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谈是魏晋时期盛行的社会风尚,清谈之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清谈在魏晋时期经历了正如清谈、元康清谈和东晋清谈三个发展阶段。魏晋清谈对当时的文教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门小刀 《乡音》2014,(9):45-45
在魏晋时期,士人学子最爱好的就是清谈。“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又叫做“清言”。《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定义是:“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相似文献   

3.
王春南 《群众》2013,(5):I0064-I0064
我国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甚盛。有些清谈名家得到重用,但结果则是败坏官场风气,带坏社会风气,贻误政事军事甚而误国,值得后人警醒。  相似文献   

4.
论魏晋清谈     
魏晋清谈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对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魏晋清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相似文献   

6.
清谈无为     
清谈无为,实干兴邦,这是集古今丰富经验、沉痛教训而得出的至理名言。魏晋时期,流行一种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风气,称之为清谈。清谈之风,使士大夫脱离政治,逃避现实,逍遥无为,甚至发展到酗酒吃药,醉生梦死,生活腐化,道德沦丧。清谈不但无所作为,还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清谈无为,清谈误国,这是历史的悲剧,后辈当牢牢记取。然而,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期最为盛行,魏晋清谈名士们读《庄》、论《庄》、注《庄》,可以说魏晋社会的许多层面都受庄学精神的熏染,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艺术受庄学影响尤深。东晋名士王羲之作为一代天才的书法家,他对《庄子》的态度颇值得玩味。他既醉心于《庄子》却又对庄学有所批评。王羲之这种矛盾心态,其根源在于王羲之人生态度上的庄学倾向和政治态度上的儒家倾向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魏晋名士清谈玄理、品评人物、服药饮酒以及日常的言行举止,既展现迷人的风度气派,也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刘勰撰《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的理论巨著。我以为《文心雕龙》的产生,除了继承前人文论成果的历史原因以外,还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形成基础就是清谈。 清谈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上承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两晋大盛,延及齐梁不衰,是始终刘勰一生的世风。当时记录清谈的书不少,现在传世的只有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了。据记载,当时的士人对此废寝忘食,挥麈扪虱,如痴如狂。其中  相似文献   

10.
刘小兵 《求索》2008,(2):189-191
丁放先生撰文认为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的“正始之音”是指“正始诗歌”,笔者认为“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在《修竹篇序》中是对“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这一经典名句的化用,应属“用典”,用以表示惊喜、赞叹之意;“正始之音”在句中保持其本义“魏晋清谈”,在全文中只能联系上下文,取其比喻义;丁先生文章中用以论证在文学史上“‘正始之音’可以用来指正始时期的诗歌”的其它数条材料,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范小娟 《前沿》2011,(2):181-185
本文立足于整个魏晋时期出现的文艺批评、文艺理论专著,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比较批评方法在魏晋文艺批评论著中的实际运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得出比较批评在魏晋就已经得到兴盛的结论;接着从魏晋时期的时代、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批评主体、接受者等方面探寻比较批评方法在魏晋得到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刘石泉 《求索》2005,(11):152-155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又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的创作中,导致了魏晋文学的转型。魏晋文学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体裁、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魏晋文学的转型与魏晋伦理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成就之高、名家名篇之多,与其延续时间之短暂,显然是矛盾的;仅从魏晋时代本身去寻找其中的基础和原因,其答案缺乏深度,也是片面的。因此,必须立足于历史文化视野,从社会文化、文字规范、艺术内涵等多方面审视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走向高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嵇康的行止,除了前人较多着眼的其游山放水、清谈辩难、弹琴咏诗、饮酒服药等外在表现外,还应该把握其内在发展脉络,探讨其行止"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的原则性,"心无措乎是非"的自适性,把理想付诸实现的务实性以及对现实的超越性。这些特性让他超越一般的魏晋士人。  相似文献   

15.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拜物教最盛行的时期。其中有三股风气最为突出,严重地腐蚀社会机体,即奢侈腐化之风、金钱崇拜之风、清谈虚浮之风。西晋王朝一步步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其中就关系到如何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个人自由,以及同时建立一种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郭象关于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思想在魏晋时期较有代表性,而这也或许有助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代是思想偏离儒家思想轨道的时期,它的思想主流是以道学为主体的玄学。魏晋玄学是一个具有完整、严密体系的学说,玄学一出现就作为统治思想而登上政治舞台,玄学形成以后对魏晋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秀林 《青年论坛》2008,(2):144-146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一部重要的志人小说,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习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追求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追求平等,敢于打破男权一统的局面。无论在才智上、胆识上,还是在人格上、思想上,她们都体现出了人性的觉醒,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对于魏晋时期的思想学说,学界一般统称为"魏晋玄学"。而追溯魏晋时期的最初史料文本,较"玄学"出现更多的却是"玄风"一词,二者所意蕴大有不同:"玄学"特指对"三玄"的学习,即老庄道家之学,与"儒"、"史"、"文"并称为"四学";而"玄风"则偏重艺术、审美与社会风尚层面。从指代魏晋哲学这一层面上看,称之为"魏晋玄风"较"魏晋玄学"更为贴切,更能够体现魏晋崇尚自然、旷达不羁的文化特质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