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同时,人还有另一种本能,即同情。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为基础的,由之出发,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就是同情了。利己和同情两者都不可缺。没有利己,对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头,对别人的生命必冷漠。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没有同情,便如同禽兽,对别人的生命必冷酷。  相似文献   

2.
权力展示     
每个人都为自己保留宽恕别人的权力,每个人都拥有这种权力。按照自己所容许的宽恕行为去构造一种生活恐怕是令人惊奇的。偏执狂类型的人就是那种很难宽恕别人或者根本不会宽恕别人的人;那种长久斟酌的人;那种从不忘记什  相似文献   

3.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的道德之维--伦理学视野中的"经济人"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经济人 ,还是道德人 ,都只是人性的一面。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全然非经济的绝对无私 ,道德没有一般地要求人们非功灭私 ,而首先达到的是行为的合宜与功效。同样 ,人的经济行为虽然根源于人的利己动机 ,但它与人的道德行为一样 ,也具有可交换的社会化特征。因此 ,作为理论抽象的经济人也有其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时事报告》2013,(2):39-39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此语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能理解别人。孔子全面总结了前人的道德遗产,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了几十年的道德实践,建立了广爱天下人的“仁学”体系。他认为,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人格,所以既要自尊,又要尊人;既要通过奋发努力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事业有成的人,又要帮助别人成为道德高尚、事业有成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 一、新行为观人的一切行为,按照伦理学眼光,可以归结为五大类型,即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这五大类型行为,均循由四大行为规律而发展变化。①行为原动力规律;②行为目的规律;③行为手段规律;④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唯有“为己利他”或“损人利己”才可能是每个人的恒久行为:而其余四类(即“无私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人”、“纯粹害己”)便都只能是每个人的偶尔行为。这个规律,实际上是前三大行为规律之总合。所以可称之为“行为总规律”。这就是优良道德赖以竖立其上的四大行为规律,这  相似文献   

7.
当“桑美”强台风袭击我省后,爱心从四面八方涌向苍南、庆元等灾区,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温州一位老人捐出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8000元钱给灾区。在捐款现场,他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说得多好。人是社会的人。因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离开他人独自劳动和生存。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怎么样对你。你帮助我,我也会帮助你。世事无常,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可能不遇上挫折,不遇上困境。当遇上挫…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我诚心诚意地相信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心情舒畅。可是在我看来,同样重要的是使别人心情舒畅。我每遇到一个人,都试图想象出从此人身上觉察不到的一个迹象:使我感到我重要!我会马上对这一迹象作出反应,这样,奇迹就出现了。但是,有些人十分自私,他们意识不到别人也希望自己感到重要。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排长队等候接见,当我最后同公司的销售经理握手时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的情景。我相信,那位销售经理是不记得这件事情的;实际上,他也许从未意识到他是怎样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对别人的痛苦、忧愁和烦恼无动于衷,如果他不能为别人牺牲自己的一点利益,那么这种人的纪律性也好、勤劳也好,都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因而他的上述优点就显得微不足道。”在某种程度上,人际交往中对人漠不关心是一种心理缺憾。视障生由于视觉功能缺陷,入学前大多受父母亲人的溺爱比较多,很少单独与同龄伙伴玩耍,加之家庭成员不鼓励,不要求他与别的伙伴交往,也不要求他关心别人,致使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有被抚爱和关心的需要,不知他人也有被抚爱和关心的需要。所以,当他们进入…  相似文献   

10.
《时事报告》2012,(11):76-77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每天都会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为了帮助这些人解决此问题,美国著名的脑健康医生丹尼尔·亚蒙就提出了“18/40/60规则”:当你18岁时,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在关注你;当你40岁时,你会不完全介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当你60岁时,你会意识到没有人关心你的私事。人们每天都在担心和思考他们自己的事,而不是你的事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常是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会对社交情境感到害怕的人的普遍特点。这些人常常觉得别人在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外貌、服装、谈吐等。  相似文献   

11.
贪贿和反贪贿的经济人动机分析张遂赵文华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人,只要有生存和发展的欲望,他就必须去获取经济利益。因此,经济学有“经济人”假设一说,认为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经济人属性,总是具有经济人的行为规定———人总是在外部环境给定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2.
在神的眼中     
正自己付出很多艰辛与努力,以为不会输给别人;别人同样付出了艰辛与努力,发挥各自的特长,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神的眼中,每个人都是好样的。你这方面突出,他那方面优秀,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取长补短,结果将是何等的喜人。然而,人与人之间很难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一、人的生存离不开互相帮助人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生活的。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其存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他人。不仅要和他人发生关系,而且需要他人的帮助。帮助别人,作为一种美德被人们所接受、确认,其内在依据就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  相似文献   

14.
每天早上公司的展会上,曾勇和他的员工都会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曾勇如今已经是三家珠宝公司的法人代表兼总经理了。站在15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望着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曾勇对我说:“一个人的成功算不了什么,只有帮助更多人创业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我深深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我自己……”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许多首席执行官们都认为自己是在经营企业,他们把自己当做“实业巨头”.愿意控制别人.对别人呼来唤去,比尔&#183;盖茨却和他们不同.他从不控制员工的行为,他只想使员工们明确自己的职责.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个人发展和公司繁荣的环境。比尔向我们讲述了他在微软公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胥倩 《公安学刊》2008,(4):48-51
经济学分析作为一种工具,日益渗透犯罪学领域,其适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理性人在犯罪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利己思维——即考虑成本、获利以及风险预期,并运用成本──收益或者趋利避害原则分析之后,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对理性人、经济人与犯罪经济人概念之比较,对犯罪经济人之人性分析,以及对犯罪经济人与决策的研究,旨在修正犯罪经济人之概念。  相似文献   

17.
1.自私。这类入无论做什么事,都以自己得利为标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她)不允许自己为别人牺牲任何利益。2.爱自由。这类人觉得一旦感情稳定下来就会不自由,而不自由毋宁死,所以或多或少害怕亲密关系。3.博爱。这种人有点粗线条,心思不够细腻,总认为每个异性都可以做朋友。但都无法深入交往。  相似文献   

18.
在生活和工作中,怎样劝说别人接受某种观点、行为或者事实,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少朋友苦于自己劝说无方,磨破了嘴皮,对方还是不为所动。其实,一般来讲,没有劝说不了的人,就看你会不会劝说。  相似文献   

19.
每个领导在干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什么时间能找到他?怎么能联系到他?这些对每个民众来说都是特别关心的事,因为有事可以找到他们。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向民众作出承诺,这样不仅鞭策自己好好工作,而且为民众提供了一把利剑,来帮助和监督自己努力工作,不犯或少犯不必要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当你批评别人时,批评的种子就会在他的心中发芽.慢慢的形成对其他人批评的负面念头。观察你自己与周围的人记下有多少交往使用了批评。为什么?因为谈论别人做得如何,显然比自己去做容易得多。真正要达成成功愿望的人没有时间去批评别人,他们太忙,有太多事要做。他们只会去帮助那些能力差的人,而不是批评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