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研究家庭贫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家庭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贫困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贫困的中学生具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家庭贫困降低了亲子沟通频率、破坏了父母间关系、削弱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信心,进而增加了中学生的负面情绪。研究结论有助于发现青少年潜在的心理问题及风险,辨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作用的机制,以便尽早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一新生的知觉心理压力状况,为大学新生适应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指导。方法: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通过上机测试,对某大学3 913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一新生总体知觉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别新生在紧张感维度、失控感维度和知觉压力总分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知觉到更多的紧张感和失控感;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新生在知觉压力总分和失控感维度上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学新生感知到较少的压力;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知觉压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
为探索正常家庭结构下高中生自我分化的表现特征,选取14名出自正常家庭的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体现在个人表现、家庭互动、同伴关系三个方面。个人表现:自我积极评价较高,情绪调节各异;独立意识明显,但自我仍摇摆不定。家庭互动:情感联结较紧密,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深;期待父母认同,冲突解决方式被动消极。同伴关系:高中关系变化较大,情感支持依然重要;主动解决同伴冲突,独立性增强。最终得出正常家庭结构下的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表现出特殊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两期的相关数据,探讨同伴网络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社会濡染以及社会比较是同伴网络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种主要机制。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影响程度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濡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产生积极影响,也产生消极影响;正式同伴网络的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影响,基于相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多消极影响。此外,实证结果还表明,上述三种机制各自独立运行。建议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干预,从多种途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提供一些理论支持。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交焦虑量表(IAS)对某大学4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有助于改善其社交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修订版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和"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本文研究了大学生网瘾以及性别、个人情绪适应与心理资本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是影响大学生网瘾的重要负向因素,其直接效应不受性别调节;个人情绪适应对网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其对心理资本与网瘾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个人情绪适应的中介效应在两个阶段均受到性别的调节。就心理资本与网瘾的关系而言,相对于女生,在男生中这种间接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发现有助于阐明心理资本作用于网瘾的具体机制及在这种关系中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旨在考查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的关系。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某高校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一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与成瘾倾向率分别为7.7%、15.4%,男生女生;大一网络成瘾率最高,大四成瘾倾向率最高;二是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三是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的视角,基于定量的研究方法验证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意愿的影响。主要发现包括,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父母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父亲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越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7)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的使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对H省网络环境下亲子关系的抽样调查,文章从青少年及家长网络使用的时间、内容、隐性疏离的感知度、网络亲子沟通的利用率四个维度,探讨网络媒介使用与亲子隐性疏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亲子隐性疏离较为普遍存在于家庭之中,但双方对其的感知程度较低;网络媒介的使用有年轻化和广泛化的特征,功能以娱乐为主;网络亲子沟通形式多样且便捷,但是其有效沟通利用率较低,网络媒介使用与亲子隐性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2)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人格形成、社会人际关系等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而亲子互动作为父母与儿童之间沟通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亲子关系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80后家庭亲子互动的状况及问题也亟待了解和解决。本文采用问卷法向250位80后家长发放问卷以调查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现状,并辅以观察法针对两个80后家庭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以研究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善良人性感知是对个体对他人人性善良水平的评估和总体认识。本研究采用"善良人性感知问卷"、"调节定向量表"以及"亲社会行为量表",对61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生的善良人性感知得分总体低于女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受其调节定向的影响,促进定向主导的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得分均显著高于防御定向主导的青少年;青少年善良人性感知与调节定向、亲社会行为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青少年的善良人性感知在调节定向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4)
目的: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让父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子女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量表中的家庭目前实际情况部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对师范院校随机抽取的1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1.5for window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家庭环境与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家庭环境能够预测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3.
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看黄"行为、边缘性行为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而获得抚养人给予的性安全教育及自我性保护指导则明显低于后者。发生实质性交行为、遭受性侵害情况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留守儿童遭受这类伤害后从家庭、父母获得的情感支持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4.
盛明明  李可钰 《学理论》2013,(16):113-114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140名,以UCLA孤独量表、岳冬梅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王登峰(1994)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量。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有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程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独生子女社会化失败的家庭因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父母的婚姻变故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影响大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受到母亲和家中老人关注;夫妻关系优劣对父母关心孩子的程度有较大影响,对非独生子女家人教育行为影响大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港澳台侨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本研究采用"心理适应量表"、"社会适应量表"以及"学术适应量表"调查了162名港澳台侨一年级大学生。研究发现,在入学初、学期末和学年末,大学生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学术适应稳定且较好;在入学初和学期末,学术适应在社会适应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前测三维适应基本上能显著正向预测相应维度的后测水平;参加学生社团对第一学期的社会适应和第二学期的学术适应具有负向影响,汉语水平与入学初的三维适应状况呈显著正相关,最强烈的求学动机对跨文化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典"时期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对健康态度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多维度健康状况控制源量表(MHLC)>对陕西师范大学5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抗"非典"时期不同时段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2)该时期的不同时段上,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在专业、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3)"非典"疫情出现后,大学生焦虑状况与其对健康的态度呈显著性相关."非典"疫情出现后,大学生焦虑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学校应向其提供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2018年"北京市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父母缺席的青少年更多地遭受校园欺凌,双亲同时缺席的影响最大;祖辈的参与无法弥补父母缺席带来的负面影响。父母缺席对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特征、早晚效应和城郊差异。为防止劣势累积,防治校园欺凌需要从家庭建设开始。在家庭政策上不仅要关注对困境家庭的物质扶助,也要重视父母的日常陪伴和情感支持的作用。考虑到群体的异质性,防范父母缺席的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应重点关注郊区的小学男生。  相似文献   

19.
石小米  范红霞  刘丽  徐慧 《学理论》2011,(29):58-59
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类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里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自身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山西大学2005~2008年艺术类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对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调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2005~2008年大学新生心理应激量表总得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变化;2007年艺术类大学新生在总分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份;艺术类大一男生与女生心理应激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应激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显著大于其他专业的新生。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从亲子互动类型角度,使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样本框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7年级和9年级学生教育期望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传统型亲子互动仅在全国样本中影响显著,在上海样本框和流动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地区样本框中不显著,消费型亲子互动在所有样本框中均不存在显著影响;以家庭藏书量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在不同样本框之间不存在异质性;以教师本科比为代表的学校资源变量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分布差异度高的地区,影响最为显著。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家庭亲子关系政策的完善需要考虑地区的异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