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有关公民财产继承的专门法规。财产继承是公民死亡后,按照法定程序,把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债权与债务和其他财产权利,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公民遗产转移有五种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及收归国家或集体组织所有。其中,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构成了我国现行的基本的财产继承制度。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及遗产份额的分配等,都由法律直接作出规定。它只有在没有遗嘱继承和遗赠,又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第1123条规定了遗赠扶养协议相对于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与遗赠的优先效力,但对其正当性基础却未尽阐明。借由整体类推的法律漏洞填补,归纳预告登记中不动产买受人、商品房消费者的法律地位等规则所内含的一般性法律规范,演绎至遗赠扶养协议优先效力的类似情势中,可厘定该优先效力的正当性基础在于,立法者对特定债权人予以特殊保护,赋予特定债权一定的物权效力,以保障该债权依约实现;具体保障路径在于扶养人对遗赠财产的处分保护,即扶养人可以阻却遗赠财产在未经扶养人同意情况下的处分效力。鉴于遗赠扶养协议的双段法权构造,当遗赠扶养协议所约定的遗赠财产特定化时,扶养人自协议生效时起即可主张处分保护;遗赠财产未特定化时,扶养人仅能在继承开始后对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主张处分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被保险人死亡情形下分配保险金时,如果有受益人,保险金归其受领;如果没有受益人,保险金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上的特别财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并结合被保险人的意愿,在其继承人、遗赠人或遗赠扶养协议人之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4.
遗嘱继承是财产继承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各国的继承法律制度中都占有重要的法律地位。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的主要继承形式仍是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制度极不完善。世界主要国家遗嘱继承制度的历史及现状;我国遗嘱继承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所谓遗赠扶养协议 ,是指受扶养人与扶养人之间订立的 ,由扶养人承担受扶养人的生养死葬义务 ,受扶养人将自己的财产于其死后转归扶养人所有的协议。从其涵义 ,可以看出 :遗赠扶养协议是特定的主体之间确立遗赠与扶养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民事合同 ,基于这种合同建立起的关系为民事法律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 ,并由法律认可于我国继承制度中的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 ,它不仅作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依据 ,而且对于养老扶残 ,减轻国家与社会负担 ,稳定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  相似文献   

6.
遗赠扶养协议制度是我国继承法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转移方式,为减轻社会负担,扶助孤老病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原有的法律条文过于简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立法完善。本文从制度主体、法律效力、事实遗赠等方面对完善遗赠扶养协议制度提出了建议,以期更好的发挥其效用。  相似文献   

7.
澳门与内地的继承制度各有特色。探导两地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方式的差异 ,既有助于继承冲突的调适和继承立法的完善 ,更有助于两地继承纠纷的顺畅解决。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案情 甲生前无儿女,只身一人。1995年1月14日,甲与其侄乙签订了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协议规定,自即日起乙对甲尽扶养义务,包括承担甲的全部生活费、医疗费和丧葬费;甲去世后,其位于某市济宁路的私房一间归乙所有。该遗赠扶养协议经某市第一公证处公证。1995年1月26日,甲去世,其后事由其外甥女婿丙主持操办,甲生前医疗费及死后的殡葬费等均由丙垫付、甲的骨灰被寄存在某市殡仪馆,殡仪馆出具的寄存证载明“寄存人”是“乙”,寄存期三年,即自1995年1月26日至1998年1月26日。乙于1998年1月…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法律的内容角度分析 ,以下法律具有与其他国家立法不同的独特规定 :1、土地税制 ;2、征地补偿制度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计划生育制度 ;5、遗赠扶养协议 ;6、居民委员会制度 ;7、人民币制度 ;8、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9、商品房预售条件。  相似文献   

