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亮 《两岸关系》2011,(12):41-41
12月14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杨毅回答了记者提问。九二共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杨毅重申,我们不会介入台湾的选举,这是我们一贯的立场。至于说提到"台湾共识",我们不了解它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也多次讲过,"九二共识"是两岸授权团体达成的共识,它不是国共两党达成的,代表的是两岸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以来,在台湾岛内接连举办了多场由两岸学者参加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其中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台北会谈"、章亚若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九二共识"20周年论坛、台湾劳动党和中国统一联盟举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引起两岸媒体广泛关注。这一系列研讨会聚焦两岸政治议题,出席研讨会的两岸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可谓精锐尽出。大陆从事两岸问题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几乎悉数与会。台湾岛内各阵营高度重视,踊跃参与,一些民进党人士及亲绿学者也都应邀参会。两岸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关系中的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交锋固然激烈,  相似文献   

3.
两岸治理——"两岸关系"思维的检视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后,相较两岸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有关两岸政治议题的讨论显得踟蹰不前。笔者认为,这既是两岸的实务困境所致,也与"两岸关系"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两岸治理"或许是一种选择。"两岸治理"可以在契合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前提下,在决策上实现两岸公共物品的最优供应,在学术研究中促进两岸学界话语规范的趋近。在现实着力部分,可以在治理知识供给、未来情境规划、战略博弈框架构建、期权市场设计、两岸治理系统动态和代理商激励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4.
面对破解"两岸政治定位"这一难题,两岸学者都做出了努力。本文探讨双方已有的共识与分歧,并重点分析两个最受关注的方案———台湾学者张亚中的"一中三宪论"与大陆学者刘国深的"球体理论"。研究发现台湾学者始终坚持"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底线,而大陆学者则在如何面对"中华民国"问题上前进了一步。本文认为"是否敢于突破底线"与"是否存在解决难题的意愿"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两个瓶颈,希望两岸学者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要后退,坦诚交流,共同建构两岸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易靖茗  何山 《台声》2014,(12):87-91
两个天南海北的典型85后新生代,两个在不同社会环境里成长的年轻人,就这样跨越海峡开始用"爱",继续书写中国百姓、炎黄子孙一段非典型的关于"两岸一家亲"的人间小事。他们曾经文艺过,现在则光荣着——与何山、黄于婷夫妻结缘,实属"惊喜"。月中去外出差,忙碌中晚收了好些邮件,回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邮箱,很快便发现一封不一样的来信:"易编辑您好!我和太太都是《台声》杂志的忠实读者,我们也是一对目前生活工作在厦门的两岸夫妻。订阅贵刊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情感/两岸一家亲"栏目是我们最喜欢的内容。读过了那么多对幸福温馨的两岸婚姻,在收获感动与找到知音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台湾去年底"五都"选举,民进党得票大幅成长,延续上升势头,整个绿营对2012年"大选"的企图心进一步增强。新年伊始,民进党"大选"候选人之争逐步浮上台面,党内权力斗争拉开帷幕,两岸政策也在酝酿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赵辉 《台声》2014,(8):40-41
"行走在甲午战争故地之上,每一处历史遗迹,都变得清晰可辨,似乎甲午海战的每一颗炮弹都打向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直观而震撼。只要两岸青年共同去了解、认知这段历史,共同携手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岸之间将不再有鸿沟,两岸间也将架起更多交流的桥梁……"这一幕是7月9日,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北京分营营员、来自台北教育大学的杨同学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忠魂碑前诵读祭文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民间交流日渐成为两岸交流的重心,与此相应,两岸关系理论需要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但是既有的"联锁社群"理论在解释两岸民间交流时仍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对"关系"本身的忽视;而"关系网"恰恰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两岸社会"的基本组织模式。其中,强关系传递了情感、信任和影响力,弱关系传递了信息。社会网络比身份认同对两岸民间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何柳 《人民论坛》2014,(12):143-145
2000年至2008年,两岸经贸关系突破政治因素限制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陆对台政策及其对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所产生的"磁吸效应";其次,台湾内部转型和国际环境的变迁加剧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也加速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是促成两岸"政冷经热"现象的推动力;此外,两岸经贸关系已有的发展是阻止两岸关系持续僵化的重要牵制力。正是在这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岸经贸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立足大陆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枣庄,为两岸故宫提供优质的礼品瓷器,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大陆其他城市,于春明的"乾唐轩"已经成了一个响亮的品牌。 落地枣庄 台儿庄是与华沙齐名的二战古战场,乾唐轩是一个源自台湾的知名品牌。位于台儿庄古城入口处的"乾唐轩",毗邻"两岸文化交流基地"牌坊,是古城最具名气的台湾商家,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前国台办主任王毅等都曾光顾过这里。  相似文献   

