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缅甸政治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不断深入,一股佛教极端主义浪潮随之高涨,成为社会冲突与局势动荡的催化剂。缅甸佛教极端主义是缅甸现代政治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元主义恐惧症",其作为一种政治修辞成为执政者建构统治合法性的工具。但这一现代性宗教现象并非凭空出世,缅甸佛教悠久的入世传统是其根源与土壤。本文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来解读缅甸佛教极端主义,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其踪迹,并在现代缅甸政治转型的场域中探讨其发生学的动力与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
儒学·人学·现代性──李东俊教授对“儒学与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思考儒学一直是东方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近代以来,儒学因与以民主化、科学化为特征的近代精神相违背而受到批判和否定。对此,李东俊教授发表了自己关于“儒学与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认为儒学作为...  相似文献   

3.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38):24-27
上海人提起桑塔纳备感自豪,它就像上海的"外滩",在融入全球化的语境中正在展示一种自信与担当。而今的桑塔纳对于上海而言,已不是车的概念,而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融进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代表了现代性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最近,日本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借口摆脱所谓"自虐史观",攻击战后日本"和平宪法",主导编写了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推崇封闭式民族主义的2002年度初中历史教科书,而日本文部科学省竟不顾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批准放行这部教科书,这不能不引起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5.
李明博小传     
《当代韩国》2008,(1):5
从白手起家的贫困少年到韩国现代集团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CEO),再到备受争议的首尔市长,绰号"推土机"的李明博被韩国人奉为"薪水族神话",其白手起家的艰辛创业史曾为韩国电视编剧所推崇.  相似文献   

6.
苏昉 《法国研究》2014,(4):47-50
二十世纪,奢侈与时尚相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时尚产业的崛起标志着奢侈行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一百年间,法国时尚具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每个年代都有标志性的女装潮流,如世纪之初的无衬裙和"身体解放",二十年代的"假小子"风格,三十年代的"回归优雅",四十年代的"向好莱坞致敬",五十年代的"新风貌",六十年代的迷你裙,七十年代的"纯粹雅致",八十年代的"自由风",以及世纪末的"复古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陈国清 《法国研究》2005,1(1):185-194
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习惯上也称为"五四启蒙运动".中国思想界的先驱者们痛恨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对国人的窒息,努力从近代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推崇"法兰西文明",在中国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法国复辟王朝的建立,英国摄政时期推崇的丹蒂风尚经由流亡贵族之手逐渐传播至法国。它与法国本土源远流长的风雅观念结合,最终孕育出法国丹蒂群体。本文通过梳理十九世纪法国历史上的丹蒂与其衍生品──人们文化想象中的丹蒂,旨在勾勒这一群体在十九世纪的嬗变,探讨它作为"贵族之影"的性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塑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孤独和异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试以《乔迁》为例,分析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国崛起将树立怎样的大国形象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停滞性的话语、全球化的冲击、地域意识的提倡,构成了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的宏大的叙事背景,也为从现代性视角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提供了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1.
法国社会党在政治活动中对"第三条道路"的抵制彰显了其特立独行,这缘于其身处法国这样一个浓厚国家主义传统的独特国度。与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本位相对立,国家主义强调国家本位,在法国与自由民主观念结合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在法国,国家主义政治来源是其长期王权专制与天主教教权交织形成的传统;经济文化来源,宏观上是法国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微观上则与"马铃薯"式农民文化传统、原子化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关。国家主义对法国社会党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强调国家权力、国家的意志能动性在实现其理想和主张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强调自觉避免自由主义化,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并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2.
在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着“文化论”和“制度论”的分岐。后者推崇市场经济和代议民主,采用了渐进主义和休克疗法的政治经济结构。但实际情况的不如意为俄罗斯人所共知。因而俄知识界开始发掘俄文化的永恒价值,强调俄文化在其道路选择中的意义和深层驱动作用,期望以此有助于指导这种制度创新的实践。确实,任何研究俄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13.
王立新 《美国研究》2015,(2):150-157
<正>以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为肇端,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已经走过了230年的历程。在这二百多年的交往中,两国有过尖锐的冲突和对抗,甚至兵戎相见,但在绝大部分时期,中美之间保持和平、互利甚至友好与合作的关系。从1784年开始的对华贸易有助于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打破英国的贸易封锁,积累发展经济所必需的资金。大批传教士来华,给中国带来现代性的观念和新式教育,同时也改变了美国对东方的认识,而一波又一波的赴美留学热潮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教  相似文献   

