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调解工作在调解观念、组织体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应当从立法及经费投入等各方面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调解协议没有法律效力是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努力解决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整合基层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建立大调解格局。  相似文献   

3.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传统调解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国际上享有"东方一枝花"的美誉。但是,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变化和新型社会矛盾纠纷的不断出现,目前人民调解制度存在适用范围不够明确、法律效力不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和经费严重短缺等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人民调解制度需科学界定其适用范围,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多措并举解决人民调解经费和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以此促进人民调解制度价值和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人民调解制度是社会转型期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通过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剖析人民调解制度,可以看出社会转型削弱了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人民调解法》建立了调解协议由人民法院确认的制度,改变了人民调解制度权威性差的弊病,使其在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年鉴人民调解统计数据勾勒了1986年以来人民调解解决纠纷数量变迁的“U”形轮廓,诉讼分流、社会结构转型、人民调解制度自身的不足是导致2002年以前人民调解制度式微的三大基本因素,而官方推动下的制度革新则是2002年以后人民调解制度重新焕发生机的主要原因。“后诉讼时代”人民调解制度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制度是当前解纷息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虽然人民调解制度有助于降低当事人个人及社会成本,但当前人民调解制度和过程中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降低矛盾调解的成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当前人民调解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机会成本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从制度、程序、财政、人员等不同角度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降低人民调解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7.
调解是现代社会解决争议的重要方式。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医患双方之间纠纷和矛盾比较突出,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在医疗纠纷化解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随着2018年《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出台,各界更加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期更好地促进医患和谐。通过研究医疗纠纷的成因背景,探讨人民调解制度化解医疗纠纷的优势,揭示人民调解制度在当前发展的机遇与困境,更好地推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上海的人民调解工作在新形势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形势下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关键在于:人民调解制度实现法制化,调解组织的性质地位、业务范围、经费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问题均需在立法中明确  相似文献   

9.
人民调解制度是当前解纷息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虽然人民调解制度有助于降低当事人个人及社会成本.但当前人民调解制度和过程中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降低矛盾调解的成本,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当前人民调解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机会成本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从制度、程序、财政、人员等不同角度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降低人民调解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0.
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法定纠纷解决方式,但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制约了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前景。人民调解不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要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更好地与诉讼制度相衔接,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20 0 2年 2月 2 8日 ,上海市杨浦区司法局围绕人民调解制度的坚持与完善组织法学界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座谈。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的内容之一 ,活跃在基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市社科院法学所的专家学者 ,围绕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调解协议书的性质、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的衔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会议认为 ,人民调解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不仅要进行操作性探索 ,更…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制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但现状不容乐观.应重塑人民调解制度的地位,增加人民调解的经费投入,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使人民调解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之处.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改革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其对于促进农村法律服务制度完善,推进农村法制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人民调解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提出了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途径,要求从自身机构建设、效力及与其他制度衔接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人民调解在解决特定类型纠纷中起到重要作用。新形势下 ,人民调解制度暴露出种种不足 ,本文着重探讨人民调解制度的不足及对其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各种民间纠纷的调解,人民调解充分发挥了协助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内部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本文以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功能及人民调解"延伸"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为完善人民调解机制、构建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效衔接模式做出积极有益地探索,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我国首创的非诉程序的民事纠纷解决制度,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民主、法治以及"以和为贵"等精神。本文基于苏北H市X社区人民调解的发展现状,结合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总结X社区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检视其存在的问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调解协议效力有待增强、人民调解实际空间小、缺乏有效的诉调衔接机制。应该推进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明确人民调解制度的受案范围,及时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健全和完善多元化诉调衔接机制,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8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东军带领内务司法工委调研组,就我省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专题调研。8月27日下午,贾东军副主任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和省高院等单位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在听取各单位关于人民调解的情况介绍后,贾东军指出,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青海人大》2006,(6):29-30,32
我省于2005年9月出台的《青海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便》,是国内首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在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中迈出了重要步伐,也使我省的人民调解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起色,取得了新进步为。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对我省的人民调解工作特别是《青海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的出台给予了肯定,对我省人民调解工作寄予了殷切希望。今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和条便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并于7月份向罗干同志呈报了《青海省人民调解工作暨〈青海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汇报》。7月28日,罗干同志做了重要批示。批示的全文是:“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青海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制定出台了《青海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使人民调解工作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效力,促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希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狠抓人民调解工作在基层的其实”。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制度,是“枫桥经验”在基层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形式。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D村人民调解案例研究,发现基层治理中的乡村矛盾是违背了“情”“法”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人民调解需要综合考虑乡规民约和法律规则的共同作用,“情法合一”灵活使用多种手段才可以化解矛盾。但是,在调解过程中仍面临着乡规民约和正式制度的冲突、调解最前端的村干部缺乏主动性、调解决定的执行缺乏政策保障等问题,导致调解工作遇阻。因此,应该继续完善制度供给、赋能基层人员、教育民众遵守法规,将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之道更成功更广泛应用于乡村人民调解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