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安机关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发案量仍然持续走高,公安机关应结合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预防、打击和处置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当前,在经济犯罪案件侦办过程中存在着法律适用、侦查协作、财物处置、维稳等困境,公安机关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信息协作机制,做好财物处置和维稳工作,以更好地预防、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2.
涉众型经济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发展迅猛,社会危害很大,公安部门将此类犯罪作为防范和打击的重中之重。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要多方拓宽投资渠道,吸纳民众的闲置资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调动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投资资金运作的监督监管,建立办案协作机制;建立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应急处置机制,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公众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识别能力,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三明市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案件数量增多、涉案主体变化、受害群体集中、涉网特征明显和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存在行政监管难、立案侦查难、法律政策把控难和追赃挽损难等问题。对此,应从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情报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专业侦查工作机制、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维稳处置工作机制、宣传防范工作机制等六个方面积极强化各项举措,以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态势,严防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  相似文献   

4.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原因可归纳为社会结构要素失衡,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监管机制体系不完善,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要因及立法滞后、打击不力等。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结构;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增强公民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完善刑事法律,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5.
试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公安学刊》2008,(1):57-6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它的特点表现在:一、涉众面广、涉案金额大;二、犯罪手法多样,花样不断翻新;三、以合法经营为幌子,隐蔽性较强,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公安经侦部门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实践中,必须努力查证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全面收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证据,及时调查、控制、缉捕犯罪嫌疑人,以遏制目前高发的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6.
围绕涉众型群体经济犯罪,通过AI视觉结构化、多维大数据、针码技术、攻防技术构建涉众型传销关注人员"全息档案",形成关注人员实体身份与虚拟身份的充分融合,刻画关注人员的全量行为为公共安全部门在预防、预警、处置、研判等实战业务提供依据,结合区县级公安部门打击涉众犯罪的技术特点,解决区县级线上、线下传销典型案件.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经济犯罪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扰了现代化建设进程。公安机关要针对我国经济犯罪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的工作模式,保持主动的打击态势,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9.
涉众型经济犯罪具有受害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的特点及网络化发展、跨区域扩张的趋势。社区警务作为以一种预防为导向的警务模式,刚好契合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控需求。但社区警务中数据采集与研判所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涉众型经济犯罪预防的有效实现。应打破数据壁垒,搭建跨地域、跨部门大数据交互平台,不断拓宽社区民警数据获取渠道,增强其数据研判能力,让社区警务的数据服务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和有效,从而优化社区警务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控效能。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犯罪侦查面临许多难点问题,具体表现为:案件复杂,定性难;案件发现晚,追逃、追缴难;基础工作薄弱,主动出击难;业务培训机制缺乏,素质提高难.要提升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经侦培训机制建设,提高侦查员素质;夯实经侦基础工作,提升防控能力;加大经费投入,确保侦查有效开展;完善立法和法律解释工作,增强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料手册》2007,(1):110-11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2006年12月底,据公安部介绍,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金额巨大、涉及面广。手法多样、不断翻新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经济犯罪形势及其刑事政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当前我国的经济犯罪刑事政策沿袭了针对普通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 ,强调“严打” ,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转型时期经济犯罪刑事政策设计应该树立“严打不如严管”的观念 ,对经济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应完善经济行政法规 ,加强经济犯罪预防 ;探索预防、打击经济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行综合治理 ;加强信用机制建设 ,重塑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道德基础 ;严密刑法 ,减轻刑罚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执法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电信诈骗、银行卡犯罪是我国跨境经济犯罪中的热点和突出问题,应针对此类犯罪的跨区域特点,加强两岸四地的警务合作。在打击跨境经济犯罪方面,两岸四地应当建立更为高效、便捷的合作机制,加强情报的共享,通过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进行联系通报,构建合作平台,加强实战人员的培训交流,为完善和深化两岸四地打击跨境经济犯罪合作机制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涉案金额巨大,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近段时间,海口特大招生诈骗案、深圳中天置业总裁卷款数亿元潜逃案、中国人寿“营销精英”骗保1500万案、江苏常州“带头大哥”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等相继发生,涉众型经济犯罪呈高发态势。经侦部门只有深刻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掌握其规律和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侦查措施,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高发势头,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处置关键在于涉案资产处置,涉案资产处置的重点在于处置权及处置方式。现阶段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涉案资产处置制度在主体及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以致出现案发后涉案资产难以追缴、追缴后难以发还等问题,应确立以法院为处置主体、多部门协同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3,(1):19-19
孟传香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包括对象型和工具型两种类型。破解“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司法难题,要严格依法取证固证,实现网络证据与现实证据以及传统取证方法与非传统方法两结合,利用高科技破解传统取证技术锁定犯罪证据及嫌疑人,利用金融系统的反洗钱网络,构筑“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机制,以“侵害关联性”原则对属地管辖原则中的犯罪地加以限制,从实质上对素未谋面的犯罪分子是否构成犯罪集团进行认定,运用间接证据印证多笔小额诈骗数额,区别不同情况追究网络服务商的不作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为公安经侦工作建立完善的基础业务体系,提高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水平指明了方向。文章建议公安经侦部门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其他警种和国外执法部门等协作建立办案协作机制;通过对犯罪情报资料的收集、研判,对违法犯罪行为信息的掌握等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加强宣传预防工作、推动反洗钱工作机制等建立综合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网络普及与数据时代的来临,犯罪类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日益向以电信、互联网等为媒介的非接触性犯罪转变,我国的犯罪治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高发,发现和查处难度不断加大,成为滋生、诱发、加剧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对涉众型经济犯罪进行科学预警、及时立案,具有  相似文献   

19.
受法律法规匮乏、监管力量分散、行业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影子银行违法违规问题凸显,引发经济犯罪和暴力犯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应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侦查打击、维稳处置、法制教育等实战运作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20.
坚持打击经济犯罪是邓小平同志“两手抓”思想的重要内容。回顾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的工作情况,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降格处理的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与在打击经济犯罪执法工作中陷入误区有着紧密关联。这些误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对经济犯罪打击的力度和强度,也是在工作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