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级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以下简称“专业经济部门”)是高度统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已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作为计划成份已不足10%的专业部门,原有分指标、下计划、批项目等微观管理职能已渐弱化,过去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已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它们不但不能对县域经济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反而可能因观念陈旧、方式落后、手段缺乏、程序复杂等制约企业自主权的落实,障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已进行了20年。在这一市场取向的体制转轨中,人们对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运作等等有关“市场”的范畴和理论展开了深入全面系统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巡谈话以来,“机遇”或者说“机会”是人们使用最多的词儿之一。这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似乎同机遇无缘,那时候无人把“机遇”挂嘴边;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施工服务体系中,有不少支经多年建设而形成的专业施工队伍,如铁路、地质、公路等系统的施工队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多元经营关系着这些专业施工企业的改革和市场取向.大力发展多元经营是专业施工企业深化改革,走向市场的迫切需要,它对专业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根本无法结合,否则就会出“交通事故” 这里讲的计划体制自然是指指令性的计划体制,这样的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作为两种根本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能兼容的。过去我们总想设计一种体制,能够把指令性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于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式,如“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未来的“大手笔”将是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国务院所属机构中的一些部门将进一步整合,拓宽部委职能,逐步向“大部门”体制过渡。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心理的变化,任何一种社会心理的变化无不与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来,人们的社会心理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空间的拓展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和正在拓展着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舞台和社会心理空间。在社会体制转型之前,由于社会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人们的生活舞台和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是“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习惯于依赖家庭,依赖国家,依赖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正确地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并寻求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无疑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和政治任务。现将一些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第一是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人们吃的是“大锅饭”,捧的是“铁饭碗”,分配上带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仿羊皮”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好?记者在深入到这些企业调查研究后发现,方方面面,从上到下的看法是,具有充分活力的新机制在“仿羊皮”企业真正运行起来了。综合厂长们的意见是,不仅在外部条件,这些企业享有了与合资企业基本平等竞争的小环境,而且更主要的是,在生产销售运行、财税会计制度、基建技改投入、用工分配方案以及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等等方面,这些企业全方位地转移到加速发展、走向市场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正处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对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将起到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企业走向市场”是针对“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提法而言的。我认为后者的提法不准确。这一提法的不科学性在于:作为商品经济的实体企业来讲,走向市场是它自身的要求,不存在“推”的问题。所谓“推”的提法似乎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在走向市场问题上是被动的,没有自觉的要求;企业是被“推”的客体,主体则是政府。因此,愿不愿意“推”,用多大的力度“推”,都决定于政府,企业无能为力。这是旧体制的观念反映。“企业走向市场”相对于旧体制是一种根本性变革。其中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0,(24):57-68
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城市普遍实行的是单位管理模式。接班制、包分配等就业政策,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被顺利纳入各个单位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就集政治、经济、社会等功能于一身,因此,城市的党建工作,也是以单位为核心展开的。建立在这些“单位制”社会之中的传统基层党组织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02,(11):31-32
给事业单位定行政规格,管理人员按行政级别晋升,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其落伍的、桎梏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弊病。以科教文卫为主体的事业单位,其职能与行政机关显然不同,它们是以知识创新为生存根基,讲求的是知识的累积、专业的精湛和研究的精深。但是,在与行政机关相仿的管理模式下,“规格”及“级别”都由上级限定,而与事业单位的专业能力及成就关系不大,这  相似文献   

14.
铁道部领导曾指出:铁路企业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眼睛向内,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经营责任,在增加收入、降低消耗、调整结构、盘活资金,减员提效、节约支出、控制成本等方面,采取实际而有效的措施,以加快铁路企业转轨建制步伐。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些,必须抓好“四个转变”。 (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转到真正确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上来。在安全的基础上抓质量、抓效益、抓市场是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是铁路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的先决条件。企业管理要突破旧的条条框  相似文献   

15.
石言 《新长征》2009,(9):19-20
现行的“市管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初,“市管县”体制与当时的现实需要相符合,各类经济资源主要由行政力量配置,按行政区划流动,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城乡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管县”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由于县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权限不断被中央、省、市上收,使县级政府在许多领域出现无权管理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杨世强 《当代贵州》2005,(18):30-31
行政权利必须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作用,促进城市化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其“集中效益”,又称“凹地效应”是动力之所在。“城”和“市”的辩证法是城建规划要超前,城建投入要和市场发育相协调,保持较低的交易和机会成本,把就业和经济效益始终摆在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化进程必然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迈进。因此,把握客观规律,研究和分析行政权利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定位发展,寻求行政权利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准确定位,对城市化逐步走向市场主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我国社区服务的迅猛发展,使作为社区服务高级形态的社区建设成为在弦之箭,一触即发.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需要进行社区建设.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进行社区建设.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单位制”割裂了一定社区内的有机联系,人们只意识到自己是个“单位人”,而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则没有相应的归属感,心理上只有纵向联系,而缺少横向联系,人们普遍  相似文献   

18.
可以说,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中国一次历史性的跨越;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又是这跨越中最深刻的主题。那么,市场到底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什么?市场使工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针对一些令人疑惑的问题,江苏省连云港市广泛开展了“走向市场大家谈”活动,通过自我教育,解疑明理,激发了职工敢于竞争、勇于开拓的热情。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连云港市委副书记龚来宝。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农民、农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镇乡基层政权处于发展和稳定“三农”的前沿阵地,镇乡干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农民的矛盾成为发展和稳定“三农”,广泛团结农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镇乡干部与农民的矛盾,是社会转型时期在农村的综合反映,具体说来其原因主要有:1.体制转轨产生的负效应.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渐趋于主导地位、计划经济体制仍在不少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尚未完全纳入法制轨道.上述体制上的交叉碰撞,在农村中的基本表现是: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仍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运行,而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却极大部分从市场获得.农产品的市场交易与平价收购之间存在着差价,农民心里是十分清楚的,由于心理不平衡,牢骚怨言的产生也就十分自然了.而农民这种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俗称“一把手”的违纪违法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案件中,涉及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一些影响大、震动大的索贿受贿案件大多数是一把手所为。所以,如何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有效地防止其滥用权力,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反腐败标本兼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并存。一部分生产要素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