14.
李冠杰 《德国研究》2011,(2):25-32,78
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的地位受到冲击,非国家行为体日益发展壮大.乌尔里希·贝克对民族国家、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世界主义的观点.贝克以第二次现代性扬弃第次现代性,对全球化和欧洲化与"集装箱"式民族国家之间的张力进行反思,认为民族国家不再完全适应急剧变的时代,需要改变民族国家的认识基础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俄罗斯的政治灾难,使得以赛亚·伯林格外强调"消极自由",但俄罗斯文化对他的思想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影响。俄罗斯特殊的智性传统引导他进入了观念史研究领域;而面对多元价值与一元诉求间的冲突,19世纪俄国思想家做出的不同选择为伯林阐释和发挥自己的悲剧性价值多元论提供了最佳例证。他将这些思想家区分为"狐狸"与"刺猬",并充分移情于以富有现实感的赫尔岑为代表的"狐狸"。然而,对俄国保守派思想家的过度轻视也暴露出他的某种"刺猬性"。  相似文献   

16.
段颖 《东南亚研究》2012,(5):99-105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相互关系的叙述与分析,阐述以"业"为实践核心的佛教如何渗透至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泰国国家社会重要的文化特质,以及泰民族持久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杨振 《法国研究》2007,12(2):32-37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历程就是突破传统文学观念,追求文学现代性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域外文学开始作为'现代文学'已有的典范进入中国人的关注视野"[1].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代表,其主编茅盾则在"<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到:"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论证文化冲突是特朗普现象的根本动力。确切地说,本文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美国内部文化冲突的发生机制是什么?二是何以这种文化冲突在当下展现出如此强烈的政治爆发力?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权利革命"逐渐造就了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观念差距,这一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自由派的大幅"进步化"而非保守派的大幅"保守化";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认为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是右翼以观念强度的变化来应对左翼观念幅度的变化——由于文化量变所积累出来的质变、文化产业显著的自由派倾向,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和代际观念更迭的趋势,右翼产生了一种"被围困心态",这种心态最终触发了特朗普现象。  相似文献   

19.
反思是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与责任。面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受到启蒙精神洗礼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熏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始终站在反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上,慎思国际关系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国际关系中人的价值及其消失,以及世界政治中"边缘"视角的意义。面对混合着"传统"与"现代"多重面向的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作为同属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通过对东南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危机与困境、传统东方文明和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反思,赋予作为现场的东南亚研究以普遍的理论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20.
李旻 《当代亚太》2019,(5):125-143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俄国威胁论"在朝鲜半岛大行其道。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俄国威胁"的真实性问题和中日两国对朝鲜的信息影响,而忽略了"俄国威胁论"产生的观念背景和话语表述。从国际政治观念的角度来讲,"俄国威胁论"产生的基础在于朝鲜王朝对外部世界的总体认识发生了巨变,这一巨变可以用无政府文化、行为动机、身份认同等现代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加以解释。话语同样在"俄国威胁论"的扩散中起到重要作用。"春秋战国"、"秦"、"东洋"、"亚洲"、"人种"等表述成为"俄国威胁论"传播的载体,也建构和固化了朝鲜对俄国的认识。"俄国威胁论"的历史表明,对"威胁"观念应综合理解、综合治理,这样才有助于解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