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信访权利论将官方的确认、德国宪法理论、宪法条文的推断、《信访条例》的颁布、"信访洪峰"的存在作为信访权成立的立论依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信访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件从未确认"信访权";由于信访的主体是"人民"而非"公民",它并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公民权利;由宪法条文推断出的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实现民主权利",而非"信访权";《信访条例》是行政法规,不是信访权成立的法律依据;作为结果的"信访洪峰"不能成为作为原因的信访制度权利化的依据。所以,信访权利论的立论依据是不成立的,因而其关于信访权权属性质的主张也是不成立的。信访权利论还面临着信访权客体无法确定、无法处理与相邻权利的关系、不能救济的理论困境和谋利型上访所带来的实践困境。因此,信访并非一种权利,而只是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信访权利论将官方的确认、德国宪法理论、宪法条文的推断、《信访条例》的颁布、"信访洪峰"的存在作为信访权成立的立论依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信访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件从未确认"信访权";由于信访的主体是"人民"而非"公民",它并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公民权利;由宪法条文推断出的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实现民主权利",而非"信访权";《信访条例》是行政法规,不是信访权成立的法律依据;作为结果的"信访洪峰"不能成为作为原因的信访制度权利化的依据。所以,信访权利论的立论依据是不成立的,因而其关于信访权权属性质的主张也是不成立的。信访权利论还面临着信访权客体无法确定、无法处理与相邻权利的关系、不能救济的理论困境和谋利型上访所带来的实践困境。因此,信访并非一种权利,而只是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洛克与卢梭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两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两人在主权理论上存在一些分歧。洛克基于经验主义的基础提出议会主权理论,主张间接民主,追求自由;卢梭在理性主义的感召下,基于公意提出人民主权理论,主张直接民主,追求平等。两者的理论都给后世以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三权分立,彼此制约,既是西方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也是西方民主制的重要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防止封建势力复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分权论的缺陷在于:认为政治自由只有在宽容政体中才存在否认政治自由与公众的平等和人民参政有关。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主张参与协商的主体是平等自由的,强调协商公开性,突出协商性,要求协商法制化,邓小平的民主理论对此已经明确地表达了。邓小平立足我国国情,指明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协商民主的政治保障;以党内协商民主促进国家协商民主,乃发展协商民主的路径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协商民主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虽然协商民主号称是民主理论的"协商转向",但是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诸多限制。协商民主强调以共同善为依据达成共识,但是共同善常常无法达到;协商民主强调以理性对话为主,但是参与者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即使能够完全按照理性来进行协商,也未必能够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协商民主主张由一般民众在公开、透明、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讨论,但来自政治精英、经济优势阶级、专家学者、媒体的政治操弄始终无法避免。由于这些限制,协商民主无法替代代议民主,它的价值在于培养公民的共和精神和包容、参与、平等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7.
卢梭是一位对欧关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的社会契约理论,他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人民有权享有真正的平等与自由的主张,至今仍是西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尽管正义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当然的主题,但是与以往的正义理论不同,现代正义观念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与民主这三个基本支点之上的。具体说来,自由是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原则,平等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原则,民主则是实现二者的途径或手段。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观念不但是现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而且构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绝大多数理论或学说都将这些基本价值视为前提与标准。由于历史条件与社会矛盾的变化,人们对于自由、平等与民主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激烈争论,并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的自我调整与变化。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平等就业权重构的必然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筹城乡就业的背景下,平等就业权正全面进入决策层与立法者的视野.然而,平等就业权的后进理论与存在问题不仅使平等就业权本身陷入"系统性缺陷"的困境,也使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难以逾越权利的"鸿沟".重构平等就业权是实现我国平等就业权利法治的必由之路,任何简单地强化反就业歧视而忽视平等就业权利构建的做法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改革风险和严重后果.重构平等就业权,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其积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0.
生活政治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等传统诉求基础上,转向关注基本生存的一种政治主张,为国家给付义务生成铺衬了浓郁的政治氛围.形式平等转向实质平等是生活政治的内在规定,是国家给付义务的价值逻辑;消极国家转向积极国家是生活政治的实现方式,是国家给付义务的行为逻辑;制度民主转向对话民主是生活政治的表现形式,是国家给付义务的保障逻辑.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在刑事审判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支持完成公诉和实施刑事审判监督,检察机关兼行刑事审判监督权和公诉权(此处的公诉权仅指庭审中支持完成公诉的权力,或可称其为狭义的公诉权).这两种权力是否能够并存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问题,确有必要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与公诉权进行详细的剖析,并对今后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与公诉权的重构提出建议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财产支配权与人身支配权由混合走向分离,是财产支配权历史演进中的一条清晰脉络。从罗马法到日耳曼法,再到中世纪欧洲封建制法,财产支配权与人身支配权一直处于混合状态;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急迫地叩响了二者分离的大门,至资本主义法,二者便彻底走向分离。而在我国,二者混合的历史极其漫长,直至新中国成立才得以彻底分离。  相似文献   

13.
出租车在城市道路运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城市流动人口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是一个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行业.长期以来,高度的政府管制政策使出租车行业形成了行政垄断的局面:出租车公司凭借垄断占有的经营权,利用格式合同提供方的优势地位,侵犯司机的合法权益,非法牟取暴利.而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之间的经营权归属及使用问题始终是悬而未决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党的执政权既不是直接的命令权,也不是普通的建议权,而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意见权,其实质是党对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意见权按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主动意见权和受动意见权,独立意见权、联合意见权和融合意见权,宏观意见权、中观意见权和微观意见权,主要以党的规范性文件和党的领导法规予以体现。主动意见权实际上是准议案权,受动意见权实际上是准审批权、协调权,这就是意见权不同于命令权和建议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小区停车位的归属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实务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小区内停车位的产权归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为了避免现实中的各种纠纷,必须在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6.
居住权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对于应否确立居住权制度一直都有争议。居住权是房屋这一财产在财产体系中的地位提高的必要反映,有利于房屋效用的发挥,它是发挥我国家庭职能的要求,有利于房屋利用的利益平衡。在我国设立居住权是必要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数据信息时代,以数据为载体的数据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数据信息的使用、处理与开发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法律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数据信息的特征,从知识产权法保护、个人信息法保护、人格权法保护、债权法保护、权利凭证保护、新型权利保护、侵权法保护及物权法保护等方面探析数据信息权利保护的可能路径,探讨物权法为数据信息权利保护提供的若干路径,并基于物权法厘清数据信息的权利归属、权利变动、善意取得及物权保护请求权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形象权探析     
综合形象利益的经济因素和人格因素,形象权指民事主体对表征其独特人格特征具有可指示的形象利益(肖像、形体、声音等)享有的利益并排斥他人侵害的具体人格权。形象权与肖像权具有同构性,在人格权体系下建议取消肖像权,取而代之以形象权。形象权包括精神性利益和财产性利益。  相似文献   

19.
解读隐私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个人私事或生活安宁不为他人知晓或侵扰的权利,包括隐私信息隐瞒权、隐私信息支配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它是当事人实现正当隐私利益的行为依据。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意义在于保护公民基于合法隐私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虽有一些保护隐私的法律条款,但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建立农民工维权的立体架构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红 《工会论坛》2006,12(5):22-24
工会要真正维护农民工权益,必须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调动并且利用社会各界的资源,建立一个以工会为主导的农民工维权的立体架构,并在这个整体架构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和多元化的维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