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犯罪案件立案前审查可有限制地使用侦查手段于同良立案前审查就是对已经受理的控告、检举和自首的材料以及有关部门交办移送的案件材料所进行的分析研究、审查鉴别和必要的调查。立案前审查的目的是决定立案或不立案。决定立案的,才可进入侦查阶段的诉讼活动,才可对...  相似文献   

2.
一、批捕延伸的概念和内涵 批捕延伸,是指检察机关的审查批捕部门在审查本院自侦部门移送逮捕的案件时,在决定逮捕前适时介入自侦案件的侦查活动,批捕后跟踪监督至起诉判刑,以确保自侦案件办案质量的工作方法。自侦案件批捕延伸内涵为: 1、批捕前延伸至自侦案件立案阶段。即自侦案件初查后,在进入立案时,邀请批捕部门人员介入或参加检察长办公会议对案件的研究,介入人员从批捕的角度上,审查案件是否符合立案的条件及立案后能否批捕,  相似文献   

3.
由现场勘查的性质反思我国刑事立案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军伟 《法律科学》2005,23(1):71-74
现场勘查是侦查破案的起点和基础 ,是获取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的重要途径 ,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传统理论、相关法律和司法实践均笼统认为 ,现场勘查的内涵是对现场进行的实地勘验、检查 ,现场勘查的性质是侦查活动。现场勘查之内容应包括现场实地勘验和现场访问 ,从其性质看 ,立案前的现场勘查和非犯罪事件现场勘查也应属于侦查活动 ,但刑事立案制度的存在使其实然性质又不是侦查活动 ,因此立案制度有其不合理性 ,建议将侦查确定为刑事诉讼活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出于国家追诉的权威性和对嫌疑人的权利保障,我国刑事诉讼法采取了程序型侦查发动模式,传统法理也主张较高的刑事立案标准。作者认为,一方面,立案程序无力承担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厚望,权利保障的关键时机在侦查阶段,关键举措在于对权力的动态司法审查;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立案程序的价值和较高的立案标准,还会引发理论上的恶果和实践中的顽疾。因此,从认知规律和刑事诉讼规律出发,我们应当坚持相对较低的立案标准。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将职务犯罪“主观立案条件”错解为“客观立案条件”,为满足“客观立案条件”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职务犯罪初查定位为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这实际上属于越权立法,而初查中有局限性的调查手段,导致变相地放纵了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初查的本质是侦查,有必要于立案之后先开展初步侦查,待获取一定证据之后再开展正式侦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立案难问题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立案审查制度正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对法院的案件受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以立案登记制度代替当前的立案审查制度,对依法应该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本文在对立案审查制度和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详细剖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如何顺利实施立案登记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林 《河北法学》2004,22(9):97-100
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包括申诉复查案件的立案受理 (即立卷 )、审查、通知驳回或裁定再审三个主要环节 ,它与再审程序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意义上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近年来 ,随着民事审判监督制度和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以及再审案件立审分立制度的推行 ,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三个主要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此 ,应当反思和完善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基本原则 ,并从申诉复查案件立案受理条件、审查组织形式、审查方式、审查期限、再审立案标准、再审立案审批程序、诉讼文书样式等方面来考虑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立案报告是公安机关一种重要的司法文书,它具有确定案件成立、指导侦查的重要作用,是刑事诉讼第一阶段的书面材料。依据《我国刑事讼诉法》第十三条、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对案件要迅速进行审查。根据对案件的审查情况,凡符合立案条件的需要立案侦查的案件一律要制作立案报告,报请有关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侦查活动。 从目前制作立案报告的情况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成序  罗波  崔存军 《政法学刊》2006,23(3):90-95
刑事立案程序是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和开展刑事侦查的必经程序,公安机关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主力军,其立案、侦查职权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但是,公安机关在侦办刑事案件中的立案程序却存在立案标准不统一、立案标准缺失、立案与撤案法律依据相互矛盾等诸多缺憾,极易造成基层职能部门的无所适从乃至变相操作,应当从统一立案标准、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等多方面去完善侦查活动的构造,以修葺立案程序的法治化出路。  相似文献   

