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应该看成是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生命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生命绵延不绝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生命进程中根据时代要求提炼出来的理性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本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李晔 《世纪桥》2016,(7):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诉求,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新的内涵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程刚 《实事求是》2016,(1):96-99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理念、价值追求、社会功能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汲取有益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行路径选择要以"中国梦"引领方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涵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塑造自觉践行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以江西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梳理出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性,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笑蕾 《求实》2017,(6):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并非历史的偶然。其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目标指向、历史承继与现实召唤等三方面的内在要求。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要考察其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一脉相传关系,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证党提出的"三个倡导"历史发展的脉络,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气派的价值理论;还要证明我国当前国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以明确理论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4,(10):17-17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护持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然是中西方文化浑然一体的产物,已难分彼此了。在一定意义上诚然可以这样说,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精神、价值系统以及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青年摆正价值心态,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青年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并在家风文化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新时代青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文化的双重属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视角。文化的民族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文化的时代性体现着二者的差异性,文化这一双重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沃土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资源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两者关系的科学把握,还需结合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四对矛盾关系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仲呈祥 《前线》2017,(2):39-42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充满自信,就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本文论及的主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充满自信,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与精神追求,是历久弥新的潜力巨大的精神资源,创造性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在推进文化强国进程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基础;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传统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增强国际文化影响力的传统元素。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刘辉 《新长征》2014,(10):18-19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其诸多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结,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但其在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漠视、大众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困境,因此,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日常文化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信与白觉。  相似文献   

16.
《新湘评论》2020,(3):4-6
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的摇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南。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涵养,人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如何提升?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元固本。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巴蜀人的价值观理念,数千年来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同时,他们又受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熏陶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五千年的传承、积淀和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时代性的,又是历史性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走向和独特创造的新体观。因此,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提出了"价值观自信"问题,要求讲清楚中华文化的"鲜明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20):4-5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