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2月末,前南斯拉夫联邦成员之一的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族与科索沃阿族内外勾结发动武装叛乱,马政府出兵镇压,战火从科马边境地区的塔努舍夫奇村蔓延至首都斯科普里附近,马一度濒临内战边缘。在西方国家干预下,马、阿两族政党代表虽几度谈判,但终因双方分歧严重而无法达成妥协,冲突仍然不断。8月13日,双方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马、阿两族政党代表签署和平协议,声明愿意结束已持续近6个月的马其顿冲突。但分析家指出,马其顿能否真正实现和平令人怀疑,国家统一前景也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14日,马其顿举行“非常总统选举”。4月29日,马其顿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执政党社会民主联盟总统候选人、时任总理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以62.66%的得票率赢得这次总统大选。5月12日,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在首都斯科普里宣誓就职,任期5年。一布兰科·茨尔文科夫斯基  相似文献   

3.
今年8月30日,日本举行国会众议院选举实现"政权更迭",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与社会党和国民新党联合组阁.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当选为日本第93届、第60位首相.[1]在民主党的竞选纲领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就是政治改革,在"构建政治主导型决策体系"的政治改革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4.
日本民主党执政与美日同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权更迭是亚洲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最新迹象。民主党在竞选中获胜表明了寻求"更加平等"的日美关系获得了国内民众的认可,这是民主党制定对美政策的国内背景。在国际层面,中国的实力地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日美关系上必然要有所反映,民主党执政则在客观上为日美同盟变化提供了可能。民主党追求自主性的基本方式是构建东亚共同体和更多地参与联合国事务,这预示着:与自民党相比,民主党将更多地以亚洲身份和在多边框架下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而非对美国的一味盲从。民主党对"自主性"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同盟弱化,相反,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防核扩散、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日美有可能继续加强协调以维持对两国都必不可少的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5.
1990年11月6日,美国举行了中期选举。结果在全部改选的435个联邦众议员席位中,民主党净增39席,从而使共和党与民主党在众院席位的对比由175对258(2席空缺)变为167对267,另一席为社会党获得;在改选的34个联邦参议员席位中,共和党输给民主党1席,使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参院席位的对比由45对55变为44对56;在改选的36个州长席位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失去1席给无党派人士,使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全国州长席位的对比由21对29变为20对28,其中原为民主党人  相似文献   

6.
马其顿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国家围绕马其顿问题纷争不断,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稳定。随着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分裂和西方大国对巴尔干事务的插手,巴尔干国家间关系更趋复杂,马其顿问题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鸠山由纪夫作为首届民主党政权的首相闪亮登场,然而由于执政经验不足、"超速"调整对美政策、无法兑现政治承诺及深陷"政治献金"丑闻等原因,其政权中途夭折,但鸠山"开路先锋"的作用不可低估,可称为民主党政权的奠基人。菅直人临危受命,一举扭转民主党的不利局面,内阁支持率和政党支持率均迅速回升。菅直人将以建立强有力的经济、财政、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三大内政课题,以日美、日中、日韩关系作为三大外交主线。但由于民主党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失利,菅直人政权的执政前景不容乐观,但尚不能威胁到民主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17日,希腊议会选举重新举行,新民主党再次荣登榜首,且得票率较前一次选举有所增加,得以与另外两个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新民主党领袖安东尼斯·萨马拉斯(Antonis Samaras)出任政府总理。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1~31日)●3日,泰国举行自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的第26次国会下议院选举。共有42个政党参加此次大选,截至4日凌晨,根据98%选票的统计结果,为泰党暂时以264票比160票的绝对优势完胜民主党,泰国执政党民主党党首、看守政府总理阿披实3日晚承认选举失利,并祝贺为泰党头号议员候选人英拉即将成为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相似文献   

10.
11月3日美国举行第52届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以370张选举人票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布什168张选举人票的压倒多数当选为美国第42任总统。同时举行的第103届国会选举中,民主党仍以较大多数优势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在100席的参议院中,民主党由57席增为58席,共和党则从43席减为42席;在435席的众议院中,  相似文献   

