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2.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新闻界盛行隐性采访,即新闻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意图,进行暗访,其使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偷拍偷录”。这种采访方式对于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违背了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甚至侵犯了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诉讼程序,这种隐性采访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在法律上是否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即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呢 ?这个问题在学者中间是有争议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是一…  相似文献   

3.
徐力 《法制与社会》2010,(2):265-265
社会需要隐性采访,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实现自我净化的一种必要机制。受众喜欢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制的新闻,是因为他们通过记者的采访,看到了阳光不能照到的黑暗角落。尽管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但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应当限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无论如何,法律,都是隐性采访不能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新闻采访权的法律性质采访权源于公民知情权。在法治国家 ,应当依法强调、保护采访自由权。没有采访自由权 ,新闻界就很难获得所发生的情况。任意剥夺、限制媒体的采访自由权 ,不仅影响到新闻界本身的生存 ,也会影响到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 ,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给予法律保障。应当看到目前舆论监督的现状不是“自由”过甚 ,而是“限制”过多。在无锡日报社与中国足协名誉侵权案中表现出来的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反响 ,反映了人们要求以法律保障新闻媒体及从业员合法权益。但是 ,媒体及从业人员在行使采访…  相似文献   

5.
<正> 舆论监督是行政监督之一,它主要是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等舆论工具,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是否依法行政所实施的一种经常性的法制监督。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引人注目、震慑力强、影响面大、迅速及时、效果显著等特点,因此,它常为各国统治阶级用来作为改善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常常把舆论监督同立法、行政、司法并立,把它称之为“第四种力量”,认为它是制约这些权力的权力。美国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就是新闻界搞起来的。所以,有人说,西方的新闻界很厉害。可见,舆论监督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热衷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但由于现行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致使隐性采访纷争不断.对隐性采访进行立法规制已成为现实的需要,立法应当从隐性采访的原则、隐性采访的方式、隐性采访的程序以及隐性采访的限制等方面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由于通过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具有形式的新颖多样、内容的新鲜独特等特点而受到受众的欢迎,成为大众传媒经常采用的新闻样式.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缺乏,新闻记者在开展隐性采访时,经常会遇到诸多法律困惑:通过隐性采访采获的视听资料能否作为法庭合法证据使用,隐性采访实施过程中是否可以采用引诱手段,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如何隐身等等.在没有专门法规定的情况下,探讨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合法开展隐性采访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新闻传媒主动干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正确进行舆论监督,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让舆论监督走上法制的轨道,即舆论监督法制化。这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舆论监督法制化,首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有法可依,其次才能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因为此,有识之士十多年前就提出要制订新闻法,以法规范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梁巍  刘锦 《法制与社会》2013,(17):79-80
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大战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收视率及经济效益,各个新闻媒体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于是在法制采访过程中,常常由于采访方式的不恰当或者记者自身素质的欠缺,从而导致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三则案例的研究,分析在法制新闻采访中侵害客体权利的原因,从而探讨如何在法制新闻采访中预防侵害名誉权和肖像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和建立完善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等在内的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监督机制。在这个纵横交错的社会监督系统中,新闻舆论监督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监督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媒体对消极腐败现象实施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预防并遏制腐败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试从新闻舆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做好反腐败斗争的新闻宣传工作加以探讨。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所谓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党和政府关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力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新闻媒体抓住这一热点,及时推出了各种法制类栏目,节目的开办率和收视率逐年飚升。于是新闻媒体与司法的关系问题,成了法学界和新闻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正确审视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无论对司法改革和新闻舆论监督自身,还是对法治社会、民主社会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系李向彬引言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指记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采用隐藏式技术手段获取新闻材料的新闻采访方法。隐性采性作为一种不公开的采访方法,也有人称之为秘密采访。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监督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法律障碍。本文指出为了保障记者权利,媒体在正确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应尽量避免新闻官司,一方面,媒体自己需要把握和处理舆论监督报道中的细节、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新闻法制建设,从制度上对舆论监督放权。  相似文献   

14.
冯波 《检察风云》2008,(17):4-7
法制新闻观是社会法律思想、新闻思想中关于法制新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反映了特定阶段社会对受众法制新闻信息知情权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特定阶段社会对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法制新闻有重要的、现实的积极价值:由于宣教目的的潜在性,可以有效消除受传者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对公众实现法制宣教价值。同时,法制新闻还有另外三个积极价值:1.舆论监督价值;2.社会预警价值;3.法律服务价值。当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所致,法制新闻不免存在某些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法制新闻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蒙晓阳 《河北法学》2006,24(2):72-75
中国的隐性采访虽是新生事物,却越来越普遍.在驳斥"隐性采访否定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闻媒体有权进行隐性采访,前提是没有超出法定界限,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在驳斥"采访权优先论"的基础上论证了采访权与其他各种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其他权利的特殊地位;最后从采访的场所、采访内容、采访方式及采访材料的处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自我约束的参照条件,使其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采访、尤其是涉及“三农”的采访中,有些记者经常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因为许多接受采访的农民,面对记者往往不敢说真话。笔者认为,群众在新闻里说真话,是减少新闻文过饰非、弄虚作假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群众在新闻里不说真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一些地方干部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的汇报方式。当记者下基层采访时,他们就照例找来那些“善于说话”而且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干部、群众来应付记者。其二,一些地方干部不想让群众说真话。群众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地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而…  相似文献   

18.
对隐性采访合法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莉  田丽艳 《行政与法》2005,(11):64-65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隐性采访很受新闻记者的青眯。社会和广大公众对隐性采访也持认可态度。但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此形成的观点反差较大,而且尚无定论。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及新闻立法,隐性采访完全可以有条件的获得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9.
如何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切实保障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上海法制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88年11月22日下午就这个问题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既有本市报刊社的法制新闻工作者,也有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司法实务部门的同志,共40多人。他们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如何健全我国的新闻立法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闻侵犯名誉权诉讼案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这从总体上看,是民主与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同新闻机构打官司,充分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逐渐懂得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体现了社会在前进。但从个别现象看,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当事人对什么是正当的舆论监督、什么是新闻侵犯名誉权的界限不清,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也确实有人想利用法律关于保护名誉权的规定作为抵制舆论监督的保护伞,他们动辄以侵犯其名誉权为由逃避舆论监督,给新闻机构施加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