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楼史话     
侗族人民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每个村寨几十户,多者达五六百户,甚至七八百户。许多村寨住一个姓氏,大寨子住几个姓氏,但多按族性分片聚居。村寨中间建筑一个鼓楼,有的大寨子三五座。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林略寨就有五座鼓楼,黎平县肇洞寨有七百多户,按族姓分片建五座鼓楼。 侗寨的鼓楼建筑始于何时,史籍没有明确记载,笔者在湖南省靖县调查时,据说唐宋之际就有鼓楼,民间流传“靖州有个四鼓楼,还有半截在云头”。如今虽不见楼,但仍留下四  相似文献   

2.
黄丽波 《当代广西》2007,(18):43-43
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巾帼示范村”,你会发现一个与你印象中完全不同的侗族村寨:民族特色浓郁的新建鼓楼,青石板铺设、砾石插花、宽阔的鼓楼地坪,环绕地坪四周的文化长廊,以及村寨里全部硬化的排水沟,清新文明的风气扑面而来。侗族同胞还会自豪地告诉你,新的村委办公楼和妇女学校正在筹建,以后村子会更美,妇女们也会更了不起。  相似文献   

3.
王缉媛 《当代广西》2013,(15):54-55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结构建筑艺术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全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在侗族人民聚居地,寨寨鼓楼叠立,四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与风雨桥等人文建筑群构成了侗族风情园,更是侗族人民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正侗族村寨选址很讲究,必定是在依山傍水的向阳山坡上。寨子依山而建,山上要种植高大的榕树、杉树,将小小的村落掩映在团团绿树之中,平添了几分宁静。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是必不可少的,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相似文献   

5.
姚老庚 《当代广西》2009,(19):53-53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是侗族艺术宫殿里的明珠,在世界民族建筑的艺术宫殿中独树一帜。通过鼓楼文化的繁衍生息,艺术力量的延伸覆盖,侗族人民的凝聚力日益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6.
到过侗乡的中外游客,皆被精美绝伦的风雨桥与庄严雄奇的鼓楼所折服。三江侗乡现有风雨桥120多座、鼓楼180多座,被誉为“桥楼之乡”。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主要标志,是侗族的族徽,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浅析文化生态语境中侗族鼓楼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村寨,从历史记忆、宗教信仰、艺术娱乐到地方习惯法、习俗、节庆、交际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鼓楼,鼓楼长久地"在场",并造就和谐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8.
侗族传统聚落观念与环境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带的侗族,在村寨聚落位置的选择上多依山傍水,构成其聚落的有民居、鼓楼、风雨桥、凉亭以及后龙山的参天古树等;在村旁有弯曲的河流,在寨内有鱼塘及为青石板铺就的主要干道;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乐于行善好施,修桥补路。使每一个到过侗乡的...  相似文献   

9.
侗族“鼓楼文化”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重要标志,是侗族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社交、育人等活动中心,包容着众多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鼓楼文化”。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侗族鼓楼文化研讨会于1988年9月底在广西的三江、龙胜召开。出席会议的90多位代表中,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与会者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围绕弘杨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一中心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着重就如何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侗族文化的总体把握,开展宏观研究,在深化鼓楼文化研究的同时,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大文化领域的富有成效的探讨。会议收到40多篇论文,除中南民族学院学报选用外,木期刊用以下两篇,以推进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侗族的鼓楼     
侗族鼓楼按其艺术造型 ,可分为干阑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和其他不同构造等多种类型。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干阑式鼓楼是榕江县晚寨平面正方形、立面四角三层重檐攒尖顶鼓楼。该鼓楼坐落于寨中的高坎上 ,底部架空 ,集会大厅设在二楼。周围古树成荫 ,与远处的山水风光遥相呼应 ,构成一幅清秀的画面。这种形式的鼓楼 ,直接源于侗族传统的干阑民居 ,在建筑学上与史称的“独脚楼”有密切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密檐钟铃式鼓楼是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从江县增冲寨平面八边形、立面八角十三层重檐叠顶攒尖顶鼓楼 ,通高 2 0余米 ,楼体一…  相似文献   

