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前言1.研究课题随着1978年底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因务工和留学等出国前往世界各地的人增加了。侨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改革开放以前侨居海外的华侨被称为"老华侨",而改革开放后前往海外的华侨被称为"新华侨"。中国一般称新华侨为"中国新移民",但本文为了对老华侨和新华侨加以比较考察,拟使用"新华侨"这一  相似文献   

2.
日本华侨华人已逾80万,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华侨华人一直是中日关系联系的纽带。在中国提倡侨务公共外交的新形势下,他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日本华侨华人促进了日本民众对历史和中国现状的了解;改善了日本舆论环境;维护了中国和平统一;推动了中日关系发展;提升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八年抗战取得的伟大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结果。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侨除了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祖国抗战外,还掀起了文化救亡运动,本文拟就战时东南亚华侨的文化救亡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宣传祖国抗战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华侨除了输材输将、捐款献物外,他们文化活动的中心转为宣传祖国的抗战,揭露日本侵华暴行,争取国际援华,起到了国内舆论工具所起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3)女性华侨的择偶标准关于未婚女性的择偶,比起男性,亲属的“干涉”更多,选择范围和选择机会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民族文化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及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婚姻观的影响、日本社会男女地位的差距(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夫妇的角色分担等)、以及中国和日本的法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19世纪中期以来契约华工源源不断流入古巴,古巴华侨华人社会逐渐形成.1873年哈瓦那唐人街诞生了第一家中国戏院,此后中国戏院作为古巴华侨华人的一项经营,长期存在于古巴社会.木偶戏、粤剧、电影先后占据古巴中国戏院的主要舞台.中国戏院不仅是古巴华侨华人闲暇时间娱乐休闲及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巴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它还充当了古巴华侨华人社会公益事业筹款活动的主体.此外,古巴中国戏院对古巴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戏院之所以在古巴能够长期存在,最重要的原因是古巴华侨华人对祖国家乡文化的巨大需求.  相似文献   

6.
世界近代华侨教育起源于日本,这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形势,日本华侨社会状况紧密相关。本文探讨了19世纪初20世纪末日本近代华侨教育的历史起源,分析了该时期日本近代华侨教育形成的历史背景,并阐述了该时期日本近代华侨教育形成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 华侨主要聚居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不仅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而且对于日本都是很重要的,日本无论是从政治上或从经济上都应该重视东南亚华侨这一力量。对于中国说来,华侨在政治方面对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和平统一祖国(台湾回归祖国和收回香港主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方面则不仅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东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华侨华人在所在国对华族子女所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与中国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地域、风俗、当地政策等原因,海外华文教育又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文经济价值的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有关华侨婚姻的研究1.婚姻研究的意义及先行研究本文将对旅日华侨的婚姻加以考察。有关婚姻的研究可以说是全世界及日本以往的华侨研究中最不充分的领域。例如,在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华侨研究中,除了20世纪30年代陈达的《南洋华侨与福建、广东社会》(日本青史社,1939年,第140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华侨社会的开端  本文首先拟就初期日本华侨社会的形成史进行考察。因为,笔者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国和日本均从前近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时代,处于从传统的民族间关系向近代的国家间关系转移的历史过程,这一时期的民族和国家关系才是考察日本华侨形成、发展史的出发点。此外,笔者还认为这种中日国家间关系和日本社会的性质对日本华侨这一民族集团及他们的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幸的是有不少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因此这里想边学习这些研究边加以考察。  关于日本华侨社会的开端,以往有 16 世纪后半期的长崎开港(1571 年)之…  相似文献   

11.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太平洋地区正在出现一个新的中国经济圈,拙稿《新的中国经济圈和环太平洋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大陆外华人经济》(载于日本《世界经济评论》,1986年7月号)已经论述过这一问题。新中国经济圈出现的基础之一是香港、台湾这些东亚地区华人经济的发展,以及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亚太地区的华侨、华人(以下统称“华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人群体在近30年来经历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华人新移民数量的增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态度和政策也发生根本的变化,根据国内外侨情变化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又能促进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务实侨务政策,从而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资,并与他们在各个领域里密切交流。  相似文献   

13.
陈嘉庚与印尼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陈嘉庚与印尼华侨的关系。在太平洋战争期间 ,印尼华侨在日本法西斯统治下 ,为保卫华侨旗帜陈嘉庚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嘉庚精神”及其光辉榜样对印尼华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陈嘉庚所倡导的印尼华侨要促进大团结 ,要重视和加强华文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增进印华民族友谊 ,仍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然 《东南亚纵横》2014,(12):59-61
胡志明市是越南华侨华人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华侨华人文化的中心。该市的华侨华人文化历史悠久,带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华侨华人活跃在该市的文艺舞台上,在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华侨华人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华侨华人文化还与当地的越南本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这些都是胡志明市华侨华人文化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整个越南华侨华人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入中国之后,又发动太平洋战争,把魔爪伸进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当时,越南华侨中一些从祖国来的教师,为了在华侨社会中坚持爱国进步文教事业,把华侨青少年引上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越南华侨进步人士的支持下,于同年秋天在  相似文献   

16.
正记得2008年3月底从国内回到美国,闻听说邝宣源先生已经驾鹤西行,令我骤然大惊大悲。回忆与邝先生交往十余年来的情形,不禁一幕一幕涌现在我的心头:由于各种原因,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留学生与老华侨之间的交流不是很频繁,老华侨们说广东话、读竖排繁体字;而留学生们说普通话,读横  相似文献   

17.
1940年5月下旬,正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的我和几个华侨女生,被组织上召集在一起开了个会。说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要来延安访问,我们华侨女生要参加接待工作,热情欢迎陈先生来访。陈嘉庚先生是我们侨胞所熟悉和敬仰的华侨领袖。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念书。那时新加坡是英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人民群众没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自由。“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在海外的日本人也到处横行霸道,欺侮中国人。英帝国主义对于华侨的反日斗争、爱国运动,不仅不予以支持,相反百般刁难限制。那时,陈嘉…  相似文献   

18.
阅河北省委副书记刘德旺(右一)在秦皇岛会见中国侨联副主席郭麟恭(左三)、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竺新原女士(左二)及阿根延华侨张鸿康先生(左一)。中国侨联副主席郭麟恭参加河北卢龙“鸿康侨心中学”落成典礼$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  相似文献   

19.
论海外华文教育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海外华文教育,如同盛开的百花,各有特色。但如何认识,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不嫌肤浅地提出以下一些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海外华文教育的多元化当今的海外华文教育,既包括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教育,也包含一般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外国语教育。它是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第一,它是华侨的民族文化教育。一般由华侨社团向所在国政府注册为外侨学校办学。使华侨子女学习中华民族文化课程,同时也学习当地语文。如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一向坚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该校为适应华侨子女在当地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小学部侧重于用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华侨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地域上说,首先是从研究东南亚的华侨开始的;从内容上看,最初是从调研华侨一般状况入手的;以目的而论,当时主要是为了搜集中国和东南亚的情报,以配合侵略中国和“南进”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研究。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已成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日本不断提出海外殖民扩张的要求,发动侵略战争,占领朝鲜、台湾,并显露争霸太平洋的野心。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已有一些“思想家”主张“海外雄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