经验,对我国不断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作为互联网发展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网络治理方面积极探索,从立法、行政两方面双管  相似文献   

3.
运用多种手段对互联网实施必要的管理,是目前各国通行的做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衍生的问题趋于复杂化,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其中,不少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构建立体监管体系政府在管理中担当起重要职责,在突出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注重发挥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政治参与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它具有广泛性、平等性,天然地趋向公共道德,追求公平正义。网络政治参与在转型时期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这种新兴的政治参与形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隐忧。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规制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的治理过程,而加强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政治参与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它具有广泛性、平等性,天然地趋向公共道德,追求公平正义。网络政治参与在转型时期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这种新兴的政治参与形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隐忧。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规制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的治理过程,而加强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网络诽谤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互联网工具实施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网络诽谤引起的侵权纠纷是网络技术产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在对网络诽谤认定过程中,言论自由和名誉侵权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把握。在对其约束和规制的过程中,极易引发与言论自由和网络监督的价值冲突,由此带来诸多的质疑和争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网络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防止网络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网络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防止网络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网络暴力"现象。近些年网络暴力行为屡次挑战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论对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还存在着有效规制手段缺乏、是否违法界限模糊、监管存在较大难度等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探索依法治理的切入点、加强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建设多元化的网络监管机制等方面予以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介质和手段,互联网已经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在网络监督中,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体,他们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时时处处对党和政府官员一举一动进行监督。使得网络监督越来越成为常态化,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的形式。网络监督改变着我们的政治生态,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不愿面对网络监督,不会应对网络监督,导致一些小事酿成大事。有限责任变成无限责任,工作陷入被动,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使得党和政府形象受到损害。因此,对待网络监督,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其对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防范和处置好网络监督事件,主动引导网民,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公民参与行为带了一次重大变革,公民通过网络能够快速获得所需政策信息,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网民的参与遇到了公民网络参与存在公民参与权利与公共政策权力的互斥性、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应然与实然要求的冲突、网络参与需求与政策环境的博弈等困境,这也成为当前公共政策制定中不得不面对,并加以解决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2.
冯广涛 《理论导报》2010,(10):45-47
网络舆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舆论的不足,使民情民意得以充分表达,但由于我国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没有建立一个合理标准,也暴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和规制网络舆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网络舆论的治理需要引导、教育、规制等多种渠道,本文仅从法律规制的角度谈谈对网络舆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闹得纷纷扬扬的"谷歌事件"引发人们对网络管理的关注。美国某些人指责"有些国家竖起了电子屏障,阻止本国人民分享世界上的一部分网络"。其实,依据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实施必要的管理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高调宣扬"网络自由"的美国从来都没有疏于对互联网的防范和监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张恒山在《美国网络管制的内容及手段》一文中系统论述了美国的网络管理问题,揭示了美国网络自由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民主行政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公民参与方式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应该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传统形式下,公民参与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其现实参与性的不足。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形式下公民参与的不足,赋予公民参与的新方式。然而网络不是十全十美的,中国当下也存在着网络参与的一些问题。从公民参与的传统方式出发,进行了剖析,提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这一新的参与方式,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提出了一些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庞超  王岩 《实事求是》2010,(5):53-56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网络监督具有平等性与广泛性、快捷性与高效性、互动性与凝聚性等特点。网络监督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成为监督权力运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杠杆,为政府"阳光施政"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政府管理理念与方式的创新。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网络监督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由互联网大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种种变革也已悄然开始。政治参与作为公民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网络参政逐步被人所应用,开始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特有的逼真、自治、开放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德育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共享德育信息资源,而且拓展了道德社会化主体的内容,为“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和现代观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互联网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德育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德育范式,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科的向前发展。为了有效地实现网络的德育价值,笔者认为,针对互联网环境本身而言可以采取四个策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道德管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道德管理、加强对网络德育环境的塑造和信息技术手段的道德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网络政治参与和民主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本文尝试将两种不同的观点归纳为内生网络民主和外生网络民主。这两种观点恰恰说明了网络政治参与在促进民主方面有其社会现实性,网络政治参与的社会现实性决定了民主不能仅从发展网络去建构,推动民主更需要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成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影响力日益扩大,滥用互联网造成的危害性也随之提升。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维护信息主权,重视网络安全,保障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借鉴外国网络立法的经验,对我国现存网络监管法律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加快网络立法步伐,构建完整协调的网络法律体系,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和集体行动在中国迅速发展,二者的结合使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开始出现,它在类型上包含了发生在虚拟世界的在线集体行动和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离线集体行动,包含集体行动组织和人际网络在内的网络分别在社会化和结构联系两个方面对二者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对抗议日本活动的问卷调查,以下假设得到证实:(1)针对网络的社会化功能,在线集体行动的参与更多受到行动者的人际网络成员对行动议题兴趣程度的影响,离线集体行动的参与更多受到集体行动组织成员身份的影响;(2)将行动者和集体行动联系起来的人际网络对行动者参与集体行动的影响大于发挥同样作用的集体行动组织;(3)将行动者和集体行动联系起来的人际网络的强度对行动者参与离线集体行动的影响大于对行动者参与在线集体行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