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朝贡关系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发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明朝朝贡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则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它的性质也是不同的。这个变化过程实际上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演变的缩影。一洪武、建文年间(1368—1402年)是朝贡关系逐步建立的时期,明朝政府在朝贡中实行“例不给价”制度。朝贡关系作为明初统治者羁縻远人,巩固统治的手段,基本上  相似文献   

2.
朝贡贸易制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贡贸易是存在于古代中国——东亚和东南亚的一种地区合作制度,贸易成为相互联系的手段,目的是维系地区关系的和谐与秩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化,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体现。它在有效运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因为制度缺陷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相结合的角度,客观评价了朝贡贸易制度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宓翠 《东南亚》2014,(1):73-78
朝贡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所以能够形成朝贡体系,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对朝贡所代表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古代东南亚国家特殊的政权模式及其对世界的看法是促成朝贡关系达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些古代东南亚国家基于其社会形态和世界观而产生的对朝贡不同于中国的理解也是他们愿意接受朝贡关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东亚朝贡体系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它是以宗主国的册封和藩属国的朝贡为基本前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贸易等方面交流的制度和秩序。  相似文献   

5.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东南亚各国把造使者附载方物来中国进行朝贡,而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收买其“贡品”。这种所谓的“朝贡贸易”到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鼎盛,出现了海外16国、遣使1200多人同时入贡的盛大场面。郑和下西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明太祖刚刚建立明朝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同东南亚各国搞好关系,他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月连续两次派出使者到占城、爪哇等国,颁赐诸国王以玺书、大统历、织金绮缎、…  相似文献   

6.
很多东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与宗藩关系”,实际上并不具备“朝贡”和“宗藩”的实质。将到中国者统称为朝贡者,基本上是中国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官、文人的一厢情愿。中国朝廷通常没有也不打算利用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安慰式的“朝贡宗藩”关系来干预东南亚地区事务。实行“朝贡体制”数百年的明清两朝,其海外政策基本上是不作为的自我封闭政策,并没有获得对东南亚的实际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安南自古为中国藩篱,中国历朝亦视之为一个重要的属邦。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藩属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安南莫、黎两朝同时保持朝贡关系,这是古代中越关系史上颇具特色的历史事件。东南亚史学界囿于资料的局限,长期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本文力图从各种中越史料中勾沉探微,剖析莫、黎朝并存时期明朝政府对安南政策的建立过程,借以揭示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各国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及以外的一些岛屿,它们与中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历史十分悠久。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交往日益频繁。“海上丝绸之路”由此也走向繁盛。一两宋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频繁主要可以从朝贡和海外贸易两个方面得到反映。据《宋会要辑稿·蕃夷》所载统计,宋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有26个,朝贡次数为302次,其中,除东亚的高丽外,东南亚国家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三佛齐(位于苏门答腊岛)、真腊(今柬埔寨)、婆(位于爪哇岛)、丹流眉(今泰国)、蒲端(今菲律宾)、摩逸(位于吕宋岛)、勃泥(今文莱国)、蒲甘(今缅甸中部)…  相似文献   

9.
安南莫朝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后,带来中越关系中诸多制度上的变化,包括册封称号的降格,册封制度的降格等。这实际上反映出明朝后期以来中国不愿干涉越南内政,而以外交制度作为调整中越关系的手段。莫朝以来中越朝贡次数的减少,则反映了中越朝贡制度的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10.
贺圣达 《东南亚》2010,(3):23-28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与东南亚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和巨大的变化。以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界,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冷战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总体上看,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以政治关系为主,经历了曲折、复杂、多变的历程,与东南亚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已构建了全面合作的战略框架,互信更加牢固,合作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11.
14世纪初,在明朝的支持下,满剌加取得独立,并迅速发展成为东南亚国际贸易的中心。然而,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侵入东南亚,占领了满剌加,导致东南亚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以“朝贡”制度为基础的“华夷秩序”。面对这一空前的变局,明朝最高统治者愚昧无知,不了解世界大势,做出不合时宜的反应与决策;加之明朝国力式微,缺乏坚强的实力作后盾,在对葡交涉中软弱无力,其结果只能是坐视满剌加的灭亡,从此我国丧失了在东南亚原有的地位,东南亚逐步沦为西方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2.
明代,琉球是一个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藩国。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共有二十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三百余次,频繁的中琉交往引出了琉球的中介贸易问题。以琉球为中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与朝鲜、日本都进一步开展了海上贸易活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通过琉球起中介作用。那么,琉球的中介贸易在明代中国海外贸易史上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为了羁縻海外国家,实行了一种海禁与朝责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另方面,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随带方物进行贸易。因此,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基本是限制在朝贡贸易这唯一合法的渠道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联系.明中叶以前,中国对东南亚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官方的政治、经济交往如互派使节、实行朝贡贸易等途径来实现.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由于其政治、经济目的而成为偏重于中国封建王朝对海外海外诸国实施敷宣文教的一种手段.到了十六、十七世纪,虽然也存在着以往的形式,但就其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文化传播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及其实质方面都发生了空前的嬗  相似文献   

15.
再论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与政治发展:若干重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与政治发展 :现状与趋势》一文 (载《东南亚》 1999年第 3期 )中 ,我们分析了冷战以后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一地区各国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问题。本文将在此基础上 ,较为深入地探讨影响东南亚政治发展尤其是民主化进程的一些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内部因素。我们认为 ,东南亚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 ,民主政治虽有发展但却不平衡是因为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仍将是诸因素影响、整合的结果。一、从总体上看 ,在走出“两极格局”的冷战后时期 ,不再存在东南亚各国在…  相似文献   

16.
在 10世纪末叶到中法战争结束以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 ,中国与越南维持着册封与朝贡的宗藩关系。根据传统的东方封建法理 (主要是儒家思想 ) ,越南封建王朝的每一个新君即位都必须得到中国封建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才算合法。越南的封建统治者定期遣使前来中国进行朝贡 ,接受中国封建皇帝的各种赏赐。有时 ,中国也派出使臣前往越南进行册封、宣谕和凭吊等活动。这就是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型国际关系的一般准则。进入近代以后 ,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东侵 ,传统的东方国际关系面临严重的挑战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以后 ,国际关系史进入以西方…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批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满洲人在征服中国东南部的过程中,继承了这一地区与东南亚及东洋其它地区帆船贸易的传统。但是,这一地区是北京新王朝最后获得的版图。在胜利进京后的近四十年时间里,这些外来征服者在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各种反满复明的抵抗新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中国清朝和暹罗阿瑜陀耶王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双方的贸易。由于安全的缘故,以及满洲人逐渐沿袭明王朝外交法则的原因,两个国家的经济交流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行是可以理解的。只有以朝贡作为手段,在既定的周期性时间里进行严格管理和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沃勒斯坦世界体系思想作为分析视野,对朝贡体系下的东南亚政治属性及其背景下的华侨华人体系的发展特征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国家最优汇率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东南亚各国的汇率制度及变迁 ,分析了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汇率制度及政策方面的原因 ,论证和探讨与东南亚国家以及类似国家相适应的最优汇率制度的问题 ,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和经验数据的比较 ,得出结论 :构建以爬行钉住汇率制为核心、以积极财政政策以及一定的汇率波动等为补充的混合体制 ,应该是东南亚国家及类似国家在今后一定时期的最优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