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菲混血儿(ChineseMestizo) ,是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通婚繁衍的后代 ,他们人数众多 ,历史悠久 ,在菲律宾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为菲律宾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菲混血儿逐渐认同于菲律宾社会和文化 ,成为菲律宾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菲律宾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菲律宾华人的历史以及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中菲混血儿“菲律宾国家认同”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民间交往是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两国人民实现真正的友好往来,才能巩固和不断发展两国关系。90年代以前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的发展曲折缓慢,两国人民交往更是困难重重。1990年9月7日,马来西亚取消公民访华限制,成为中马民间交往的转折点。从此,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经济贸易上,中马民间交往都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马来西亚华人及华人团体也在中马民间交往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为巩固中马人民的友谊,促进中马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人民自由交往首先得益于两国政府所采取的开明、务实政策。1990年9月7日,马…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位于亚洲的东南部,与我国台湾省隔海相望,中间只隔着一个巴士海峡。中国与菲律宾是一水之隔的近邻,两国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这种关系到了明代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本文着重阐述明代中菲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以及华侨对中菲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以论证明代中菲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4.
菲华商联总会 ,1954年3月成立于马尼拉 ,初名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 ,1962年更名为菲华商联总会 ,简称商总。作为菲华全侨最高领导机构 ,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 ,商总对战后关系菲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华菲融合、中菲关系、华人经济及菲律宾经济的发展、华人社会与菲律宾社会的发展等都起到了重大影响①。近年来 ,随着华菲融合与中菲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它在菲华社会、菲律宾主流社会乃至中菲外交中的地位也更加引人瞩目 ②。然而 ,目前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才刚刚展开 ,已有的成果主要局限于对商总组织机构及功能的简单介绍 ,笔者将其列为研…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是我国东南一海之隔的近邻,全国由大小七千多个岛屿组成。很早以前,中菲关系就已开始。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与和平友好的朝贡关系,组成了中菲两国友好关系史。在中菲友好往来的的漫长岁月里,中国沿海尤其是福建、广东部分人民逐渐移居菲律宾,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开发和建设菲律宾、促进菲律宾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中菲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目前约有八十万人。其中80—90%以上是福建人,或祖上是福建人。他们绝大部分来自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漳州以及厦门一带,尤以晋江人最多,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因此,从一个侧面说,一部华侨旅居菲律宾的历史主要是闽南人旅居菲律宾的历史,是闽南人民与菲律宾人民友好的关系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菲律宾的经济合作: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红芳 《东南亚》2003,(2):32-37
中国与菲律宾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菲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经济往来关系。 1 975年 6月 9日 ,中菲两国政府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步入正常化发展时期 ,经济合作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是 ,由于存在着影响双边经济合作顺利发展的诸多复杂因素 ,长期以来 ,中菲经贸关系的发展情况与中国和东盟其他一些主要成员国相比 ,发展过程较为曲折 ,规模相对较小。进入 2 1世纪 ,中菲之间的双边贸易大幅增长 ,2 0 0 2年中国首次被菲律宾列为十大贸易合作伙伴。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之下 ,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发展。中菲双边贸易…  相似文献   

8.
中国菲律宾是一衣带水的近邻,隔着南海相望,两国人民具有悠久的传统友谊。根据史籍记载,公元10世纪宋朝初年,两国就有贸易往来。当时菲律宾境内的摩逸国,“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载宝货至广州海岸”。一千多年来,菲律宾是同中国交往密切的海外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菲关系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冷落,70年代以来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中的经贸关系也随之在70年代初期重现生机,继续开拓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徐淑华 《东南亚》2003,(3):25-32
国际资本流动是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的一种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其流动速度加快 ,规模日益扩大。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 ,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实行吸引外资、利用外资的政策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为外商来中国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菲律宾的对华投资中 ,主体则是菲律宾华人。本文就菲律宾华人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一概要的探讨。一、菲律宾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发展1 970年代中期以来 ,中菲两国都调整了各自的发展政策 ,双方经济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 979年 8月 ,菲律宾海外…  相似文献   

10.
方拥华 《东南亚》2005,(4):17-22
菲律宾是中国的近邻,中菲两国隔海相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长的官方和民间交流为中菲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菲律宾政府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曾长期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反华政策,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1975年中菲在菲律宾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建交,双边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中菲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稳步发展。一、中菲关系的发展历程1.冷淡和僵持阶段(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菲律宾政府追随美国,加入到以…  相似文献   

11.
中外学者有关华侨华人的论著卷帙浩繁,然而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多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并偏重于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而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的社会学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近年,厦门大学历史系的陈衍德先生对菲律宾的华人社会作了长期的考察,不仅采访了当地各阶层人士,走访了许多华人团体,而且还查阅了大量为外人所未见的文献资料,对菲律宾的华人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终于完成《现代中的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作者独辟蹊径,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用新的资料,把菲律宾华侨华人史的整体研究与重要问题的个案分…  相似文献   

