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快速转型期引起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的分化,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经济主体和社会集团的切身利益,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及其合法性存在。加强利益机制的构建对利益分化进行有效协调,才能保证政治秩序的良性发展。本文阐述了利益和政治秩序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利益分化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指出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整合机制,以保证中国快速转型期政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与政治秩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其特定运行规则的特殊的经济体制 ,必然要向政治国家提出自己特殊的政治要求 ,同时又为建构与自身秩序相适应的政治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市场经济的运行内在地包含着主体的平等和活动的自由这两个重要的逻辑规定。马克思认为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只能是经济秩序中的平等和自由的“另一次方”。市场经济的平等和自由原则在不同制度条件下的实际体现是不同的。消除对政治国家的实际控制上的矛盾 ,实现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的新的和谐 ,亦为可能前景。由此 ,政治秩序的体制定位和模式选择问题得以提出  相似文献   

3.
社会政治稳定是指社会政治系统运行的一种有序状态。它包括政局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政策的连续一贯、政府更换的正常、社会没有大的政治动荡、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公共秩序相对稳定等内容。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既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它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4.
秩序供给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功能。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通过国家机器将其意志按照法定程序转换成国家意志而成为秩序的主要供给者。执政党提供秩序既有法律、制度和政策等显性和刚性方式,也有道德的隐性和软性方式。执政党长期执政,本身容易产生“道德麻痹症”,形成制约党通过道德环节供给秩序的“逆向机制”。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执政的道义基础,加强执政的道德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需要加强党的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党。  相似文献   

5.
不同经济形态的治安秩序有不同的特征,我国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治安秩序是以追求绝对稳定为价值取向,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为调控手段,以“德主刑辅、以法辅礼”为基本对策的治安秩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治安秩序是以区域封闭为特征,以高度统一为基本控制模式,随社会政治动荡而发展变化的静态治安秩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安秩序是以社会治安动态平衡为价值取向,以法律控制为基本模式,适应社会经济和个性发展的现代治安秩序。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6,(1):31-59
现实制度主义是基于折中主义和理性主义分析路径而诞生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体系阶段性变化的最新理论回应。该理论认为,"战争恐怖平衡"机制、"复合相互依赖"机制和"科技创新制胜"机制正在推动当前国际社会逐渐进入一个基于规则的新世界,它以伙伴关系网络和国际制度竞争为核心特征。现实制度主义致力于解释在这个新世界里国际制度竞争产生的原因和基础,以及由此带来的特定国际制度的兴起与衰朽。国际制度具有公私双重属性,既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吸引国家"结伴"参与国际制度建设,又能被主导国"私有化"为追求私利目标的重要工具,甚至帮助主导国建立制度霸权。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由于权力的转移,崛起国和守成国围绕国际制度的主导权展开激烈竞争,这种新的大国竞争形式既是主导国权力地位的竞争,也是主导国为伙伴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竞争,还是制度设计本身的合法性竞争。主导国推动的国际制度竞争究竟是呈现相容性还是互斥性,成为塑造未来国际秩序走向的根本力量。现实制度主义为理解当今大国权力政治形态的变化提供了一把新的理论钥匙。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国家和政府主导现代化变革的同时,阻断权力腐败输出机制,在发展过程中避免陷入动荡陷阱,是任何想获得统治合法性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应用丁伯根法则,从政治、管理、经济与伦理的网络途径进行治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维护政治稳定,建构和谐政治秩序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关注。胡锦涛在建构和谐政治秩序的原则、关键点、价值取向和具体途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观。  相似文献   

9.
秩序的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在分析社会的秩序需求时,会发现政府信任关系与秩序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在《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一书中,张康之教授在历史的坐标中把人类以及政府的信任关系划分为习俗型、契约型和合作型,认为在习俗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所造就的是权力秩序,在契约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则造就出了法律秩序,正在成长中的合作型信任关系将成为合作秩序得以确立的基础。习俗型和契约型的政府信任关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权力秩序、法律秩序反映在各自的社会治理过程中,是以社会隔离的方式去强化社会的异质性的,它们分别反映出了制度的理性危机和道德缺失。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将扬弃既往所有的外在秩序追求,为确立一种有机性的、内在于人的和谐秩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税收秩序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秩序是实现财税制度目的、宗旨和功能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税收秩序的实际,分析了税收秩序中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 提出了促进税收秩序根本好转,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经济秩序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制 ,应首先从政府着手。政府干预越少 ,市场调节越大。政府要用政策杠杆来引导调节 ,主要通过法律实行社会控制 ,而且要建立诚信的政府。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城镇化潮流带来了农村基层场域的多重变革。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的制度话语与基层运行不一致,城市中心主义造成原有乡村认同的消解与秩序的离散,多重影响使得农村基层运行逻辑多元化,基层民众诉求与政府协商机制缺失。重构农村秩序需夯实农村社会治理的文化基因,更新政府与农村基层民众之间的互动模式,同时将城镇化进程推进与农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相契合。  相似文献   

