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连志 《长白学刊》2009,(4):147-150
对于进城农民而言,两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是阻碍其真正融入城市的深层原因。进城农民实现职业与身份的转换是农民城市化的重要步骤,但要真正完成市民化过程,还需要实现对城市文化的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个体或群体进入扣融入异文化环境的必经步骤。进城农民在实现地域、职业、身份等的变换之后,必须实现对城市文化的文化适应,这是进城农民真正实现市民化的最后的和关键的步骤。  相似文献   

2.
马健 《重庆行政》2008,(6):72-74
在中国,农民进城打工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不同的,中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工进城,同时也有大量农民工回乡,很多农民工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数有限。因此城市化建设要求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引导进城农民工尽快与城市居民融合,进而引导更多农民进城就业、居住与生活。  相似文献   

3.
我们必须将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他们进城后的处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用土地换来城市户籍后的城市化的前提。城市梦碎,家乡难回,这才是进城农民的真正悲剧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与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也给城市社区带来了新的问题。帮助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区 ,进行社区管理创新 ,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第一意味着穷人进城,第二意味着非农产业化的过程,是农民找到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不断地容纳更多的穷人,就可以使这个城市的工资水平长期保持在具有优势的地位,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更好地发展城市,就可以把经济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报道,2005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为41.8%,看起来我们国家已经不可逆地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另据计算,在未来25年将有8.5亿农民走进城市。如果从国家粮食安全考虑,随着这8.5亿农民进城的耕地最多是1.5亿亩。按照城市郊区人均一亩地来估计,将有1.5亿人通过失地后的安置区进城,而其余的7亿人将通过打工的方式走进城市。这是一个怎样的国情!如果前面的判断———中国已经不可逆地进入加速城市化的阶段———成立,那么未来这些就将发生在中国的大地上。如果说加速城市化是一个民族从农村向城市“搬家”的话,那么当年英国的搬家依靠的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进城农民犯罪已成为威胁城市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从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相结合的层次上分析,进城农民犯罪的高发的主要原因,是欲力失衡,具体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外在强制力与农民转换身份角色的强烈愿望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主体的低素质与高欲求之间的矛盾;平等意识的产生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矛盾。这些导致了进城农民心态失衡,行为失范,产生手段与目标的分离。据此,应有针对性地探寻遏制和减少进城农民违法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乡音》2013,(4):46-46
《城市的胜利》作者:爱德华·格莱泽刘润泉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在未来的20年间,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  相似文献   

9.
张育林 《群众》2014,(3):64-65
<正>农民要不要进城、进什么样的城、何时进城,要让他们自主选择——遵循城镇化规律,根据区域差异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规划,让农民有序进城——农民进城离不开产业。无业可就,农民即使进了城,也是城市农民、城市贫民、城市游民——在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中,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距就是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同待遇造成了城乡对立——要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正确认识巴西的贫民窟问题,不能片面以避免贫民窟为借口,拒绝让农村居民到城市居住。如何让农民从土地出让金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从城市化中获利,彻底解决农民进城后的生计问题,是城市化中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1,(7)
中国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根子在城市。更大而化之地看,也可以说中国目前正在迅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其实也是个城市化的过程,而"三农"问题正是这个过程中自然要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力过剩,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找活路。如果数亿农民进城的趋势不可逆转,"变成城里人"是他们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现在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自然是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命运。可惜这一点恰好为人们所忽视。已经进城的人,尚没有一个好的出路和安排,他们面对的是寻找职业的艰辛、缺乏基本保障的生活、城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作者认为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关键是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 ;而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又在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作者总结了过去发展小城镇的经验教训 ,指出我国今后城市化的重点是做大中小城市。为了鼓励农民进城 ,作者建议应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为农民进城提供创业资本 ;改革户籍制度 ,为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创造体制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务工经商,有利于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有利于他们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 ,世界越来越蜷缩到城市狭促的空间。伴随着城市化而来的 ,是城市民间文化的勃兴。对中国这样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城市化更像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社会革命。然而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突变到现代化状态。在现代化进程中 ,社会必然产生分化 ,社会分化的明显结果之一就是文化的断裂和分层。城市民间文化的悄然兴起及其各种存在样态就是当代文化分层的表征。在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以后 ,中国人 (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 )渐渐失去了对民族传统节日和官方正统节日的期待。即使民族特色最浓郁的春节…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了以“农村兴办乡镇企业”为典型特征的小城镇化模式与以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典型特征的“农民进城”城市化模式 ,指出两种模式的特点、不同的阶段性作用及其最终融合。并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其城市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丁丽娟 《前沿》2007,(9):189-190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象征。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会引起人口的大量流动。然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曾一度限制了人口流动。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打破城乡隔绝体制的条件正逐步走向成熟,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农民进城的因素。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笔者试给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汪长明 《长白学刊》2013,(4):122-129
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18.
陈菁  李力 《当代广西》2006,(19):31-33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商机无限。在我区,一些文化产业大户盘活“文化”内涵,依托传统民族工艺优势,做大做强民间文化产业,走“文化”致富道路。在2006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举办期间,记者采访了两位广西民间艺人的代表——广西闻名中外的壮族“绣球王”朱祖线和“三皮画”农民画家沈运香,他们的现身说法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9.
潘然 《理论月刊》2007,(3):138-140
城市农民工,作为转型期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新生社会群体,其发展和嬗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要真正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就必须解决农民工边缘化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是让农民工市民化,即穿越城乡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户籍墙”,打破城乡壁垒,拆掉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的门槛,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实现农民工由“边缘人”到“城市人”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既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因此,政府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并让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体,新农村新文化才能有生命和活力。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