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和台港关于西安事变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张注洪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等各方努力下...  相似文献   

2.
研究有关西安事变的史料,发现张学良、杨虎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分歧主张颇多,但最主要的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兵谏”的主张始由杨虎城提出,张学良对此曾犹豫不决,后经反复思考,并在形势逼迫下,不但同意了杨虎城的主张,而且果断地付诸行动。 张学良在多次与中国共产党作战失败后,常常扪心自问:为什么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还要自相残杀?他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发生了怀疑。1936  相似文献   

3.
胡志刚 《世纪风采》2006,(12):15-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到西安督责“剿共”的蒋介石及其高级随员十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月25日,张学良在没有征得杨虎城和周恩来同意的情况下释放蒋介石,并执意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出乎杨虎城的意料。张学良这次去南京,是凶是吉,是祸是福,杨虎城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单靠张、杨本身的力量,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很困难的.在这一关系到西安事变能否和平解决的关键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张学良所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在事变前,杨虎城曾两次向张学良进言,希望张对蒋介石有所行动。杨虎城对张学良称:待蒋来西安时,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出自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古城西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出于爱国热忱,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共中央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努力下,加上张、杨两将军以民族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当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宁时,背信弃义的蒋介石竟将张扣留软禁。从此,张学  相似文献   

7.
正西安事变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前进,功在国家,利在民族,但有人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去考察国民党蒋介石失败的教训,错误地把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溃败转嫁到西安事变上,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使当时处于绝境的中共及红军"起死回生",最终夺取了大陆,迫使蒋介石败退台湾。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褫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此时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军总指挥,军事上归张节制,张授杨担任宜川方面进剿任务。蒋介石的密嘱全文如下:力子主席兄勋鉴: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止园别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遗址型博物馆,有各种文物320件。在22件一级文物中,有张学良撰写的小册子《中国出路唯有抗日》及其护送蒋介石离陕给杨虎城的手谕等。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与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杨二人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逼蒋抗日,使西安事变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杨虎城将军能够成为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4.
常家树 《党史纵横》2006,(12):20-22
1935年12月,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吹响了时局转折的前奏曲,成为西安事变的政治动员。爱国学生运动的深入发展不但加速了张学良由反共内战向联共抗日的思想转变,也加剧了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的政治矛盾。在爱国学生的感召下,在蒋介石倒行逆施的逼迫下,终于导致了西  相似文献   

15.
文进 《世纪风采》2006,(12):19-19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双方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多项协议。  相似文献   

16.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拒绝后,发动"兵谏",扣留了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7.
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然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早已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十分不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曾数次到蒋介石的住处苦口劝谏,希望蒋介石能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二人的建议不但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18.
17西安事变———古城西安张杨“兵谏”国共两党再度合作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当时驻在陕西、甘肃一带。1936年春,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达成了互不侵犯及交通、通商等协定。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周恩来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双方就联合抗日的许多重大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与此同时,我们党又先后派汪锋、王世英、王炳南等同杨虎城进行了联络。在此期间,红军在前沿阵地与…  相似文献   

19.
李明俐 《世纪桥》2014,(6):23-25
西安事变是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张学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国内力量一致抗日而发动的。当时共产国际并不同意中共反蒋,而是认为不应该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与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中共中央从审蒋、除蒋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的双重影响下,最终采取联蒋共同抗日的方针,共同对抗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古城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以“兵谏”的方式扣押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一石激起千层浪!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是杀,还是放?各方人士意见不一。张、杨面临两难选择.在这历史转折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派遣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斡旋,促成了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