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分局针对公共电汽车上扒窃案件发案突出的现状,从提高群众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入手,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了对群众的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广大乘车群众的防扒反扒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仅1998年1至8月,群众直接抓获、扭送扒窃嫌疑人就达到300余名。但是由于一些民警在受理这些案件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取证工作,导致这部分扒窃嫌疑人被依法处罚的却为数不多,这对于教育群众、打击扒窃犯罪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2.
一、市区车扒犯罪的规律、特点(一)活动季节~高一低”。一年内,车扒案件有一个高峰期和一个低峰期,当年社月和次年1月是高峰期,7月和8月是低峰期。虽然其它刑事案件也有高峰、低峰之分,但不象车扒案件的升降幅度这么大,所以,车扒案件发案季节比率的变动就尤为明显,原因是:12月和1月,人们衣着较多,扒窃分子用手触及他人衣袋时不容易被事主发觉,容易得手;加之春节前夕,人们所带钱款较多,扒窃分子有油水可捞,所以扒.窃活动最为猖极。7月和8月正值盛夏,人们不但衣着非常单薄,而且携带包、袋也相应减少,钱款亦不多带,扒窃…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各类扒窃案件中,以苹果手机为犯罪对象的扒窃案件发案率很高,严重危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借用犯罪学日常活动理论可以从犯罪嫌疑人、被侵害物品、受侵害对象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苹果手机易成为被扒窃对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建议从专门打击、动态巡逻、控制销赃、证据收集、情报导侦、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对这类扒窃案件进行侦查防控。  相似文献   

4.
在受理扒窃案件时,一些受害人由于看病或办急事借的款被窃去,便哭哭涕涕到公安机关报案,在一些案件确实无法追查的情况下,有的民警出于同情心,便把平素掌握的盗窃分子找来,让他们出钱,补上被害人所被窃的现款,民警称之为“垫坑”。  相似文献   

5.
浅析当前扒窃案件的特点及反扒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各类刑事案件中,扒窃案件发案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害了公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因而,公安机关在当前的反扒窃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深入分析各种扒窃案件的作案特点,认真查找反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打击扒窃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聋哑人扒窃案件侦办工作中"零口供"现象经常出现,"零口供"大幅增加了侦办此类案件的难度。在"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从聋哑人扒窃案件"零口供"的产生、破案率低、侦办中证据运用等几个问题入手,系统分析探讨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以期有助于公安实践。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聋哑人扒窃犯罪发案数持续攀升,跨区域作案趋势加剧,其破案率低于其他类型刑事案件。这类案件虽然涉案数额不大,但直接关系百姓对社会治安的切身感受。聋哑人扒窃案件案情简单,对其查处却困难重重。调整"以办案人为主导"的传统侦查模式为"以情报信息研判为引导"的侦查模式,将为打击聋哑人扒窃犯罪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刑事犯罪呈智能化、职业化,团伙化、流窜化,作案人反侦查意识不断增强,侦查扒窃案件存在现场勘查取证难、核对案件事实难、获取有罪供述难、采取强制措施难、证明犯罪事实难等问题。针对扒窃案件侦查面临的困难,侦破工作应当采取提高抓现行能力、提高证人证言质量、完善证据收集思路、加强讯问能力建设、提高情报的先导性作用、夯实侦查基础业务建设等对策,不断提升打防扒窃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扒窃,又称“绺窃”,是指以非法占有目的,秘密地盗取他人身上或他人所携包袋内财物的行为。扒窃数额较大或扒窃次数较多的财物构成盗窃罪。按种类分可分为“动扒”和“静扒”。 A、“动扒”指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扒窃罪行为,如在公共车辆、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实施的扒窃行为即为“动扒”。 B、“静扒”指在百货商店、车站、码头、集市等处的扒窃行为。一、扒窃的基本特点。 (一) 扒窃(“绺窃”)犯罪发案率高,涉及面大且广,但又是小案件。现场不定,证据难取,  相似文献   

