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法律程序问题的研究,对深入理解和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之所以强调法律程序的取向,一方面在于当前受"唯目的思维"影响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滞后,另一方面在于法律程序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过程化、制度化的基石。因此,要充分发挥法律程序在社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在于完善立法程序,推进程序性立法和现代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建设;健全行政程序,保障行政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完善司法程序,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完善程序性制裁制度,树立法律程序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威。  相似文献   

2.
"严打"的法理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打"这一阶段性的刑事政策,相对于法律而言,与依法治国及罪刑法定原则尚存在一些冲突之处.本文试从上述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刑事法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8年开始,我国农村逐步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仅是完善我国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农村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针对当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增加投入力度,加快落后地区公益事业建设;扩大补助范围,探索有效的奖补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整合财政资源;加强监督,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入世"要求,我国政府应当树立三大新型价值观念: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把握服务定位,坚持服务标准,推 进服务创新;二是提高规则意识,严格遵守WTO规则,努力完善国内法律制度;三是树立公平意识,确保国内外市场主 体权利公平、竞争公平和分配公平,并实现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要求为"法律真实",从而实现了从"客观真实"到"法律真实"的演进.但是,"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绝不是对"客观真实"全然否定,"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真实"是民事诉讼证明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法律真实"是实现"客观真实",从而实现法律的程序正义乃至实体正义的手段.而要通过以"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去实现"客观真实",则要求证据采信制度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即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和现代自由心证原则.  相似文献   

6.
对于"裸官"外逃资产,我国存在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两种主要规范方式,但是这两种程序之间的关系为何却存在较大争议,无论是先行提起刑事诉讼还是先行提起民事诉讼都存在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冲突以及侵犯被告人权益的问题。因此,应确立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平行关系,借助无罪推定制度缓和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的冲突,特别是刑事证据的证明力可以适用于民事案件,同时还需完善无罪推定制度以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我国法律规定的外逃资产范围狭窄,仅指腐败资产本身,可将外逃资产范围延伸以扩大法律规范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制度性法文化和观念性法文化存在"二元冲突"的状况,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法文化观念对现代法治观念的排拒.主要表现为"礼治"等级特殊性原则与法律普遍平等性原则的冲突;权力至上传统与法律至上原则的冲突;程序正义观念与程序虚无观念的冲突;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与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着公正与效率这一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主旨,对两高一部发布的<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的得与失给予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并对其不足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同时,文章认为司法改革应坚持"公正为主,兼顾效率"这一主线,不应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来谋求效率,警惕司法改革中可能存在的偏颇.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审判"终审不终"的法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的中国民事审判试图根治"终审不终"的沉疴,其病因不能只从字面的法律规定方面探寻,影响法律运行的诉讼观念和法治生态等法社会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对"有错必纠"和"以事实为根据"等原则的"消化不良"是程序安定和诉讼风险意识缺失的病根,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结构缺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行失范则是"终审不终"的表征和并发.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关于再审程序划分的"三阶构说"日渐占据民事诉讼学界的主导地位。结合"三阶构说"的理论和现有法律,深入研究并完善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受理程序具体内容,并针对其中若干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进一步完善申请再审案件受理程序的理论方向和具体构想,力求建立起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的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受理程序。  相似文献   

11.
"分割论"主张对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不同事项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有关的理论学说和司法实践对其予以支持和接受。但这一理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完善:科学"分割"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明确定义"来源国"和"保护国",合理承认知识产权域外效力,区分内外国知识产权的效力等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546名免费师范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报考部属师大免费师范专业的三大动机依次是就业有保障、两免一补和实现教师职业理想;男生的两免一补动机显著地高于女生;2009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动机最强;所有学生的实现教师职业理想动机都相对较弱。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做好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安置工作,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与给付行政不同的是,行政给付行为是一种单方的、授益性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给付的正当法律程序可从中请程序、告知程序、听讧程序、简单程序、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给付不能的救济等环节展开和完善,其给付程序的立法体例宜在未来之《社会救助法》中统一规定。  相似文献   

14.
"附加程序"是WTO争端解决制度采信"法庭之友"提交的陈述的证据规则,其产生根源在于对"法庭之友"制度的引入与控制的制度根源、上诉机构"造法"权力的扩张与自制的权力根源和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价值困境所造成的价值根源。同时,推进、制衡和增加透明度是"附加程序"三项尤为重要的法律功能。"附加程序"说明法律程序的合理与完善是争端解决和价值权衡的一种新的路径,在带来启发的同时它还引发了一些问题值得进行继续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私家侦探"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存在诸多问题。规范"私家侦探"的措施有: 立法、准入资格和程序、管理机制、服务领域、权利和义务、委托合同代理、证据效力、法律责 任和风险防范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1条的规定,免予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已被证明构成犯罪的被告人的行为,但依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而宣告终止刑事诉讼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这是国家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特有的一种检察手段和检察权力。然而现行免诉制度的某些环节上存在的一定缺陷使得检察机关在使用中对免诉标准难以掌握。因此我们应花大气力去改革和完善免诉制度,使我国的免诉制度日趋成熟和完美。如何改革完善免诉制度?我们认为:引进外部制约机制,允许被告人委托律师参与免诉案件诉讼,是检察机关改革、完善免诉制度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本文结合我们对律师介入免诉案件诉讼的尝试和做法,谈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假一罚十"承诺的法律性质如何,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商家"假一罚十"的承诺与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买卖合同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法律行为,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假一罚十"是商家的单方允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它以买卖合同为生效条件,属于附条件的单方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连续的历史和面临的艰巨任务与空前挑战要求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法体系.当前,人们一般喜欢用"法"来概括、浓缩和缩写"法律",从而导致了"法"与"法律"混淆、"法规"与"法律"相似、"法律"的限制性功能没有发挥、"法规"的规范性取向不够明确、导向性和保障性法文缺乏、"规章"的系统性特点没有凸显等现象."中国法体系"的建设应当立足现实,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完善法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19.
"淫秽"认定涉及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现有法律固然存在的不足造成执法中某些困扰,或者立法未能反映新技术对这一问题的影响,需要完善立法以适应之。但就认定"淫秽"的实体标准而言,从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看,都未能解决这一难题,这实际也是难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在实体标准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用程序来终结争议似乎是最后的手段,也是"淫秽"概念这一"未完全理论化协议"(Incompletely Theorized Agreements)的合理情状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淫秽"认定涉及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现有法律固然存在的不足造成执法中某些困扰,或者立法未能反映新技术对这一问题的影响,需要完善立法以适应之。但就认定"淫秽"的实体标准而言,从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看,都未能解决这一难题,这实际也是难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在实体标准尽可能完善的情况下,用程序来终结争议似乎是最后的手段,也是"淫秽"概念这一"未完全理论化协议"(Incompletely Theorized Agreements)的合理情状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