11.
刘江永 《亚非纵横》2009,(5):1-4,46
2009年8月31日,日本第45届众议院选举揭晓,民主党以绝对优势获得大胜。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顺利当选日本首相。这次选举实现了以日本两大政党为主体的政权轮替,在日本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大背景看,这次日本民主党上台与美国民主党上台有相似之处。这次大选不仅对日本国内政治和外交,而且对日美、中日关系等,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布什《国情咨文》讲话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1月 2 0日 2 1时 ,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两院发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①讲话。在美国国内总统选战如火如荼的背景下 ,布什选择此时发表本届政府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 ,实则蕴含深意。民主党党内八位总统候选人争夺提名的选战异常激烈 ,1月 19日的民主党爱奥瓦州党团会议选举和 1月 2 7日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更是被选举分析家视为选举“风向标” ,吸引了大部分选民的注意。布什把时间确定在国会复会日及上述两个标志性选举之间 ,既欲避免选民注意力局限于民主党党内预选 ,对自身选情造成负面影响 ,也想提前推出选举政策试探选民反应。…  相似文献   

13.
李俊 《国际资料信息》2012,(8):22-24,27
今年6月11日,布亚尔·尼沙尼(Bujar Nishani)当选为阿尔巴尼亚新总统,7月24日就职,接替任期届满的巴米尔·托皮总统,任期五年。当选总统实属幸运布亚尔·尼沙尼1966年9月29日出生于阿尔巴尼亚西部港口城市都拉斯,1988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军事学院,1996年赴美学习,2004年毕业于地拉那大学法律系。尼沙尼1991年加入阿尔巴尼亚民主党,后在国防部、外交部任职。1997年民主党议  相似文献   

14.
2004年7月6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宣布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为其竞选搭档,标志着美国大选赛程过半,即将进入克里-爱德华兹、布什-切尼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对决的最后阶段。从民主党阵营来看,经过党内一年有余的"窝里斗",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一、美共和党赢得国会两院控制权。4日,美国中期选举落下帷幕。此次中期选举,对众议院所有席位(435个)、参议院36个席位以及36个州长职位进行改选。选举结果显示:在参议院民主党取得46席,共和党53席;在众议院民主党取得186席,共和党244席;民主党赢得州长17位,共和党州长31位。共和党赢得国会参议院控制权,同时还保住了众议院多数党地位,这意味着至少在今后两年内,美国国会将呈现共和党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6.
美国民主党 8月 1 4— 1 7日在洛杉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 ,推选现任副总统阿尔·戈尔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在会上提名现任参议员、美籍犹太人约瑟夫·利伯曼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 ,并发表了民主党的竞选纲领。戈尔将于 1 1月 7日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一决高低。出生名门戈尔 1 94 8年 3月 31日生于首都华盛顿特区一官宦世家 ,比姐姐南希整整小 1 0岁。他的父母对他的到来意外惊喜 ,并在《田纳西报》上登了一则“告知天下”的启事。在多数人的眼中 ,这个 4口之家有着完美的角色分工 :南希爱开玩笑 ,有着迷人的魅力和叛逆的性格。小戈尔…  相似文献   

17.
当今泰国政坛,以前总理他信、现任总理英拉(他信妹妹)为代表的他信派政治势力与以民主党等为代表的反他信势力长期对立、斗争,争夺国家政权与经济社会资源分配权。2013年11月25日开始,民主党重要领导人之一素贴领导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掀起了反对英拉政府的示威浪潮.  相似文献   

18.
钱立伟 《亚非纵横》2010,(6):8-13,27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后,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以绝对优势重新掌控众议院,民主党则以微弱多数勉强保住参议院过半席位,形成国会两院分治的新局面。此次选举民主党惨败有多重原因。未来两年,奥巴马为力争2012年连任,可能选择走“中左”路线,其内外政策会有所调整,中关关系也面临一些新变数。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2月16日,日本举行了第46届众议院选举(又称"大选"或"总选举"),这是自2009年9月日本国内实现"政权交替"后举行的首次众议院选举,也是日本民众对执政三年多的民主党政权的评判。结果,民主党惨败丧失执政党地位,自民党重新执掌政权与公明党联合组建了安倍晋三内阁。安倍内阁执政后,面临着重振日本经济、强化日美同盟并改善中日关系等一系列政策课题,能否在短期内取  相似文献   

20.
"去小泽化"是菅直人借助鸠山内阁时期的"非主流派"前原集团、野田集团,以鸠山的引咎辞职为契机,利用小泽一郎政治献金丑闻,在民主党党内掀起对小泽"金钱政治"的强力批判,通过消除小泽一郎的政治影响力、将党内最大的派阀小泽集团边缘化,实现民主党"权力结构的一元化".这不仅仅是民主党党内长期存在的"小泽过敏症"的综合反应,也是民主党党内"非主流派"要求权力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是"去小泽化"造成的党内裂变,不仅加大了民主党政权运营的难度,也加速民主党党内的政治势力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