11.
祭寨门     
侗族聚族而居,每寨数十、数百、上千户。寨寨多建寨门。寨门既是出入村寨必经之地,又被认为是村寨守护神显灵住守的地方。认为“寨门神”(有的立有偶像)对内防病防灾,对外防贼防盗。凡村寨人畜生病,要向它献祭;儿童体弱要请它当“保爷”;村寨发生火灾,大家要全力抢救寨门;来“吃多食”的客人进寨,要向“寨门神”敬献,主人也在寨门里设案迎客。凡侗寨建筑,都要先将“萨岁”(又名“圣母”)堂和寨门建好后,方能建立房屋,这是侗族的古规。  相似文献   

12.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侗族聚居区,由马鞍寨、平坦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平甫寨、吉昌寨八个侗寨组成,俗称“程阳八寨”。共有2197户9701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程阳风雨桥就坐落于此。过去的程阳八寨曾是较为落后的村落之一。  相似文献   

13.
鼓楼对歌     
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对歌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各式分明。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人对唱;如果客人来的是男歌队,主人则以女歌队与客人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有男歌队和女歌队,则客人的女歌队优先在鼓楼与主人男歌队对歌,客人的男歌队则在另外的地方与主人的女歌队对歌。鼓楼对的主干是唱大歌,但是并不是全部的内容。客人一到寨,主人先让客人到鼓楼里坐下,客主双方以歌互致问候。主人唱的内容是对客人到来表示欢迎,一路辛苦了,村寨条件有限请多包涵等等礼谦之词;客人则…  相似文献   

14.
文宁 《人民论坛》2014,(11):106-108
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纠纷解决中有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国家法的补充,更是表现在先于司法达到化纷止争的目的,这也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工作的压力,直接有效地实现了法律的秩序价值.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村寨为例,对当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纠纷解决中有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国家法的补充,更是表现在先于司法达到化纷止争的目的,这也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工作的压力,直接有效地实现了法律的秩序价值。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村寨为例,对当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侗族鼓楼产生及发展时代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鼓楼作为侗族富有特征的历史文化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近几年来研究侗族鼓楼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在人们正在大力开展侗族鼓楼研究的同时,探讨一下侗族鼓楼产生及发展的时代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有不少人已作了有益的探讨,但结果总是不太令人满意。就以侗族鼓楼产生的时代来说吧,按照这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侗族鼓楼及鼓楼文化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侗族在与鼓楼密切联系的民俗活动中,创造了独特的鼓楼文化。鼓楼及鼓楼文化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侗族之中与鼓楼具有相同特点的一系列建筑是鼓楼文化的物质层面,由鼓楼透视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思维定势是鼓楼文化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文章阐述了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文化蕴含,说明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指出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和少数民族的村寨是两种不同类型而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前者讲究"意境"的表现,后者意在"意象"的召唤.每种文化内部最核心和最高的哲学理念都可能通过建筑表征出来.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胸臆中天道体会的投射.侗族村寨的环境安排和建筑营建亦体现了该民族悠远的文化记忆和该民族的宇宙论.侗族村寨的风水、鼓楼、风雨桥、民居的整体奇妙地隐喻和象征着龙的意象.总之,作为一种最物质性的建筑其内在理念却是该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榕江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车江寨是榕江侗族最大的自然村落,包括了寨脚、章鲁、陆佰塘、月寨、口寨等几个小村寨,约千余户,万余人,其中98%以上为侗族。这里是榕江粮油、瓜果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品质优良的榕江西瓜即最早产于这里。 负有盛名的榕江西瓜早在清光绪十八年,即 1892年前在古州一带就有种植,但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榕江西瓜基本仍为零星种植,且自产自销。 1979年前,每年的种植也只有几百亩,不能形成批量。历史上,车江侗族长期从事农耕稻作,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