10.
王健  方荣辉  陈浙城 《法制与社会》2010,(36):171-171,181
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长期以来查处职务犯罪案件多适用"以人立案"模式,这一立案模式虽然立案准确率高、撤案率小,但是对立案条件规定过严,机动性欠缺,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案人员的手脚,而且在办案实践中以"以人立案"独重违背了立法原意,使许多有价值的且可以适用"以事立案"的线索无法成案,无法对职务犯罪进行全面有效打击。近些年,相当一部分法学专家和检察同仁们对自侦案件"以事立案"模式的运用进行了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成果明显。高检院在2003年也发布了《关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以犯罪事实立案的暂行规定》,随着职务犯罪侦查实践的发展,"以事立案"大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1.
初查没有出现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条文中,但是,在司法机关的办案实践中,初查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认为,初查是司法机关对案件线索的初步审查工作,是立案的前提条件,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初查在实践中出现合法性受质疑、初查材料的证据能力问题以及初查措施的强制性程度问题等,因此,对初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初查在刑事诉讼中的合理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我国的侦查程序宜分为初查与正式侦查,初查发现有犯罪事实即进行立案登记,案件开启正式侦查。  相似文献   

12.
法治视角下侦查监督制度的加强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的侦查监督制度主要是通过检察机关行使审查批准逮捕权、立案监督权、侦查活动监督权构筑起来的,《刑事诉讼法》第68条、第76条、第87条分别规定了检察机关享有审查批准逮捕权,侦查活动监督权,立案监督权,但由于立法上的缺陷、法律传统的影响.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只能通过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来行使.使得对整个侦查活动的监督范围偏窄,监督力度软弱无力,难以达到通过监督对侦查权的制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把立案作为一个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程序予以规定。从立法者的本意看并无问题,但由于对立案这一程序的法律地位、立案标准、立案审查性质与手段及立案与侦查的关系等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该程序广受学者诟病。本文试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的基础上对立案中的不当认识予以澄清并对相关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以人立案"的单一立案侦查模式,人为的提高了立案标准,在立案和侦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检察机关应进一步丰富立案侦查模式,逐步推进"以事立案"的侦查模式,达到有效打击职务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渎职案件侦查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的调查非常敏感,稍有察觉就会毁灭、假造证据,进行串供。所以对渎职犯罪案件侦查要善于抓住时机,快反应,快出击,及时立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犯罪分子容易隐藏、毁灭的主要证据固定下来,使犯罪分子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要求渎职犯罪案件侦查工作必须科学把握立案时机。  相似文献   

16.
周荆  唐旭超 《中国律师》2011,(12):14-15
一、破产案件审限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立案审查期限 依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法院应在15日内裁定是否受理破产申请,最长不得超过37日。但在司法实践中,债务人申请或被申请破产前一般长期停止经营,管理混乱,缺乏有效财务记录,主要财产甚至债务人自身下落不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法院难以在“一刀切”的刚性期限内审查完毕。此外,破产案件由审判部门而非立案部门进行立案审查,立案部门收到申请材料时,不会向申请人出具立案或收到申请材料通知书.立案审查的外部监管也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破产立案审查期限动辄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相似文献   

17.
论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事诉讼中,对于当事人的起诉,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我国实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有人主张废除该制度,实行立案登记制度。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对现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相结合的立案审查制度进行改良而不是全盘否定,似乎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8.
《政法学刊》2017,(5):121-128
网络诈骗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其社会危害性与日俱增,因此,防范与治理此类案件刻不容缓。在当前强调完善我国立案制度的情势下,通过把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征,结合研究其立案要求、侦查要点及监管主体,从创新网络诈骗案件立案程序的角度出发,建设网络诈骗案件立案登记系统,将大力改善网络诈骗案件"立案难"问题,进而缓解此类案件带来的社会压力。同时,配合政企合作,将为我国网络环境治理带来新空气。  相似文献   

19.
论立案与侦查的关系——关于初查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思平 《政法学刊》2001,18(6):48-49
我国侦查部门一直以来是采用先立案后侦查的提起侦查方式。然而,执法实践证明,一切侦查活动都必须在立案之后才能进行是不可能的。立案不能作为提起侦查的条件,提起侦查的条件应概括为侦查主体获得犯罪线索之后,只要认为有可能存在犯罪事实时,就可以提起侦查。立案则可以在侦查的任何一个阶段,它标志着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检察机关侦查管辖是指检察机关在案件侦查管辖上的权限划分,旨在解决侦查环节对具体案件的管辖分工问题。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一般都将管辖分为两种: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将立案管辖和侦查管辖加以区分。实际上,立案管辖是侦查管辖的前提,明确了立案管辖并不意味着侦查管辖也随之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