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岚 《世纪桥》2007,(2):42-43
康德道德哲学有三大重要的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自由保证了一个理性世界存在的可能性;灵魂不朽保证了道德律实施的完整性和促进幸福实现的可能性;上帝则保证了公正地分配幸福的可能性。基于这些假设。康德建立了他的理性宗教。他的理性宗教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是目的,肯定了宗教需要理性的参与。并利用基督教的合理内核建立起自己的上帝之国。其宗教现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道德信仰都必须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和核心的原则。此外,正确阐释和宣传宗教中合理的理念,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他所提出的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以及人为自己立法等观点,对当代公共行政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对“道德的最高原则”的探究是经由对“善良意志”这一个概念的设定和分析而展开的。通过对无条件的善的东西的探寻,康德发现了善良意志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自己道德哲学的基石。责任(职责)是康德为了厘清善良意志的本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出于责任的行为作为善良意志的一种体现,仅仅是就人类意志而言的。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善良意志作为一切道德判断的最终价值来源而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责任如同善良意志得以在人类的行为中体现自身的桥梁,从而使得对人类行为的普遍的道德判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政治自由观界定了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的法律限度。康德政治自由观中的正义原则是道德自由观中的自律法则的外化。道德自律法则为康德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探讨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和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由、公正和理性是康德伦理学的三大基本概念,而义务与权利的内涵必须根据自由、公正和理性加以阐释。在康德那里,自由主要指的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或自主性;而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外在行为的方式务必确保个人意志的自由行使同一切人的自由得以和谐共存。康德认为,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理性在道德哲学中居于统率地位,惟有理性才能确立道德,唯有自由价值才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康德的公正法则是所有理性人都会同意的社会契约,是确保社会公正、和平与和谐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在他看来,确保自由和公正应成为对政府和合理之法的道德要求,合理之法必须促进人的自由。他一方面强调服从政府和法律的道德义务,同时也承认反抗与革命的道德权利。康德的伦理学和公正思想为人类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其道德养成是"知→情→意→行"渐进发展的结果。"知、情、意、行"是道德品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其中"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目的和归宿,情感和意志则是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统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卓新平 《学习月刊》2012,(17):21-23
"老人跌倒该不该救"、"幼儿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一些原本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成为时下社会热议的话题,现代道德观念和准则中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返老还童"真使人感到悲哀。中国社会对信仰的关注确实到了该反思、"该补课"的时候了。实际上,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  相似文献   

8.
康德伦理学将幸福与德性统一起来,在对以往伦理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德福观。康德将德福一致引向道德形而上学,将道德本身内化为人的信仰,这是康德德福观形而上的一面。但是,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具有很强的形而下的现实意义,以往伦理学研究较少注重此方面建构。从政治哲学层面研究康德的德福观是一个比较大胆的理论构想,同时,将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引向政治领域直至引向政府行政伦理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康德通过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将道德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来加以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起道德的最高准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伦理学的概念,如命令、义务、意志和善等。但是,康德的道德范畴是基于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他抛弃感性经验谈论道德的高尚却并未说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由此,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道德的目标和实现之间,势必会出现诸如感性和理性、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至善和现实的德性等一系列的鸿沟。基于此,马克思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将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转换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道德,使主体重新出场、对客体重新阐释以及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从而为人类的道德诉求与终极关怀提供了现实指导,同时也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康德伦理学将幸福与德性统一起来,在对以往伦理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德福观。康德将德福一致引向道德形而上学,将道德本身内化为人的信仰,这是康德德福观形而上的一面。但是,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具有很强的形而下的现实意义,以往伦理学研究较少注重此方面建构。从政治哲学层面研究康德的德福观是一个比较大胆的理论构想,同时,将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引向政治领域直至引向政府行政伦理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为马克思自由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批判启示。康德自由观主要表现为实践理性下的道德自由,主张只有在理性自律和道德准则下人们才能为自己立法。黑格尔主张以绝对理念作为逻辑前提的精神自由,将自由的实现寄托到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将自由落实到“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中,将自由与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坚持人类通过不断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真正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既不是一个既定结果,也不是抽象的道德理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领域思考自由,扬弃与革新了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和黑格尔的精神自由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先后受基督教神学、黑格尔唯心主义、康德自律论和费尔巴哈观点等的影响,最终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反对普遍的道德形式、抽象的道德语言和骗人的道德说教,反对空洞无物的伦理道德研究,道德实践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康德关于道德价值的生成辩证法是在霍布斯和洛克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带有强烈的个体自保特征,虽然康德采取的是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形式演绎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霍布斯而言更加强调个体的自律性,但与此同时也更加抽象化,这样一来,康德走的是一条矫枉过正的路,原本是要克服原子式的个体冲突,却是走向更加抽象的自我。这个康德难题就在于如何构筑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行为原则,按照康德的设想,只有个体进行无限制的道德演绎才能推己及人地形成普遍的实践理性,但是假如这种理解是恰当的话,康德意义上的可以称为是善的生活究竟是理智世界的精神还是现实生活的存在,这是构成康德道德价值命题的核心所在,康德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却没有给出很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启蒙重在对人的自由、道德和主体性的关注。对于如何实施启蒙,康德对共和制给与了特别的青睐,认为这种制度是启蒙得以实现的理想中介,并可导致永久和平的目标。而人类道德性的实现亦惟赖共和制所提供的良好的教化。  相似文献   