13.
以当今代议民主制国家日益见长的问责诉求,尤其是在政治秩序尚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欧盟为研究背景,奥尔森重新审视主流的问责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并提出基于组织理论的制度视角探究民主问责、政治秩序和制度变革间的理论关系,这显要推进了问责理论的发展。奥尔森认为,在政治秩序稳定的国家,民主问责通常是非政治性的、技术性的、例行的政治问责,而在政治秩序尚不稳定的国家或政治秩序稳定的国家的例外和活跃时期,民主问责则易演变为操纵、形象经营、争权夺利的问责政治,这些反过来又会稳固或是动摇政治秩序的认知根本、规范根本和威权根本,从而引起制度的稳定或变革。此外,奥尔森在书中对制度、政治秩序、政治生活的不明确性和不确定性、政治言行分离、公民参与问责、人民主权等民主问责实情问题的探讨,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交评论》2019,(1):113-134
网络主权虽已成为中国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原则,但其逻辑正当性仍需阐明。国际规范的兴起和扩散有其内在规律,其中规范的功能价值会对其是否被接纳、扩散并社会化产生影响。主权原则作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体系的核心特征,其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保障国际体系的秩序稳定。具体来说,这种秩序性功能体现在约束体系暴力、明确权利义务、保障平等发展和保护文化特性等方面。网络主权的缘起便在于这一新兴空间上述秩序功能的失位。同时,这也意味着网络主权实践应受到秩序维护的限制,从而表现为一种"有限度的"主权。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进一步对《网络行动国际法塔林手册》和特朗普政府《国家网络战略》中明示或暗含的网络主权理念进行了评析。这些案例均存在对网络主权的过度主张,从而损害而非加强网络主权的秩序性功能。  相似文献   

15.
政府治理工具的获取、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性,是城市社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事实上,当政府以治理工具介入社区治理时,恰恰是其对治理工具的认知、抉择和运用引致一系列意外后果,或者说,这些意外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治理工具的选择行为、准入秩序和真实运作。由此,面向社区治理,治理工具的选择行为、准入秩序和运作构成重新审视和思考治理工具本身的分析框架。其中治理工具化为三种性质的选择,分别是组合主义的思维和行动框架形成作为政治过程的选择、形式理性和本质理性演绎而成的作为理性的选择、以结构化过程和制度形塑行为为主旨的作为制度安排的选择。同时,在社区治理中,治理工具的准入秩序以组织政治的秩序框架为核心议题,通过四种机制的演绎来催生和促成治理工具准入秩序的合法性运转。另外,结构性均衡、规则性协同以及策略性合作构成了治理工具运作的社会逻辑,结构化、政治话语和事件性形塑着政府治理工具运作中的政治逻辑,而以有限市场化为核心,聚焦行政功能和任务民营化的治理思维构成治理工具运作的民营化逻辑。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总是与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工作较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心工作向社会组织开放,社会组织为中心工作服务。这就是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吸纳";通过吸纳,政府预防了社会组织发展成为体制外的力量,社会组织则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基本的发展前提和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直接动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社会组织确立了社会地位,社会管理和和谐社会建设确定了社会组织的协同角色,协商民主则拓展了社会组织的功能。通过政府"政治吸纳"来获得发展的空间,这是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特殊道路,也是适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利益集团的客观存在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益集团不但对我国公民的有效参与、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决策合理性的提高和监督制约机制的加强等有积极作用,而且也存在着对政府权威的削弱、加剧政治资源的分化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固化等消极影响。为此,必须规范利益集团的发展、加强其参与政治过程的制度建设,同时保持政府的客观公正性。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意味着基本政治价值的不断实现和政治形态的前进上升,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社会生活局面的安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它们是政治生活的两个价值目标,同时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发展有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为政治发展提供条件。在步入现代化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程中,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因此为了使二者并行不悖,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进行协调。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渐进式政治改革、认真统筹利益关系、不断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和规范公民政治参与等方式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0.
秩序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二者具有统一性。基于二者的统一性,宪法秩序作为秩序的一种,对于实现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构宪法秩序,实现社会和谐,须建设其外部环境,加强宪法自身建设,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规范社会主体的宪法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