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湘西州将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构想,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文化资源,全面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提质,努力把凤凰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把湘西州建成民族文化彰显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相似文献   

2.
正实现"两个率先"、推进"三城建设",这是凯里市落实贵州省委常委会关于黔东南要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举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3.
<正>一、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黔东南州的原生态民族旅游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原生态民族旅游产业发展,把原生态民族旅游业作为拉动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抓,在发展旅游业方面连出组合拳、频出大动作,从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大州到打造原生态民族旅游发展升级版,从创建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到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作为黔东南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凯里制定"622+X"计划,有效拉动二龙、万博、鸭塘、下司、未来城、龙头河等6个片区+清水江、巴拉河沿线"两线"景观打造和提升,全力推动20个重点工程,同步抓好若干个其他重点项目。"山江公园市"建设是凯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着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10月10日,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兴义开幕,贵州吹响了山地旅游的集结号。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民族牌、乡村牌,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着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7,(1)
<正>鹤岗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市情实际,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四大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矿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外贸物流、战略新兴"五大产业,积极打造"龙江东部工业强市、中国北方鱼米之乡、中俄界江旅游胜地",加速推进城市转型,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活力边城、幸福家园"。一、坚持改革推动,努力在释放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6月12日,江口县成功通过专家组评估验收,在继"国家林业绿化百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贵州长寿之乡"等荣誉之后,荣膺"省级生态县"称号。两年多来,江口县紧紧围绕"把江口建设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化魅力城市"目标,把创建省级生态县作为提升江口发展优势的一张重要名片,精心设计,全力打造。通过构建"四大机制"、打造"四大体系",实现省级生态县的成功建成。  相似文献   

8.
张贵林 《前线》2017,(2):85-86
"十三五"时期是门头沟强化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涵养、旅游文化、科技创新三大功能有机共生、融合发展,努力把门头沟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区".  相似文献   

9.
《奋斗》2022,(2):36-38
近年来,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全国首选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深入推进冰雪旅游与冰雪文化、冰雪运动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冰雪旅游知名目的地和冰雪旅游精品线路,让“冷资源”成为“热产业”。  相似文献   

10.
吴昌盛 《当代贵州》2016,(48):54-55
正岑巩县将贯彻落实"努力打造贵州东部集群发展创新区"决策部署,推进"十大岑巩"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山地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期间,岑巩县牢牢把握主基调、主战略,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成立的发起方和总部的永久所在地,贵州坚定不移推动旅游产业化,坚持开放引领、改革驱动,用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两个宝贝,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民族牌、文化牌,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的度假康养目的地,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为世界山地旅游产业发展作出贵州贡献。  相似文献   

12.
周恒  赵毫 《当代贵州》2013,(4):48-49
"一节一会"向世人展示了浓郁深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凯里市培育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注入了强劲动力。2012年11月18日至22日,第五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暨2012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以下简称"一节一会")在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举行。短短五天内,黔东南州特色文化符号银饰与刺绣通过全国首个银饰刺绣行业专业展  相似文献   

13.
吴德军 《当代贵州》2016,(28):22-23
正从江县守住两条底线,把民族生态和文化旅游"两个宝贝"变成富民强县的旅游产业,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战略,着力打造中国民族乡村旅游最美县。68.12%的森林覆盖率使从江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生态富矿"。从江县守住两条底线,把民族生态和文化旅游"两个宝贝"变成富民强县的旅游产业,突出生态特色和苗侗人文,树立"大旅游、  相似文献   

14.
正黔南州围绕"打造全域旅游和区域旅游综合目的地"目标,紧扣生态和文化资源,以抓旅游带发展、促脱贫,奋力打造贵州南部令人向往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享有"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美誉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布依、苗、水、汉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6.7%,年均气温16.6℃,被誉为"天然氧吧",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62%。近年来,黔南州以《黔南州推进旅游提质升级着力打造综合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方案》为统领,以着力系统地建立宣传和营销机制、着力系统  相似文献   

15.
正黔东南州以开放激发全州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结合"州情"引入优势项目,补齐短板,做优长板,为全州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做出积极贡献。近年来,黔东南州以"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活用足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全新定位,全力打造贵帅州对海开放和贵州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围绕做强做优长板、补齐补全短板谋划招商引资,以高铁经济带、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三五"时期,安顺市将持续打好"一二四"攻坚战,推进"四个轮子"一起转,加强"五型城市"建设,努力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大健康医药产业创新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好优美"成了贵定县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词。"好"在交通区位,"优"在资源禀赋,"美"在民族风情。围绕"一核两山六区联动"的发展思路,贵定县切实做好大健康养老养生、佛教和民俗文化、生态和自然资源三篇文章,努力打造佛教文化、山水风光、民族生态、田园观光、休闲养生等多元素融合的精品旅游路线,构建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8.
<正>"十三五"时期将是推进贵州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市场主导、多元整合、特色突出、创新驱动"的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在更高层面的融合发展,为推进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建成"国家公园省,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提供支撑。一、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一)融合路径选择"十三五"时期贵州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仍然应当以资源融合为主要  相似文献   

19.
徐海星 《当代贵州》2017,(45):37-3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黔南提出实施大旅游战略行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山地特色旅游综合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是迎接大众旅游时代、释放黔南旅游资源潜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万山紧紧依托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发展理念,每年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精心包装旅游产品和路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汞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打造"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努力构建"一村、一谷、一城、二园、二文化"的旅游大格局。近年来,万山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项目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硬支撑",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