12.
姜永仁 《东南亚》2003,(4):51-57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友好相处,通商通婚,建立了传统的胞波友谊。在反帝反殖斗争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使两国的传统友谊。旅缅华侨华人为中缅友谊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本文将从缅甸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华侨华人在政治上与缅甸民族的融合、华侨华人在经济上与缅甸社会的融合、华侨华人在文化上与缅甸文化的融合、华侨华人社会的未来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一、缅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始于交通,中缅交通始于腾冲的蜀身毒道的开通。蜀身毒…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由于南海的领土争端,在双边关系上呈现紧张和对抗的局面。中菲关系紧张的时期,正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阶段,菲律宾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与反应,就成为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本文在简要回顾2010-2016年中菲政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中菲两国媒体在"一带一路"和领土争端上报道立场的异同,呈现菲律宾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直接反应;通过分析中菲两国在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等"一带一路"具体领域的合作情况,呈现菲律宾社会在开展具体合作方面的态度。笔者认为,菲律宾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总体了解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倡议的具体态度,如亚投行,关注度较高;虽然中菲的政治关系比较紧张,但是在具体的合作领域,双方都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是菲律宾华人社会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一个慈善型华人社团。在菲华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国内学界尚无专文加以研究。一些专著虽有提及,却往往语焉不详,间或还有各种疏误。笔者于1991-1992年在菲律宾作有关华人社团的实地调查期间,曾数次访问该组织,并收集部分有关文献资科。以此为基础,本文拟对菲华社会善举公所的产生与发展,管理制度与社会功能等方面作一探讨。一、菲华善举公所的产生与发展菲华善举公所创立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据文献资料所载,18世纪末,西班牙总督在菲律宾华…  相似文献   

15.
菲华社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华人社会。菲律宾华人和其他各国的华人同样都是处在异国他乡,为什么他们的菲华社会能够与其他华人社会不同呢?其主要原因是,菲律宾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不管是西班牙人统治时期,或者是美国人统治时期,日本人占领时期,或者是菲律宾独立以来,菲律宾华人始终对中华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挥很重视、很执着,特别是五缘文化。根扎得很深,结联得很紧,几乎渗透到菲华社会的各个领域。何谓五缘文化?五缘文化主要是指血缘、地缘、文缘,兼之神缘、物缘。我们知道,中国社会,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处于…  相似文献   

16.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半个世纪来,大多数有关菲律宾华人的著作都是从社会和组织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问题的。[1]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作为社会和组织的海外华人,是研究一个国家的华人的起点。但是这种整体的、宏观的研究并不能代替个别的、微观的研究,后者或许更能反映海外华人的多样性,更能使人们对海外华人的认识从概念化变为具体化。当然,个别的、微观的研究需要对海外华人进行实地的考察。笔者有机会到菲律宾,较为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当地的华人.对他们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了从个人、家庭、家族的角度来研究菲律宾华人的文化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影响二战后菲律宾外交政策以及菲律宾对中国政策演秋的各种因素,阐述二战后中菲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并预测二十一世纪前后的中菲关系。一、中菲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菲律宾共和国的关系在1949年到1985年(现任总统阿基诺执政前)这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中菲关系恶化僵持期、解冻期及建交发展期。前一个时期从1949年开始延续到六十年代中期;当中一个时  相似文献   

19.
华人移民菲律宾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唐代。在菲律宾礼智省马亚辛(Maysin),曾发现福建南安人郑国希的墓碑,立于唐高宗龙朔酉年(公元661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1087年)设立了泉州市舶司,更多的福建海商到菲律宾经商。宋人赵汝适《诸番志》记载,福建海商以泉州为根据地,从泉州港出发到麻选.三屿、蒲哩鲁、白蒲延、苏禄等地区或国家贸易。①元代,泉州继续同菲律宾麻选.三岛等地区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元人汪大湘在《岛夷志略》“三屿”条、“麻逸”条对中菲贸易均的记载:“其地去漳为近,故置舶多往”。“华人既多诣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的中菲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对华“隔离”;60年末到90年代初期马科斯和阿基诺总统期间的缓和、建交与发展时期;拉莫斯以及埃斯特拉达总统期间中菲关系的反复与进步,以及21世纪以来中菲关系的黄金时期。半个多世纪的中菲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虽然屡受一系列问题的困扰,但始终向前发展。从意识形态到实用主义,从重安全到重发展,这既是菲律宾外交政策的转变,又反映了菲律宾对华政策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