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煜 《法制与社会》2010,(33):23-23,27
检察机关查办自侦案件推行"以事立案",由传统的"以人立案"向"以事立案"和"以人立案"相结合的转变,是检察机关创新办案机制、强化侦查职能的有效措施。本文认为"以事立案"更符合立法原意;有利于严格执法、合法利用侦查手段、及时查清案情;能有效地打击伪证、包庇、窝藏等其它刑事犯罪;使检察机关在侦查中能够做到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在自侦案件中应当摒弃“以人立案”的做法,并采取“以事立案”的模式,才能符合职务犯罪发案的客观规律,避免初查和侦查工作在衔接关系上的错位,并对自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和作用。要实现从“以人立案”到“以事立案”模式的转变,需要正确处理好立案与破案、立案与撤案和撤案与错案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刑事犯罪可以采取以事立案和以人立案两种侦查方式。从公安部门侦查普通刑事犯罪的实践来看,这一规定符合新形势下打击犯罪的实际,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多年一贯遵循以人立案的侦查方式,而运用以事立案开展侦查的实践则经验不足。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和渎职侵权检察厅下发了《关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以犯罪事实立案的暂行规定》,规范了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的以事立案工作,推动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健康深入发展。本文拟就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中以事立案的有关问题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以人立案"的单一立案侦查模式,人为的提高了立案标准,在立案和侦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检察机关应进一步丰富立案侦查模式,逐步推进"以事立案"的侦查模式,达到有效打击职务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过程中长期固守着“以人立案”的查办模式,这给职务犯罪的侦查带来了不少的弊端,文章拟先从“以事立案”的优势来阐释其必要性,并从“以事立案”的条件、操作和运用等方面探讨对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6.
一、检察机关以人立案存在的弊端 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时,总是在查明犯罪主体资格后才决定是否立案,符合《刑法》规定的职务犯罪特殊主体资格就立案,然后,以人找事,侦查案件,否则,就不立案,人们称这种立案方式为“以人立案”。在司法实践中,这种立案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人情干扰。嫌疑人查明后,个别办案人员顾  相似文献   

7.
王博 《内蒙古检察》2004,(5):25-26,29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于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是在查明犯罪嫌疑人之后才决定立案侦查,对于这种“以人立案”的做法是切实可行的,可这样也意味着我们不知不觉地放弃了法律赋予我们应有的侦查权限。在实践中,单一“以人立案”的侦查方式往往严重束缚了办案人员的手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机关部分自侦案件的及时侦破。随着加入WTO等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呈现的新特点和“两法”修改后案件管辖范围的调整及“传唤、  相似文献   

8.
邵秋明 《法制与社会》2011,(24):126-127
程序型启动模式具有滞后性,侦查人员在办案时应抛弃单一的“以人立案”的立案方式,强调侦查方式灵活多样。推行“以事立案”,是适应当前职务犯罪新形势的变化的要求。传统的“以人立案”观念深深的扎根在检察机关侦查人员的脑海里,侦查人员要转变立案观念。本文从推广“以事立案”方式的角度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戢守廉 《行政与法》2004,(2):126-127
职务犯罪侦查的以事立案,是侦查改革的重要内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内在规律,更有效地扩大侦查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及更好地保障人权,都需要将侦查活动以人立案改变为以事立案。  相似文献   

10.
一、批捕延伸的概念和内涵 批捕延伸,是指检察机关的审查批捕部门在审查本院自侦部门移送逮捕的案件时,在决定逮捕前适时介入自侦案件的侦查活动,批捕后跟踪监督至起诉判刑,以确保自侦案件办案质量的工作方法。自侦案件批捕延伸内涵为: 1、批捕前延伸至自侦案件立案阶段。即自侦案件初查后,在进入立案时,邀请批捕部门人员介入或参加检察长办公会议对案件的研究,介入人员从批捕的角度上,审查案件是否符合立案的条件及立案后能否批捕,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和渎检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以犯罪事实立案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过几年的实施,《规定》有效地规范了以犯罪事实立案(以下简称以事立案),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往往在初查查明犯罪嫌疑人之后才决定立案侦查,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办案人员的手脚,影响了及时侦破案件,鉴此,要全面贯彻刑诉法关于立案条件的规定,适时以事立案,确保案件侦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刑诉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查办渎职犯罪案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以往单纯的“以人立案”的立案模式已渐渐开始不能满足于当前的办案需要,而“以事立案”的立案模式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呼声也越来越大.本文试从“以事立案”这一立案模式的现状、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在查办渎职犯罪案件中所具有的优势,以便能更好的开展查办渎职犯罪案件工作.  相似文献   

14.
自侦案件法律文书以静态的形式全面反映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动态过程,阐述了职务犯罪侦查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合法性、正确性。在检察机关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环境下,自侦案件法律文书制作中仍然存在较多不规范的现象,亟须予以解决,以切实提高办案质量,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职务犯罪案件适时介入制度是检察机关为提高职务犯罪案件的办案质量,由公诉部门在职务犯罪案件立案后适时介入到侦查工作中,并借以监督、规范、引导侦查取证行为,激励其提高执法水平,保证案件效果的一项工作制度。检察业务工作内容的展开是以办案为基础的,因此职务犯罪案件质量的高  相似文献   

16.
自侦案件是指检察职务犯罪部门自行侦查办理的案件,这类案件由检察机关侦查、决定逮捕和审查起诉,一般意义上的侦查监督功能被弱化,这就需要在办案过程中做好做足证据功,以事实证明罪与非罪,罪重罪轻。  相似文献   

17.
从职务犯罪初查工作的实践出发,对被调查对象采取强制到案措施十分必要.但是相关法律条文却对此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检察机关解决实践需求与法律禁止之间冲突的路径皆行不通.根本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客观立案条件”思想的存在衍生了职务犯罪初查无法克服的缺陷。检察机关应树立正确的“主观立案条件”思想.将职务犯罪初查定位为立案之后的初步侦查.检察机关在初步侦查中可以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到案措施。应立足于职务犯罪侦查的法律监督属性.针对职务犯罪的现实危害性,树立“职务犯罪侦查权威观”.检察机关在初步侦查中对证人也可以采取强制到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过去,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从受案、初查、立案、侦查直至提起公诉等均由自侦业务部门独家承担,俗称“一竿子插到底”。以后,随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受案和提起公诉已分别由控申举报部门和起诉部门担任,起到了既规范侦查又保证办案质量的效果。然而,在自侦案件的初查、立案、侦查等程序中仍然存在着与法律规定不符的问题。  一、关于初查  不论是修改前还是修改后的刑诉法,都没有“初查”的规定,实际上初查只是检察机关的一种工作方法。“初查”一词原来散见于有关领导的一些讲话中,1999年1月正式写进了《…  相似文献   

19.
武装 《法制与社会》2010,(36):172-173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切实解决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办案现象而在近期推出的又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但由于现有人员素质、力量、思想观念、办案制度、工作机制等还存在与之不相应的地方,应当强化对自侦案件监督的观念。建立统一指导协调的职务犯罪侦查和侦查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后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20.
杨帆 《法制与社会》2012,(27):76-77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刑诉法的出台,使职务犯罪案件侦破面临新的挑战.新法在保障人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使自侦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的能力增强.在自侦案件侦破主要依赖口供的今天,如何正视新刑诉法的影响,正确转变侦查模式,构建文明法治国家框架下的自侦案件办案模式,是反贪自侦部门,乃至整个检察机关,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