15.
康德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截然不同,虽然两者都明确地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围绕着人来进行道德体系建构,但由于二者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道德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在先验哲学中,康德将人看作是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二元的有限存在物,并为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了界限。因此,康德将道德律作为一条绝对命令而颁布给人,将道德标准作为先天的知识而赋予人。与此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出发,从人的活动中、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中考察道德的产生、存在和变化,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的本质,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道德样态,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王结发 《唯实》2009,(6):26-32
康德从其道德哲学的自由意志出发,构建了一套规范的权利体系,证明原始财产的获得是基于纯粹理性的公设。他认为,对“外在于我的物”的占有权表面上关乎人与物的关系,实则是自由意志在法权中表明了自己外在领域的实践能力,财产权的真正根据只能是存在于自由意志中;不受他人意志侵犯的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但由于单方面的意志的冲突,使得在自然状态中的占有仅仅是临时的和偶然的;要使这种自然状态下财产占有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惟有在公民状态使之成为法律占有。  相似文献   

17.
牛静 《世纪桥》2011,(17):47+49-47,49
卢梭与托尔斯泰都注重发掘人的自然本性和善良的情感,他们都信奉"内心的宗教",也就是良心。卢梭与托尔斯泰都认为良心是人的最好的、最正确的指南,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在他们的眼中,善恶的概念是鲜明而持久的,他们都追求一种至善的、不受人为形成的历史世界观制约的道德并赋予道德以生动的实际意义。但是二者又有所区别,本节通过对卢梭与托尔斯泰的良心观的比较,目的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自然人性的核心内涵及恒在属性。  相似文献   

18.
王晓玲 《世纪桥》2012,(3):74-75
中华道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其蕴涵的优秀思想对于现代人仍然深具启发性。本文简略阐释中华道德之丰富内涵,诸如:仁爱思想、以义为上、道德践行等,而后,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与社会急剧变迁对中华传统道德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研究国人道德冷漠之原因。探寻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在于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制度建设,用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全社会力量为道德"撑腰"。  相似文献   

19.
杨仕奎 《求实》2005,3(5):34-36
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互利成为调节人际行为的基础性道德原则,它体现了个人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功利性特征与要求。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共生性和常态下的道德情境,是互利原则合理发挥其作为道德原则的规范调节功能的必要条件。互利原则不是调节人际行为的唯一准则,也不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最终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宗教理想是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道德信仰”是道德宗教的基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理性的信仰.在宗教中树立“道德信仰”,就是在对终极存在者的虔诚信仰之中突出道德的地位,强调终极存在者的道德位格,并把对道德情感、道德法则乃至道德行为本身的信仰作为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