10.
扒窃案件的特点:(一)作案工具简单,技巧性强;(二)流窜作案,活动范围广,受害人员多;(三)结伙作案多,具有一定的反侦查伎俩;(四)作案得手后,迅速洗赃抛证,痕迹物证不易收集。扒窃作案的主要过程为:寻、跟、探、观、遮、窃、藏、估、逃、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公共场所扒窃的行为日益增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降低民众社会安全感。为此《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增加三种盗窃罪情形,即"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但是对"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中这个顿号含义的不同理解造成司法实践对"扒窃"案件处理的不一。对此,无论从扒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入手还是回归立法本意,都应理解为有"扒窃"行为即可入罪,而不需要"携带凶器"等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扒窃案件发案率持续增加,且团伙作案、流窜作案、惯犯作案频发,严重危害了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自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扒窃写入刑法,从犯罪形态、停止形态、定罪量刑这三个角度出发对扒窃型盗窃罪进行司法认定研究,以此有效解决扒窃入刑后标准模糊、界限不明等争议。  相似文献   

13.
扒窃一律入刑是一种浪漫主义,但未遂情节严重的又有入罪的必要。如何求解其中的解决之道,困扰着司法实践扒窃的认定。为此,须在扒窃案件的实践新常态中,在一体思考扒窃未遂形态与扒窃共同犯罪关系中,找到支持扒窃未遂情节严重的适用空间。与人们一般的认识相反,理论上不应压缩,而是在可能条件下双向延长扒窃未遂成立的起点和终点。实务中,扒窃未遂情节严重,仍然应以扒窃未遂构成事实本身的情节为基础,判断其是否属于情节严重而须入罪的情形。径直以未遂事实以外的情节判断扒窃未遂情节严重,不是妥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一、扒窃习惯性的含义 扒窃的习惯性,是指扒窃分子在作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特征。 在扒窃中,扒犯屡次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去作案,经验证明是合适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便被记住并巩固下来,而失败的教训证明是错误的目标和无效的方法便被抛弃掉,天长日久,逐渐形成动力定型的习惯。扒窃习惯一经养成,其行为便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矫正。如扒犯甲,15岁开始扒窃,第一次刑满释放后,父母为了安顿他的生活,给他操办了婚事。可他在结婚后,又升起了扒窃念头。就在第—个孩子出生以后,  相似文献   

15.
扒窃入刑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其扒窃行为的特殊危害性,“扒窃入刑”客观上无数额、次数、手段的限制,突破了盗窃罪以数额定罪的观念,但主观上应是基于窃取较大公私财物的故意,应从这两个方面把握扒窃的入罪标准.扒窃的既遂标准与一般的盗窃差异不大,但扒窃入刑使得扒窃未遂也受处罚.总之,《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扒窃的规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司法实践中打击扒窃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非法集资活动,损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破坏金融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不法分子以各种名目,利用各种手段,非法募集公众资金。部分非法集资案件涉案金额大,涉及人员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如何从法律和实践层面更好地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案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谈跟踪反扒     
跟踪反扒是指反扒人员采取秘密尾随的形式,观察、监视、控制扒窃嫌疑分子的外部活动,达到发现、揭露、证实和制止扒窃犯罪的目的。 跟踪是反扒三环节(识别、跟踪、抓捕)的中心环节,只有跟住了,才能达到抓获的目的。 跟踪反扒的原则是:不露不丢,丢了能找到。跟踪要监视和发现扒窃活动情况,必须以不暴露自己为前提,如果暴露、脱  相似文献   

18.
高铁在当今的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乘坐高铁外出旅游、办公、探亲已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犯罪分子在高铁车厢内实施扒窃行为,不仅给乘客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因此,针对高铁扒窃案件开展专门侦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识剐扒手是警察实施反扒战术的前提和基础,警察应把握扒窃案件特有的规律,从扒手的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等外显特征入手,利用直接观察、间接观察、触觉感知、特勤指认、物证倒查等方法,遵循隐蔽、有利、安全的原则,按照伪装、接近、辨别、确认等识别的程序和步骤,做到对扒窃案件的精确打击。  相似文献   

20.
试论扒窃案件中的证据收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扒窃案件多发生于人流量大、财物密集的公共场所,其作案过程基本上处于动态环境中,没有固定现场,且作案手段隐蔽,侵害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扒窃案件的侦查中,要遵循侦查在先、当场取证的原则,加强证据收集意识,注意在跟踪过程中收集证据,在抓捕的同时提取证据,在审讯和侦查终结阶段整理和固定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