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雪梅 《前沿》2008,(7):163-166
老子的“大巧若拙”一方面强调的是朴素自然的美,另一方面提倡生命原初的自在澄明,祛除机心和伪饰。同时,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涉及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老子是斥人工而尚自然的。这种“拙”的生存哲学,影响了中国关于生命颐养的思考,在文明高度技术化、经济化的今天,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的生态美学的愈演愈热之势,从追求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的目的论角度证明了它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媛  方浩范 《前沿》2008,(3):150-153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仁民爱物”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对保护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是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 《前沿》2008,(11):153-155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与当代生态文明所阐述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5.
陈改桃 《前沿》2009,(8):134-135
以蒙古族的典型风俗“那达幕”为例透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变迁: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现实意义来看,抽象(科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所以以科学理性代替宗教信仰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进步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内涵的变迁。但这种进步和变迁能否保证草原原生生态的维持?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建立科学意义上自觉自愿的“天人合一”的现代草原文化,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汪爱芝 《长江论坛》2003,(4):56-57,63
以天人合一为最终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平等伙伴历来是中国文化的美好情操与永恒时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意识的占老家园,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无比珍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徐昌文  史波 《理论月刊》2006,42(9):38-40
我国传统思想中关于“生”的生态哲学实际上是自然界的权利思想的体现,自然界的权利依靠人对孝、仁、爱和善恶等内在道德规范的超越和顺应自然来保障,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文通过对中西、儒道自然界权利思想的比较,指出我国传统哲学中自然界权利思想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与中国传统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致的。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巨著《易经》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谭俐莎 《求索》2008,(3):112-114
对自然的探究和认识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普遍联系、生生不息”的生态整体观,“法自然、为无为”的天人关系论,“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观,以极具前瞻性的鲜明生态学取向,成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其独特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生态智慧,对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袁德娟 《前沿》2004,(11):31-33
如何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破坏大难题 ,中国的传统哲学早已为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智慧成果 ,那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所包涵的基本内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中世界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有许多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本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出发点 ,是期望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点滴功效  相似文献   

12.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球环境危机的逼迫之下,华人学者基于对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的反思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结,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将之视为对治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精神良药。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论者都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考察“天人合一”观念,而忽略或回避了其哲学宗教基础,换言之,对于“天人合一”只是从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加以理解。 儒家“天人合一” 观念的特质 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扬弃."两山"理论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醇化与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对传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理念的升华;绿色发展理念则是对传统"时禁"和"节俭"的现代化,等等.  相似文献   

14.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俊华 《前沿》2008,(9):160-162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处理人、社会、自然关系时,就其应采取的态度、应遵选的原则、应负的责任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自文艺复兴及之后的工业革命,“天人合一”的理念转化为“天人对立”,“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获得了发扬。受此观念的影响,高等教育成为受教育者接受、学习和培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领地,功利性的教育及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使得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缺位。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时代相适应的高校生态文化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16.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马恩始终将自然史和人类史进行结合研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双和解”理念包含深刻的共同体哲学意蕴:就建立人同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而言,人类应遵循规律,确立自然是人类无机身体的意识、人类需要的边界意识以及“生态理性”意识;就建立人与人和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人类需要充分理解群体存在与群体意识、个体存在与个体意识、类存在与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发展方面强化类意识,在类发展方面强化共同体意识;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和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而全球化时代,这一中国智慧可以为人类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误用、滥用是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社会制度的重要缺陷,特别是资本追逐利润的逻辑,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支配自然和“捕获”自然的哲学理念,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意识形态根源。  相似文献   

19.
王元钊 《前沿》2010,(4):194-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因此,对"天人合一"进行当代生态解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定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的今天,生态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生态环境的好坏及其是否平衡无疑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早在一百五六十年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折射出的“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光辉无疑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现实的生态困境,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