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楼梦》中"色"、"情"、"空"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教义中的意义,而是借用佛教用语表达作者由于人类生存中物质世俗性和精神灵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痛苦体验,这种体验又经由"空—色—情—色—空"这一整体意蕴的构筑得以从文本故事中传达出来。小说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反映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情"的悲剧,实质上是末世生存状态中人文主义者受阻于人的社会动物性而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性向本真回归、确立人之为人的生命维度的精神悲剧和灵魂悲歌。  相似文献   

2.
审美关照可以强化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适宜感和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功利活动中非功利且指向更深精神层面上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审美关照,有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关照普通人的生命际遇,维护和促进其生命历程的健康、美满。对生存样态的整体关照,既维护了沿海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又强化了社会管理职能,避免少数社会治安高危人员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起到重要的社会匡正作用。从提高办事效率的视角进行审美关照,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得群众满意率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相似文献   

4.
审美关照可以强化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适宜感和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功利活动中非功利的、指向更深层的、精神上的情感体验,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审美关照,有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关照普通人的生命际遇,维护和促进其生命历程的健康、美满。对人们生存样态的整体关照,既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又强化了社会管理的职能,促使少数社会治安高危人员避免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对这些人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够起到重要的匡正作用。从提高办事效率的视角进行审美关照,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群众满意率则会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5.
劳动异化论和人性异化论,是马克思和弗洛姆在深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时期人类生存状况基础上提出的两种异化理论。在关于异化的本质是反制还是心理体验、异化产生的根源是固化的分工还是"生存的两歧"、消除异化是通过社会革命还是改革等方面,两种理论皆存在根本性的分野,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因此,对二者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既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科学性,同时也会在理论上拓宽异化问题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 ,主张“化性起伪” ,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 ;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 ,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 ,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 ,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永恒价值之一,处于东西方法治思想源头处的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审视。从时代特征、人性假设、法治价值、治国方略四个层面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全面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启示,以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黑社会”犯罪之理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社会犯罪"属于社会科学上的术语,其天然的逻辑起点为"人".解析黑社会犯罪的理论根基在于理清人--群体--社会以及冲突--越轨--犯罪依次发展的脉络.通过运用社会组织学的观点,可以评价黑社会犯罪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形成历程;选择"人性"角度,可以阐明黑社会犯罪谋求生存所采取方式的必然轨迹,从而为真实地认识"黑社会"犯罪作理性的初探.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注和对实现人的本质存在的倾心向往,马尔库塞提出了"社会乌托邦革命论"。但是,由于该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社会乌托邦革命论"最终走向破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社会乌托邦革命论"进行辩证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了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的“两种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即一种理智、合理、普适的发展理念,最终须落实于生产上,是把人类内在固有之尺度运用于对象上的结果。"科学发展观"问题也应从此"尺度"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有马恩和先辈领袖们作理论后盾,可简单地概括为"人是目的"和"物是目的"!人是目的、物也是目的,"尽人性"亦要"尽物性",物性与人性于此而相悦无碍,相得益彰,这就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共同人性”与“差等人性”是人性问题上纠缠不清、争论不休的古老话题。历史上,“共同人性”曾经遭到“性三品”论和“阶级人性”论的冲击和批判,当下又遭到非本质主义哲学的解构,似乎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其实矛盾百出,遗患甚多。重新盘点、比较、甄别和反思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共同人性”与“差等人性”论述的得失,清除差等人性论,肯定共同人性论,不仅在当下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意义,而且对于自觉认识和把握普遍人性,顺应人性制定政策方针、实现国泰民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可以说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人物。荀子所处战国末年,天下走向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天下定于一"已成为有志之士和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对于"定于一"之后的社会建构问题,荀子基于"欲"与"礼"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政治模式——等级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3.
孟子"性善论"思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性善的哲人.他的性善论、他的人性观,不但是其"仁政"学说和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对后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创立了性善论,才使中国思想发展史没有偏向老子的"性无善恶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如此乐善不已、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伦理资源,有利于我们的伦理学理论研究和现实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的发展绕不开"人"的话题。关于人的认识与假设一直都在影响和伴随着该学科与实务领域的演进。在公共行政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将人视为机器辅助物的"物化人"、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同时,还存在着基于利益要求的不同人性假设:一种天然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品格,一种追求自我私利最大化的"自利性"品质,及一种基于公共利益与自我利益满足为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本质。对人的不同看法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行政学理论及实务中的不同行政方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文艺本质意识形态论在俄苏和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理论强调了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但是,它只关注到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如哲学、法律、宗教等的共同性,而没有关注文艺自身的独特品格。为了确定文艺自身的特征,理论家们起先秉承黑格尔和别林斯基的观点,把文艺说成是"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这则定义仅仅把文艺形式的美看作文艺本身的特征,从而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理论家们进一步思考的方向是,力求探索文艺中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东西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文艺的特殊对象。经过艰难探索,他们认为文艺的特殊对象是现实的审美属性,文艺反映现实是一种审美反映,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已被我国主流学术界称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1或第一规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史中,关于道德原则的阐释,主要有功利论和道义论两种,他们从道德地义务和目的出发,分别对道德原则作了相应的解说,成为近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道德原则学说。其中密尔的功利论和康德的道义论是典型。在他们的著作中,各有自己的理论贡献,也有自己的理论局限,正是这种理论的局限,使得他们相互借鉴,促进哲学向更完善的方向进步。  相似文献   

18.
刑罚“一体论”即认为刑罚的正当根据不在于单纯的报应或者功利而在于报应与功利相结合的理论。如果从费尔巴哈 1起算 ,它的产生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但是 ,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 ,它才真正开始成为主张者甚众、分支林立并取传统诸说而成通说的一种刑罚根据论。在当代 ,一体论的影响之大不仅体现在其在刑罚理论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而且还表现为自 2 0世纪 6 0— 70年代末期开始 ,它逐渐成为了刑事实践的指南 ,给西方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一 刑罚一体论对刑事立法的影响一体论对刑事立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最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荀子强调礼的制定、运行、遵守都要合符"道",这是礼治的实质。"礼治"一方面突出仁义和礼义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突出"礼"的强制性、制度性和规范性,使得"礼"与"法"有机统一,在本质上实现同一。荀子"礼治"思想对我们当下"依法治国"的启示是:其一,礼治思想内蕴着朴素的辩证法,依法治国必须辩证地应用道德和法治,两手都要硬就是中国特色的"礼治";其二,抽取了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而缺乏对法律的信仰的法规是僵化的教条;其三,用"礼治"收拾"人心"、"道心",用"法治"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其四,创造性转化荀子的礼治思想必须放在现代性视域中加以反思批判,在双向展开中继承和弘扬荀子的礼治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同时,又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根本利益",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和理论体系,而且是对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意识论和社会主体论的伟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