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系列规定民事诉讼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构成了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这一法律制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通过各种立法活动对它们加以相应的完善,从而使这一法律制度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剖析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的现状,不难发现其既没有明确法官违法审判的诉讼法律责任,也没有明确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法律责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掣肘和前苏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影响。在程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现实背景下,重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尤显必要。诉讼法律责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该制度是确保民事诉讼程序自治和实现诉讼公正及诉讼效率的必要保障。因此,强化正当程序理念,整合现有法律规范,明确法官违法审判的诉讼法律责任,细化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法律责任,使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实现体系化并切实得到落实,乃是确保民事诉讼法正常施行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独立性和一裁终局性体现了仲裁制度的基本精神。我国《仲裁法》所建构的对国内仲裁进行实体性和程序性全面司法监督的体制,在现实中存在监督不当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与仲裁制度本质以及与民事诉讼机制平衡关系等存在抵触。从制度构建的角度来讲,应改而确立司法对仲裁的程序性监督机制,保证司法机制和仲裁机制在民商事纠纷处理机制上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卫平 《中国司法》2023,(12):18-23
<正>民事诉讼(广义)现代化这一命题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事诉讼现代化是对民事诉讼制度今后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具有指引民事诉讼程序和制度建构基本方向的意义。民事诉讼与非讼的具体制度建构涉及不同的细分领域,其具体的程序和制度将根据不同的纠纷形态、纠纷性质、纠纷特征予以考量和建构。  相似文献   

5.
独立性和一裁终局性体现了仲裁制度的基本精神,仲裁裁决由于其准司法特点,也必然受制于国家司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我国《仲裁法》所建构的对国内仲裁进行实体性和程序性全面司法监督的体制,在现实中存在监督不当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与仲裁制度本质以及与民事诉讼机制平衡关系等存在抵触。从制度构建的角度来讲,应改而确立司法对仲裁的程序性监督机制,保证司法机制和仲裁机制在民商事纠纷处理机制上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程序法有关程序性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制度还不完善,从而使公民程序性权利在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本文从程序性侵权行为的基本类型、法律后果、法律责任三个方面研究了程序性侵权行为的基本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公民程序性权利的法律救济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程序性侵权行为法律后果的确认与法律责任的追究,就是对公民程序性权利最根本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现代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和而有讼”的社会,民事诉讼的许多功能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成功建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和谐社会”的诉求尚有距离,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中国未来民事诉讼制度应追一步优化、完善,有助于和谐社会功能与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张卫平 《中国法学》2003,1(1):102-115
本文指出 ,我国现行再审制度是建立在审判监督权和检察监督权基础之上的 ,建构在这种权力基础上的审判监督程序没有能够与民事诉讼的特性、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整合 ,从而导致了再审制度与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原理的紧张和冲突 ,现行再审制度运营中的若干问题大多源于这种紧张和冲突。作者认为 ,应当将再审制度的基础置换为再审诉权 ,将再审制度建立在再审诉权的基础上 ,按照诉的原理建构再审之诉。这种置换与重构不仅符合民事诉讼特性 ,也符合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是上级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一种程序性保障,在提高案件质量,保障当事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在实践运行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主要通过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的不足及原因的分析,探寻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法律责任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田平安  罗健豪 《现代法学》2002,24(2):91-105
为了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维护民事诉讼法律秩序 ,对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行为 ,除道德谴责和纪律处分外 ,在法律责任方面 ,也应该有一个以程序法律责任为主体、实体法律责任为保障的综合性法律责任体系予以制裁、调整。  相似文献   

11.
倪春乐  腾超 《政法学刊》2009,26(3):84-90
诉权本身具有宪法权利属性,刑事诉权也不例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是一种民事诉讼,它具有四面立体结构关系。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实然层面有诸多程序性缺陷,需要对其程序架构进行重新检讨,以确立应然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都确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同时在基本原则指导下需要从关照被害人利益保护的角度对现行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国琴 《法制与社会》2011,(17):140-140
法律上设立送达制度目的在于确保诉讼正常、准时地进行,保证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文书送达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及时审结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民事诉讼中任何一项制度或程序性设计,它不仅要保证公正,而且要讲求效益,即用最小的诉讼成本耗费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简化送达程序,节省审判资源和提高诉讼效率,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释明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建构我国民事释明制度意义重大,可有力推动我国民事诉讼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释明制度建构理念、具体制度设计以及该制度的保障措施的分析论述,以期能对我国民事释明制度之建构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卫平 《北方法学》2016,(6):118-125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和重心会因为社会时期或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初创阶段,民事诉讼法治也处于大规模的建构和实践之中。因此,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就应当集中于对民事诉讼制度原理的研究,以适应民事诉讼法治的大量建构和实践的需要。民事诉讼法学的大量研究资源也应当集中投入其中。过去由于受错误司法政策的引导和影响,将有限的学术研究资源投向了与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关系不大的一些领域,从而导致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重心的偏移,也导致了民事诉讼理论研究本身的贫困化。应当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重心回归于民事诉讼法制度原理的探究,真正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治的发展,提升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梁作民  许珊 《山东审判》2006,22(3):54-57
在整个民事诉讼体系中,审级制度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审级制度一旦确定下来,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框架也就确定下来了。在寻求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运作模式,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各国审级制度的建构思路和在司法目标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小额诉讼程序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贴近普通民众,实现司法大众化为目标,是民事诉讼程序性改革的产物.我国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第一次设立了小额诉讼程序,其中确立了小额诉讼的一审终审制,实现了对二审终审程序性挑战,这是利弊共存的制度设定,若无完善合理的救济途径支撑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案件分流目标,可能还会招致司法信用风险.本文结合小额诉讼程序的目标,从分流案件和便民司法的角度出发,思考在我国特定的诉讼环境中,整合和利用既有制度资源,另辟蹊径建构我国特色的附带完善救济途径的“调解与速裁”并驾齐驱的小额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事审判改革是二十年来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审判改革的实践为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机遇,民事诉讼理论为审判改革进行方向性的指引。但是,把纯粹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纯粹的程序公正等作为理想目标来进行制度建构,以改革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却忽视了相关的理念和制度配合,造成了审判权的缺位与失范,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越来越远。为此,理论上必须重新审视民事诉讼理念,通过确认审判权力和审判义务、承认法官独立等途径实现审判权之规制,完成中国版民事诉讼理论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事诉讼释明制度研究起步较晚,完善该制度的建构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本文通过对民事释明的准确定义、其建构的原因以及该领域的争论问题的阐述,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民事释明制度之建构铺平道路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法院调查取证制度备受争议.本文从民事诉讼模式的职权主义和司法能动性两个语境对其由来进行了分析,认为对程序性事项和涉及实体权利义务的证据收集应当区分对待,并对现有的制度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事检察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检察制度并起着主导作用的根本规则。由于我国民事检察制度在民事诉讼中运行,同时又是我国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事检察原则既应彰显检察制度法律监督的本质属性也应当遵循民事诉讼规律。检察机关进行民事检察的监督目的、监督地位、监督范围、监督效力、监督方式以及监督属性决定了民事检察原则包括: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居中监督、合法性监督、程序性监督、多元化监督和谦抑监督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