10.
法定非依法律行为可以引起物权消极变动的效力,但出于交易安全考虑,事后进行备案宣示登记是必要的,整体结构安排要和积极变动的登记程序相协调。我国物权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规定对因非依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应该进行登记,考虑对类似强制执行、遗赠扶养协议的受遗赠等特殊情况,在立法上作出一些例外规定。同时,对基于非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程序应作出一些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形式,同样具有一般财产的物权属性和财产属性,可以作为公民遗产继承的客体。但网络虚拟财产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作为遗产继承时与传统现实财产的继承具有明显的区别。在我国未来修改《继承法》时,应当注意加以区别与保护,并通过立法作出专门规定,以维护和平衡用户(即被继承人)、用户继承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代位继承作为法定继承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我国《继承法》中作了规定,但有一些问题在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仍存在着争论。本文从有关代位继承的概念和特征着手,分析了我国代位继承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被宣告死亡)时,被继承人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替其继承应继承的遗产份额。在代位继承法律关系中,死亡的继承人(被继承人的子女)是被代位人,代替他行使继承权所取得遗产的人(死亡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是代位继承人。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只适用于晚辈直系血亲,不适用于长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人一般  相似文献   

14.
公有住房租赁权,是公有住房承租人在与出租人签订公有住房租赁合同后,对其租赁的公有住房享有的一定范围内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对于我国公有住房租赁权的法律性质及能否继承,理论与实务界存在债权说、物权说、物权化债权说等多种学说.公有住房租赁权作为具有物权特性的债权,属于财产权利,应当具有可继承性.公有住房租赁权继承人范围和顺位的确定应依照《继承法》并借鉴各地规范性文件.公有住房租赁权的继承方式应采取遗嘱继承优先,无遗嘱适用法定继承的原则.应从立法、司法等多层面,建构我国公有住房租赁权继承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继承权是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被继承人的遗产的权利。它是基于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有婚姻关系、一定的血缘关系,或有法律规定相互扶养的义务而产生的。因此,当继承人不按法律规定履行对被继承人的扶养义务,或犯有法律规定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时,将导致其继承权的丧失。本文拟就继承权丧失的原因、性质及法律后果等几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一、继承权丧失的原因继承权丧失意味着公民的一项民事权益被取消。这无论对丧失继承权的继承人,还  相似文献   

16.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基本概念有同,也有异。弄清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都是有益的。《民法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第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对于这条规定应如何理解?王美娟同志在《浅析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以下简称《浅析》)一文中说:“民事法律行为是专指合法行为。合法性是民事行为的本质属性。”(见《法学理论与实践》,1990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窃以为《浅析》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被继承人说”的观点之异议继承,就是把死亡的公民的遗产转移给继承人所有。继承人作为继承关系中的权利主体,这点毫无异议。而对于谁是继承关系中的义务主体,却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有人认为继承关系中的义务主体应该是被继承人——我们称之为“被继承人说”,其理由有如下几点:(一)现实中,一般是被继承人侵犯继承人的利益,其他人不可能侵犯继承人的利益;(二)从遗嘱继承上看,遗嘱人(被继承人)有权叫继承人继承遗产,  相似文献   

18.
一、案情及观点争议(一)案情简介赵某与钱某于1975年结婚,婚后生育两个儿子赵甲、赵乙。赵甲于2006年5月结婚,赵乙于2007年1月结婚,赵某、钱某的父母早已去世。钱某于1997年去世后,赵某一直未再婚。2006年9月赵某也因病去世,其名下有坐落于某小区楼房一套,该房产是赵某于2000年10月购买商品房所得,生前赵某并未立遗嘱对该房产进行处分,也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赵某的法定继承人赵甲、赵乙来公证机构要求继承赵某的遗产并对遗产进行分割。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民法典》中没有规定后位继承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已有一些案件涉及后位继承问题。后位继承与《民法典》规定的居住权制度关系密切,有必要在未来立法上确认后位继承制度的法律地位,并对后位继承的发生条件、主体范围、当事人权利义务等主要内容从立法层面或者司法解释层面加以规定,使后位继承与补充继承、居住权等制度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全面实现《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同时,未来立法还应注意厘清后位继承与附条件或附期限的遗嘱继承、补充继承、遗嘱信托、代位继承、转继承等相关继承制度的相互关系,加强对后位继承制度主要内容、独特功能与立法价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考证,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20.
法定继承是继承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大陆与香港、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法定继承方面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在"一国两制"的国家模式下,这些不同仍将继续存在。了解两岸三地法定继承制度的差异,不仅有助于继承立法的相互借鉴与完善,同时对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继承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