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民周刊》2012,(38):28-31
桑塔纳是上海的骄傲,也是融进上海城市精神的文化标志。它已经不是一款普通的轿车,更是一个联系了城市命运、文化和情感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金姬 《新民周刊》2012,(38):36-37
那时上海大众德方负责人以巴西大众为例鼓动大家,信誓旦旦地说:"10年后,每个工人都买得起轿车!"52岁的徐志荣喜欢把普桑称为"老桑",作为第一批参与桑塔纳轿车组装的上海工人,徐师傅对桑塔纳的感情特别深。他永远记得29年前第一次见到桑塔纳时的感觉:德国车就是细腻。如今各式轿车在中国马路上随处可见,在汽车  相似文献   

3.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12,(38):32-35
二十余年如一梦,桑塔纳此身仍在,却已经实现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梦想。80年代末,曾有一部电视连续剧《三个和一个》在上海热播。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从窗口看到马路上驶过奔驰、丰田大轿车,就问,为什么没有国产汽车?刘子枫饰演的老师气宇轩昂地说:"怎么没有?我们有中国桑塔纳!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国产  相似文献   

4.
江小静 《新民周刊》2012,(38):38-39
偶尔听到了"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条广告语,心里却突然有了一份久违的悸动。沪BK1863桑塔纳99新秀黑色外观灰色内饰这似乎已是一个被淡忘的记忆。现在这个年龄,虽没有经历过太大波澜,但真的已没有什么外界作用力还能够触动心灵乃至伤感乃至失眠。但就在近日,  相似文献   

5.
《新民周刊》2012,(38):22-23
这不是一款普通的车——这是一个跨度近30年的故事,一个属于那些年代的温情记忆,一个联接了城市命运、文化和情感的纽带。桑塔纳(SANTANA)在1983年扎根上海后,不仅成为上海继外滩建筑群之后被国人和世界所熟悉并认同的另一个"符号",更重要的是,它撬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并使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6.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44):74-76
在专业人士眼里,新桑塔纳是水到渠成的彻底转型,不仅注入了自己的特点,还融入了情感和思想元素。否则就毫无意义。在人们的期待中,全新一代桑塔纳于10月29日晚7时在狼堡(德国沃尔沃斯堡)揭开了神秘面纱。来自中国的媒体记者和上海大众经销商一行300多人见证了这款新车闪耀登场。  相似文献   

7.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42-47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相似文献   

8.
今天重提上海牌的渊源,是当然的奋发精神继承,更是要通过学习,实现当代汽车制造的先进技术创新。读报,有"上海牌轿车复出"的消息,看到这样的文字,不少老上海人的记忆中还残存着"上海"牌轿车的影子:与苏联"伏尔加"轿车相似的外观;接着,记者引用某大学教授的表述:"‘上海’牌以其规  相似文献   

9.
为上海碰杯     
《新民周刊》2023,(42):6-7
<正>2023年,百威推出高端“玉兰寻啤酒上海特酿款”。由此打开了啤酒与上海新的不得不说的故事。上海开埠180年,许多年代都有属于时代的啤酒。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啤酒不仅是市民的生活记忆,更是上海之所以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符号与诠释。如同每一座名城几乎都依水而生,啤酒产业链之兴,亦是名城与水之关系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0.
邢建榕 《新民周刊》2012,(49):102-104
洋房、汽车和电话,是当时所谓高雅洋派、奢侈优裕的生活方式。报刊上的汽车广告,包括反映上海都市风情的小说、电影,甚至漫画,也无一例外地将汽车当作最时髦的描写对象,推波助澜,渲染汽车不凡的身价。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德、美、英、法等老牌列强相继造出汽车,以远比轮船更快的速度驰骋陆上。西风东渐,上海外侨自然对这种新式的...  相似文献   

11.
孙华良 《新民周刊》2015,(12):93-93
一座城市,只有一种正式的居住文化内涵;一座城市,只有一种正版的居住文化底蕴;一座城市,只有一种正统的居住文化传承。城市居住文化的内涵、底蕴、传承,肯定与单纯的豪华奢侈建筑无关。但城市居住文化肯定与建筑所处的居住区域密切相关,且包含着历史建筑内涵,人文环境底蕴,以及国际居住文化的传承。上海居住文化的传承"血统论",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上海的豪宅区,或者说是高档社区的创建,不能仅仅靠建筑打造,还  相似文献   

12.
包豪斯及现代建筑思想在上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江 《德国研究》2000,15(3):33-37
本世纪 20年代中叶,来自西方的现代建筑风格开始影响上海。但包 豪斯作为一种系统的现代建筑思想与教育体系对上海产生影响却始于40年 代,它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培养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 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上。  相似文献   

13.
凌寒独自开     
管继平 《新民周刊》2012,(17):89-89
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一鱼,无不记录着他对生活的悉心观照与体味,无不体现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情怀。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吴颐人的艺术世界——2012吴颐人作品展",在五一期间,假座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展馆拿出三个展厅来展示吴颐人的书画、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来说,一座座镶嵌在本埠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一张张穿梭其间的生动面孔,早就成了最温暖的一抹回忆,最深切的一份惦念。三年前,上海曾推出支持海派特色小店发展的“十条举措”,收效显著。三年后,经历了疫情的严峻考验,作为一本上海出品的杂志,《新民周刊》忍不住关心:上海的小店们尚安好否?又该如何伫立寒风、踏雪寻梅,发掘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黄祺 《新民周刊》2022,(11):8-1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今天不封城、不停摆是被‘逼’出来的,上海没有退路。一觉醒来查“上海发布”,是最近上海居民每天的“仪式”。3月22日早上8点不到,“上海发布”公布了前一天上海疫情的最新情况:3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865例。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总数来到历史最高位。  相似文献   

16.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2):50-54
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以来,上海市长宁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意愿,遵循民主、法治原则,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为特大型城市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提及长宁,上海市民心里便会涌起一种亲切感。作为上海西部的中心城区,那里有上海动物园、西郊宾馆、虹桥机场、古北新城、...  相似文献   

17.
《新民周刊》2024,(13):6-7
<正>对于开埠较早、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面包是许多上海人的主食之一。据说上海人有100种吃面包的方法。而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在社交平台上,“上海土特产”点赞数最高的帖子中,经典海派西点、网红面包被认为是“上海制造”的随礼佳品。可以说,上海有着全国最卷的烘焙市场,但也因此成了“面包脑袋”的天堂。而具有海派文化印记的面包产业,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绿茵荣光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3,(29):12-17
<正>足球,一直是凝聚这座城市人心的一种力量,也一直是上海积极的城市精神和独特城市文化的标牌与名片。2023年的7月,中超赛程过半,上海海港和上海申花暂列积分榜前两位,在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中领跑。沪上双雄的精彩表现,再次为申城的球迷带来了惊喜,人们也期盼着,在赛季结束时,能够以足球的名义,让上海再次骄傲。  相似文献   

19.
马俊杰 《新民周刊》2012,(30):72-77
弄堂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将长留在我们的心里。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也是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静安区67街坊,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稍显破败,  相似文献   

20.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4):38-39
"毋庸置疑,保护母语和家乡话就像保护参天大树的树根一样,是对曾经哺育滋养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城市最好的回馈。"上海人唱上海话,天经地义。"汏脚水么烧",王厂长王昊一张口,上海人就hold不住了,一个个手舞足蹈——听惯了粤语京腔,突然听到上海人搞笑《圣斗士星矢》,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乃为之大快。上海人唱上海话,非自王厂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