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欢 《法制与社会》2010,(19):12-13
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22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充分肯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价值,但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体系而言,违约责任中能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上并没有得到明确,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是否支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也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将从分析否定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观点,以及正面分析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理论基础两面,论证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国家除了对传统的保护物质性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外,还提出了保护非财产权的法律观念,以此来保护权利主体的人格尊严和精神利益,由此在法律上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当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不断显现出来,2009年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但也只是原则性的立法,仍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因此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精神损害的救济和抚慰,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重要办法,是侵权损害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功能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金原则的论述,提出要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一、贞操权侵害的精神赔偿;二、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三、配偶权侵害的精神赔偿;四、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作了梳理,肯定立法和司法实践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拓宽救济渠道的同时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制度差异,发现在我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有很多限制,如需要精神遭受严重损害,以违背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死者利益等。最后,指出了我国可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大权益保护范围,降低损害标准,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  相似文献   

5.
对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未作具体规定 ,各地做法不一。本文探讨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 ,以期对精神损害赔偿建构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韩赤风 《法学》2006,(10):76-82
《德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已有一百余年历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许多国家民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产生了影响。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两国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及其排除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我国立法的不足,也可借鉴德国法中的有益经验: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应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向合同法和危险责任(即严格责任)的扩张值得注意;在侵权法中对某些特定人格权的保护值得借鉴;德国法对精神损害赔偿所持的谨慎态度也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民事侵权领域 ,精神损害赔偿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但同样是精神损害 ,甚至是比民事案件中更为严重的精神损害 ,在包括行政侵权在内的国家侵权中却无法获得赔偿 ,这对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来说 ,造成了法律体系的不统一。在行政赔偿中增加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加以考察研究 ,探寻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基础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侵害人格权而产生的赔偿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重在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归责原则、责任构成和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侵害人格权而产生的赔偿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重在分析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归责原则、责任构成和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吸纳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于制度设计的视野审视,精神损害赔偿之规范安排应当坚持利益衡量的制度进路,在对受害人实施法律救济与保障行为人的行动自由之间,寻求和给定规范路径,在利益冲突的格局中实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实现个案中的实质正义。同时,精神利益的保护是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着眼点,对精神利益的界定与衡量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于利益衡量的视域中,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在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安排上尚存需要完善的空间,需要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给予讨论。  相似文献   

11.
郑光实 《法制与社会》2011,(3):33+70-33,70
自然人作为人类社会一切价值体系的基础,其精神世界当然是法律所应着力关注的对象,逐步加强对人的精神利益的保护,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是现代法律文明的发展趋势之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民法通则》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表明了立法理念对精神损害赔偿这一部分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求,从法律体系的完善到适用范围的扩大,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相似文献   

12.
论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人与自然人一样 ,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其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即从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民事权利角度来看 ,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于对法人的一切人格权的侵害和部分身份权的侵害 ;从损害利益的角度来看 ,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应该是精神利益的赔偿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商法理论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并没有使争议得到解决,反而使该争论变得愈演愈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笔者认为精神权益包括生理、心理上的感受和状态;精神性人格权益;财产权、身份权中内涵的精神利益等三大内容,并对精神损害即是精神痛苦的法理进行了阐释。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在实践操作中应予扩大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对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将“刑附民”案件精神赔偿请求拒之于法院受理大门之外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大辩论,充分说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难以尽如人意。在刑事领域,应尽快将精神损害赔偿合法化,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浅谈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有配偶一方因过错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创伤,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其主要功能有:从经济上填补损害、精神抚慰制裁、预防违法行为、保护离婚的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侵权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以及离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需要完善的地方包括拓宽请求权主体范围以及完善离婚损害赔偿的取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要合乎其功能的需要,遵循法官自由裁量、区别对待、适当限制和过失相抵等原则。在综合分析考虑最高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六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应对侵权人的认错态度、受害人的过错程度、家庭状况、经济能力及精神利益相关的个人因素等予以适当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历经从无到有,由简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些年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之手,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虽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方式、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确定方法等重要问题都没有具体规定和解释,这造成实践中赔偿申请人以及赔偿义务机关对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认识、理解不一致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刑事赔偿理论的要求,通过对刑事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适用方式的分析,重点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确定方法及酌定标准加以论证,以期为后续制度的完善提供可供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和共识,但异议仍存,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待成熟和完备。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主体、范围、数额等若干问题试进行了浅议。  相似文献   

20.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为我国《侵权责任法》所吸收。从制度设计的视角审视,精神损害赔偿规范安排应当坚持利益衡量的制度进路,在对受害人实施法律救济与保障行为人的行动自由之间,寻求和给定规制路径,在利益冲突的格局中实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实现个案中的实质正义。精神利益的保护是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的着眼点,对精神利益的界定与衡量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还存在完善的空间,需要从利益衡量的角度给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