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私有观念是财产归私人所有的观念,它是私有制在人脑中的反映,只要存在私有制,必然存在私有观念,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它只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时期。在法律确认私有制合法的社会,人们都会有私有观念,也都有追求私人财产的权利,以合法的手段追求和拥有私有财产是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表现。自私观念则不然,它是一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它的突出表现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惜牺牲他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利益。这里的利益虽然主要是指经济利益,但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人身权利、名誉…  相似文献   

2.
集体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科学内涵自阶级产生以来,几千年的文明社会一直是私有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私有观念占统制地位。只是在近代社会化大生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消灭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同时,也产生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①,这种个人的生存、解放以社会、阶…  相似文献   

3.
来稿摘登     
社会主义系统内外不同质的私有经济湖北省直机关党校理论教研室萧毅强在《整体性: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有经济》来稿中,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系统内外不同质的私有经济,指出,用系统观来思考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私有制,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系统,用孤立状态下的私有制来定...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这正是全世界各国无产者争取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因为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因而也是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的。社会主义改造前云南独龙族社会经济形态,为我们研究私有制度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实例。我们研究独龙族社会私有制度的起源,对于批判“四人帮”歪曲原始社会历史,贩卖历史唯心主义,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还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执行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节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  相似文献   

6.
阶级不是个政治概念而是个经济概念。首先,从阶级的产生来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都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是没有阶级的。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就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分裂。具体地说,第一,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第二,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私有制确立后,阶级的产生就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可见,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  相似文献   

7.
原始社会没有犯罪,犯罪起源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促使犯罪起源的激发因素是婚姻形式、家庭结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引起的人类观念的变化。在人类观念的变化中,个体婚的出现是引起嫉妒感情和嫉妒观念发生的主要原因。嫉妒是文明社会引起情感型犯罪的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财富的出现和增加,剩余财产的家庭和个人占有引起了私有观念和私有制的形成,是文明社会促使财产贪欲和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但财产贪欲同嫉妒一样,也足以引起仇恨、凶杀和伤害等类型的犯罪产生。  相似文献   

8.
一、私有制、阶级、国家三者之间的关予私有制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D个体劳动取代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这就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个人所有,】是逐渐产生了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是由于g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氏族成员发生5化,从而出现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对位的各种集团;国家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段上,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6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三者的产生过8可见: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私有制、③级是国家产生的基础,三者的产生最终都是B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后者的产生巩…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术界在关于罪因论的讨论中,有的同志对“私有制经济是产生剥削的基础,也是产生犯罪的总根源”的论点予以特别强调,认为“离开这一观点,对犯罪成因的任何解释都是不彻底的”。在具体解释什么是“观阶段产生犯罪的根本性原因”(着重号引者所加)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实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观念的存在和发展,导致了人们头脑中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怎样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有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为什么在所有制改革问题上,仍然存在那么多的障碍?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那便是,排斥私有,把社会主义与私有制对立起来。这种思想障碍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规律。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必将取代私有制。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如何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前途的关系,这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点。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将在很长时期内获得巨大发展,但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仍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仍将是人类历史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的性质,认识原始社会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但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认识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从来就有”和“永恒”存在的。教师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也没有私有观念。那末,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多样性,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本质上优于资本主义义生产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各阶级状况的变化,正确认识阶级斗争的形势,增强反腐蚀的能力。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以往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同时,还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佐人 《现代领导》2008,(4):37-37
诚然,我们不可低估自私观念对人们的侵蚀人类社会产生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联系的向私观念,已有几千年了长期以来,历代剥削阶级不断地鼓吹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等等。这些所谓“格言”,往往被人奉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其影响远非短时期内便能肃清的。  相似文献   

15.
一、区别: 第一,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德治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原始社会通过德治使民族、部落内部的公共管理、产品分配及其外部的部落联盟、血族复仇等方面的事务顺利完成;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施行德治巩固其统治地位;共产主义社会是空前完善的德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冲突,这种社会规范须表现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法律适应这种需要诞生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得到推崇,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完善的法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法治将逐渐消亡。 第二,实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各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真正成为民族和国家的主人。因此,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我国这种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我国…  相似文献   

17.
二、社会发展动态系统中的非平衡因素犯罪(反社会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并非只是私有制、剥削制度或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实际上,它是社会发展动态系统中多种非平衡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是应当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观点中得出的新的认识。我国社会变革及相应增长的公共安全的问题,必然促使人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1)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犯罪的最实质性的根源已经根除。虽然阶级斗  相似文献   

18.
经济规律亦称“经济法则”。经济现象问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定的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随其特定的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不能消灭、创造经济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运用那些触犯衰朽阶级利益的规律,就要遇到它们极强烈的反抗。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经济规律常作为一种自发的力量控制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的利益从根本上一致起来,人们开始有可能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人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便能顺利地实现预期的经济建设目标。如果违背经济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到阻碍和破坏。经济规律有在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19.
关于犯罪概念犯罪是指危害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由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当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以后,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统治,就把某些危害本阶级利益的行为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为犯罪,并处以刑罚。可见,犯罪从产生之日起就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犯罪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它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犯罪作为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内容。不同的阶级,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私营经济的存在,而且还要进一步消除发展私营经济的体制性障碍,大力鼓励和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壮大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具备创造大量生产资料的客观物质条件,私有制度是不可能灭亡的,私营经济是不可能被剿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