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幽灵,"应试教育"的幽灵,依然在我国教育版图上徘徊;"应试教育"魔咒笼罩在许多儿童青少年、教师和学生家长心头已经多年。这个魅影至今挥之不去。每个有教育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思考如何破除"应试教育"魔咒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禁锢。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曾经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到了明朝中期就陨落了?为什么如此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没有成就一个强盛的近代中国?"这就是萦绕中国人心头许久的"李约瑟之谜"。当"李约瑟之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3.
李勇 《台声》2019,(20)
<正>这是一篇考察陈映真"中国情感""中国立场"的由来与价值的论文。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有趣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具备了"日据""本省人""入狱""对大陆当代社会发展的批评"这几个背景"要素"的陈映真,能够矢志不渝,终其一生坚定中国情感与中国立场?论文主体部分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作者发现,"白色恐怖"带来的伤痛、鲁迅作品(尤其是《阿Q正传》)的启蒙、家庭环境的影响等,是陈映真少年时期萌生中国情感的重要原因。在陈映真成年后,这一情感又随着阅读左翼书籍、入狱等种种经历得到巩固与加强。论文随后进一步分析了陈映真的思想构造,  相似文献   

4.
一、文明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文明是何时开始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文明发端于奴隶社会;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文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其实,主张前一种意见的人,是把文明的出现与文明社会的开始混为一谈了。要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明。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早就给文明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文明一方面是指人类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指由此而来的人们对自然的影响的发展”(《圣西门选集》第2卷第170页)。在这个定义中,圣西门把理性的发展放在文明发展的首位,当然是唯心主义观点,但他明确指出,文明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则是非常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5.
在第21届"山东人大新闻奖"评选中,本刊报送的作品有7件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分别是:评论《公开"三公",人大岂能仅是围观?》(作者王军杰)、通讯《幼儿入园,为什么比上大学还难》(作者徐明富)获一等奖;通讯《传承奥运遗产彰显城市特色》(作者赵勇群)、摄影《票箱到了菜  相似文献   

6.
<正>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周有光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先生于今年1月14日去世。而就在1月13日,他刚刚度过自己的111周岁生日。"来时迎,去时送,万事顺应自然,万事莫要勉强,就是最好的了。"老先生曾说:"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每天  相似文献   

7.
《前进》2015,(5)
<正>我写的是个陌生人、是个山西人、是个党员干部,也是个值得学习的人,为什么要写、要学呢?盐从哪咸,醋从哪酸,还是事出有因的。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随手翻看一本2014年4月号中旬刊《中国报告文学》,其中有一篇文章《含着泪水的微笑》,作者是灵石作协主席孟繁信,主人公韩向明也是灵石人,加之我也是从"永吉大道"走出来的,自然亲近三分、多看两眼,一看有点受感动,再看还触动了写作灵感,于是速成"给韩向明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8.
冉洁 《创造》2021,29(10):4-10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体》的重要讲话,号召全球共同关注环境治理问题,并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事实上,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十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问题,曾在多个场合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理念,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①,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构成逻辑,对我国在新征程、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我党最早最系统化的文艺政策的表述,虽然历经时代风云变幻,但《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依然散发着思想的光芒。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实质是叩问文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学术界,"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的传统说法,被很多人坚持。这里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的关系。一般而言,造成文明中断与消失的原因,不外自然灾难与族群征服。就目前所知,在世界古文明(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中,中断与消失了的文明,多缘于族群入侵与征服。但就历史实际而言,族群征服可以造成一种文明的暂时中断,但并不一定造成永久毁灭与消失。因此,在判断一种文明是否中断与消失时,不能简单地将"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确定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4.
陈依元 《文明大观》2001,(11):76-76
自从《文明建设》(《文明大观》前身)创刊起,我几乎就是这本期刊的特约作者,先后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十余篇。1994年撰写的《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变与不变》(与人合作)在《文明建设》第9期发表后,被《新华文摘》199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法国自由思想家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开拓性地将孔子和苏格拉底进行平行比较,力举中国儒学文化精神、自然神论和道德哲学,为之后启蒙作家追寻"哲人国王"的理想开辟了路径;同一时期的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致外省人书简》和《思想录》则通过"摩西与中国"问题的思考,将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通定位于通过不懈地"寻找"和"观察"来发现共同人性,从而给予了彼时的欧洲人高度的哲学启示。我们也就此反观了作为全新的"思想中国"、"文化中国"形象,其对基督教文化所起到了复杂而深邃的"哲学注释"、"哲学工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布朗温·莱斯托“谁来养活中国”一语,将中国的人口膨胀和21世纪世界性粮荒联系起来。继而,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谈谈中国的农业》一文中,也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试图在18世纪的农业基础上养活21世纪的工业劳动力”。因此,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已是关系到中国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问题,也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泽龙教授在答《社会科学报》(2007.5.17)记者问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意义,应该说是不需要讨论的,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20世纪中国人的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它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至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下个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法国巴黎共同举办。中国文化\"周"活动,主题是走向对世纪的中国。这次精心准备、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活动将以主题论坛、展览、表演、讲座等多种形式,向法国和欧洲公众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国成立5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以及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展示中国人民喜迎对世纪的昂扬精神风貌。主题论坛将由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分别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走向对世纪的…  相似文献   

19.
在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下,由省社联主办的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已经揭晓。在获奖的178个项目中,荣获一等奖的有四部学术理论著作:《胡适传》(作者:武汉大学易竹贤)、《楚文化史》(作者:省社会科学院张正明)、《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作者:省社会科学院夏振坤)、《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作者:华中理工大学张培刚)。这四部著作,在各自的理论领域,以不同的理论视角,就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各有建树。它们的出现,反映了我省理论研究的新水平;它们荣奖一等奖,是全省理论界值得高兴的事。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有待深化、建设需要发展的时期。改革和建设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而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必须是面向中国的现实,同时又面向世界与未来,善于开拓创新而又求实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举行全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奖,目的就在于推动我省的理论研究工作向着新的目标前进。为了进一步宣传获奖作品的成就,也为了引起全省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对理论成果的关注,本刊特开辟《社会科学家与优秀社科成果》专栏,本期发表四篇评论文章,评介上述四部获一等奖的学术理论著作,以后还将陆续选发此类文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法,一般把自然史和人类史看作同一气化过程。从王充到张载,莫不如此。王夫之在承认此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到人从自然中产生和分化出来以后,“人的类特性”便与动物有“壁立万仞”的区别。“天道不遗于禽兽,而人道则为人之独”(《俟解》),“人之异于禽兽,则自性而形,自道而器,极乎广大,尽乎精微,莫非异者”(《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因而,强调不可“迷其所同而失其所以异”(《思问录·内篇》),反对“过持自然之说”(《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由此,区别于自然史观而展开了他的人类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