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地方性法规1 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 ( 2 0 0 3年9月4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内容包括:总则、失业保险基金、失业保险费征缴、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和发放、管理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等。2 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 ( 2 0 0 3年9月5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 0号) 为了预防和处理中小学…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也使得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不少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必须的.在此,本文主要就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失业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这是我国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名词”,特别是《破产法》、《失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失业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毫无疑义,我国的失业问题也应依法进行,因此,有必要从法律的视角来透视我国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社会常态运行基础之上的.而重大危机所引发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对失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在应对重大危机引发的失业危机上具有相对完备的失业保险应急机制.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失业危机应急方面仍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从失业保险基金应急使用、支持企业减少和预防失业、应急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基金应急调剂以及失业保险费率动态调整等方面构建重大危机下我国失业保险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5.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及时雨”和“保护伞”的功能。但是,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尚存在着保险覆盖面较窄、保金筹措渠道少、资金缺口大、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等缺陷。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必须切实加强失业保险的法制建设,认真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监管和失业动态监测,努力完善失业保险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失业保险制度伴随着失业现象应运而生,它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宗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国外在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及发放等方面各有特色,其中有不少好的做法,值得我国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造成企业劳动力隐性失业的情况普遍存在.怎样改变劳动力的“肿”、“胀”结构?作者建议将隐性失业转变为显性失业,同时建立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8.
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是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保生活的功能不足、促就业的功能不强、防失业的功能缺失等缺陷。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应该逐步增强其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功能、完善其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充分发挥其预防失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朱基以第258号国务院令将国务院此前通过的《失业保险条例》予以发布,并于当日施行。《失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发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失业保险制度正式确立,其意义十分重大。一、我国失业保险立法发展概况我国失业保险立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建国初期严1950年6月,为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暂行办法》。根据该《暂行办法》,政务院拨出4亿斤粮食作为救济失业工人的基金,用以救济生活特别困难的失业工人。在实行失业救济的地区,所有国…  相似文献   

10.
《失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1999年1月22日由经国务院总理朱基签署,从发布之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推行失业保险制度12年来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后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对继续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下就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和保险代位求偿实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采取定性分析法,提出在中国民商合一的立法体制下,保险代位求偿制度是民法中“公平原则”与保险法“补偿愿则”所奥合而成的必然产物,其民事本质为法定的债权转移。在该定性的前提下,对中国现行立法中的相关规定加以解释梳理,结合司法实践对保险代位求偿制度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下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并从民法的角度对该制度加以完善,以求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最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充分回应了劳务派遣法律问题学术讨论达成的基本共识,但问题并未因此而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被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利救济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劳务派遣被滥用的现实困境,也是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衔接的关键,学界对此研究甚少。现有关于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社会保险权利的法律规定,存在雇主责任制度失效、异地派遣滥用规制不足、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责任缺失、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责任分配不公等问题。只有跳出单一视角,通过民事规则的完善、行政救济的补足和刑事制裁的法律创新的公私法双重路径,才能实质有效地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利,实现生存权保障和社会安全秩序的法益目标。  相似文献   

13.
叶静漪  肖京 《法学杂志》2012,33(5):82-87
我国《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受制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体制的顺畅与否。我国以前立法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和职能的法律定位不明,而《社会保险法》回避了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险业务的办理。因此,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对社会保险机构的性质和职能进行定位,并在立法上予以明确。通过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现状和现行立法相关条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该定位为以服务为主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一种制度变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轨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经济法的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渐进式改革"注定了经济法在发展初期以国家本位为主导、以经济行政法规、法律"双轨制"立法为特征,在稳定的前提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获得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的科斯定理)。早期我国经济法属于典型的"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国内外法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经济法完成了从国家干预法到国家协调法、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从国内法到国际转轨、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硬法到软法、从公法到公私融合的六大转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下,"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经济法正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5.
黄蕾 《行政与法》2010,(9):108-110
《劳动合同法》首次明确了在合同订立阶段劳动者的知情权和用人单位的如实告知义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的知情权仍然受到用人单位的侵犯。因此,保护他们的知情权,对于改变劳动力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促进劳动就业权的实现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毕业生应通过《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的学习,增强自我维权意识,通过社会和法律救济手段切实保护他们在就业中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下,沿用经济法价值目标传统实现理路范式(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无法实现经济法的应然理想,现有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实现理路与转型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背离与张力,难以实现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社会整体利益.只有回到“转型中国”语境之下,以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即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理路重构的诱因作为问题的逻辑起点,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法实现利益结构意义上平衡与协调的基础,为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提供方向性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法律性质是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和人事制度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虽对聘用合同的法律属性有所涉及,但很模糊,没有真正明确聘用合同的法律属性.本文认为,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聘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法制,明确聘用合同的法律属性,制定《聘用合同条例》,并加强相关的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就是要实现由“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9.
法律异化是指法律这种人类创造出来的本用于服务人类的社会规范,因为一些原因反而成了走向人类对立面的一种异己力量的法律变化。其表现为依"法"迫害、合法伤害、非法侵害、人们对法律的异己感和积极寻求法律的替代品等多种形式。法律异化的人为因素是人的异化,客观因素是法律本身的悬空与不切实际、法律规范限制性的僵化、司法的"证据中心主义"和法律运行的程序主义等。克服法律异化的路径有以人为本,确保良法的产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范主体的自我异化;运用宏观、全面的社会治理手段防范法律的异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