11.
每年全国"两会"都会看到很多我们熟悉的面孔,名人的出现也成为"两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中有很多人直接参加过两岸交流活动,对两岸各领域交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刊记者带您一同走近他们,  相似文献   

12.
信任是两岸交流交往活动得以实现及深入的核心机制。目前围绕两岸互信基础的解释,存在两大视角:一是以理性选择的计算为基础;二是以非理性的社会或关系选择为基础。两岸互信既可能来源于双方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来源于双方间的交往过程,甚至是来源于两岸制度化的合作等,当然还可能来源于前述几个"信任源"的不同组合。概括起来,巩固与深化两岸互信的动力来源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对历史与现状的反思、相互依存的利益联结以及共同价值与规范的培育与形塑。而增进和深化两岸的相互信任,除了两岸基于理性选择增强双方的利益联结之外,还可从增进合作型信任关系、构建"积极信任"机制以及开展社会心理建设等入手。  相似文献   

13.
两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起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两岸构建"信心建立措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看法并不一致。本文从世界各地的经验,说明:一、"把高标准的政治互信作为协商军事互信机制的前提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二、只要双方都有"谋求相对安全的需要",并有一定的互信基础,协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前提就已存在;三、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应当及早策划、及早协商、正式起步。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厦门召开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确定海南保亭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台办要求"充分发挥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加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保亭也成为以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交流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乐朋 《同舟共进》2014,(6):47-47
2014年高考在即,盘点一下2013年社会上对高考作文的"另类应试",也算是一种温故而知新。去年高考语文考试甫毕,就有网友结合社会现实,以一句话戏拟2013年高考"微作文"。这些"微作文"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笔者在选读几则"微作文"的时候,感到有嚼头,进而咂摸了一番——  相似文献   

16.
王尧 《两岸关系》2012,(4):42-44,3
统派的话题在台湾可说是既热门又冷门。说它热门,是因为"独派"经常叫嚣,凡不支持"独"的都算统派,所以国民党是最大的统派,什么中国时报、联合报都是统媒。这样看来统派的群众基础还挺强大,当然可算热门。但在真正的统派看来,只有支持两岸统一者才能称之为统派。  相似文献   

17.
陈筠 《两岸关系》2010,(4):26-27
央行副行长苏宁:两岸金融合作前景广阔望首先解决现钞清算机制问题 200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苏宁率大陆金融代表团抵台参访,受到台湾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折射出岛内对于加快两岸金融合作步伐的迫切期待。2010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金融合作前景等热门话题,专访了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的苏宁。  相似文献   

18.
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两岸关系也不断向前推进,虽然经过“太阳花学运”的冲击,两岸关系发展放慢了速度,但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起起落落是常态,并不影响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此外,民进党"台独"路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民进党内在两岸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扩大,有部分政治人物提出调整两岸政策的动议,甚至冻结“台独党纲”,在党内虽有争议而无结果。下一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向什么方向调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现实主义理论与政策设计在反对"台独"活动中有其独特的功效;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则印证了自由主义理论的特征。但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均无法解决两岸矛盾中最为根本的两岸集体认同的差异和对立。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主轴的对台新方略,是两岸和平发展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创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色彩。对台新方略,从两岸社会的视角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民间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希望通过两岸合作机制的建设,促进两岸民众共同生活圈的形成,渐次消弭两岸之间各族群的矛盾,在共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从而奠定两岸之间的集体认同,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人说,爱情不是距离,海峡阻挡不了彼此爱情的距离。来来回回往返两岸的青年学子在校园里认识、交往、分离,这样的故事在两岸间不断地上演,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阿哲与小倩身上。两岸的爱情故事即使海峡再深、阻碍再多也隔绝不了彼此。希望两岸的爱情故事都能够像阿哲与小倩一样开花结果,见证"两岸一家亲"的故事不断谱出甜美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