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张晓蕾 《政府法制》2009,(17):51-51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良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的新闻界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面临着重重困难:新闻“权力”的异化、正义与良知被遗弃、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社会责任心、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官司倍增……在保持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天平上,我们应该向哪一方倾斜,或者是怎样才能保持双方平衡呢?新闻活动中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
涉及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李大元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名誉权纠纷案件,尤其是涉及新闻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名誉权案件,即“新闻官司”,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大部分是社会名人,其言行举止本身就是大众追逐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尤其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有效、合法手段。在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体“偷拍偷录”的音像资料具备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视听资料证据使用。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应当作限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全面而辩证地分析在新闻官司背后存在的新闻侵权现象,进而找出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与防止新闻侵权的结合点,以求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合理配置与互相平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所谓“告记者热”,尤其是“名人告记者热”成为社会上又一热门话题。社会名流与新闻工作者打官司的消息,几乎是无报不登。于是,‘作者靠名人出名”的议论有之;“名人欠自重”的议论有之……其中最多的要算是“状告记者,记者必败”的议论。因此,在呼吁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保障新闻工作者应享有的权利的同时,目前新闻工作者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如何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诉讼的发生等问题,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一、增强侵权后的补救意识──更正与答辩的立法 (一)更正与答辩立法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价值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事实”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考查和分析,强调指出“事实”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从而为“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基本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联系法新闻实际,指出法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尊重法律“事实”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肖枭 《法制与社会》2010,(6):172-173
现代信息社会受到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案例不甚枚举。不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司法独立、而且会亵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阻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文指出尊重司法,维护舆论监督的严肃性,完善新闻报道是媒体避免"新闻审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我们编发的这篇文章,是湖北法制报副主编徐晓波同志从新闻记者和编辑的角度出发所写的有关新闻官司中的证据收集、使用、效力等问题的文章,我们认为律师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一些记者采编的过程,另一方面,既可以在代理新闻官司时沿着文中的思路去收集使用证据,又可以在给新闻单位当法律顾问时,指导记者怎样收集保存证据。认真阅读此文,对律师是有一定启发的。一新闻单位或新闻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由于多种原因,常会被控侵权而涉及诉讼,这就是所谓的“新闻官司”。应该说,新闻单位和新闻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开展舆论监…  相似文献   

9.
几乎每天看传媒上的新闻报道,但从未思考过“新闻报道”是什么,因为自己不从事新闻报道的有关工作,无须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个概念性问题。可是在拜读了《法律与生活》2001年第2期《审新闻官司的法官大多乱弹琴》(以下简称《审文》)的文章后,不免有点激动,进而冲动地写点意见,替自己周围“审新闻官司的法官”说几句。 其一,从《审文》的标题看,论断未免太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保护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毫无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言论自由:记者的尚方宝剑言论自由,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11.
新闻侵权、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侵权、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西南政法大学张诗蒂一、新闻侵权近年来,国内新闻官司热不断升温,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可以肯定,新闻官司增多,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新闻舆论的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生活的逐步民主...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是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根本职责,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新闻报道只有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新闻媒体无论大小,都要在报道的吸引力上下功夫,将新闻作品创作,发布质量的提高作为媒体生存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从新闻的内在属性看,报道失实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处理新闻失实的法律规则得以构建的基础。新闻真实既不同于客观真实也不同于法律真实,其标准应当较后两者为低。新闻工作者应当尽量使新闻逐渐接近客观真实。新闻“严重失实”责任的主体应是广义出版者,即法律对报刊、图书等出版机构的要求应同时适用于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基于技术上的限制,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对广播、电视等开设的直播节目以及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应适当降低其审核(注意)义务,努力实现新闻报道失实中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平衡,在认定新闻报道失实侵权责任要件中的“失实”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良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的新闻界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面临着重重困难:新闻"权力"的异化、正义与良知被遗弃、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社会责任心、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官司倍增……在保持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天平上,我们应该向哪一方倾斜,或者是怎样才能保持双方平衡呢?新闻活动中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侵权纠纷现状、对策及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法学杂志》2006,27(3):56-58
新闻侵权纠纷已成为新闻界和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新闻媒体或者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各种类型的新闻侵权行为和纠纷。因此,应当采取避免新闻侵权的方法,同时积极地应对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6.
法制新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产物。短短 2 0年 ,法制报刊如雨后春笋 ,法制新闻工作者队伍迅速发展 ,是全民法制教育的主力军。法制新闻已成为党的新闻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人才培养的滞后 ,由此而表现出 2 0年来层出不穷的新闻官司 ,法制新闻理论研究的空白等等。法制新闻是一门新兴学科 ,它处在法学与新闻学边缘的交叉地 ,亟需培养既懂法律又懂新闻兼及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改善现状 ,建设这门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7.
1998年3月27日,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一直走在最前列的《南方周末》发表了署名文章《工人投票罢免渎职厂长齐齐哈尔连发三起血案》,结果引发了两起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新闻官司。今年1月12日和13日,这两起案件在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追求新闻真实就成为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本能和职业品性之一。一个好的记者,必然具备很好的真实意识。这种意识决不容忍也不允许新闻报道中任何理由的“失实报道”或弄虚作假,不允许道听途说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其与虚假新闻之不相容犹如水火之不容;犹如正常人之于毒品,之于“爱滋”.  相似文献   

19.
新闻自律是舆论监督法治化语境下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即正确的角色认知是新闻自律的自觉性前提;合理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新闻自律的伦理基石;科学的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自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彭万龙 《刑警与科技》2007,(11B):156-157
一起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打了4年。最后达成庭上和解,并签署“谅解备忘录”。侵权公司以及产品终端用户除了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外,还向原告逐笔缴纳专利使用费。9月10日,这场官司的原告深圳市旺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旺龙”)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取得“胜利和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