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牟泽雄 《学理论》2009,(4):138-139
张承志的文化抵抗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本文立足于对张承志散文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新殖民主义”时代中的张承志抵抗思想的内在动因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2.
江琼 《学理论》2009,(31):179-180
庄子将“道论”引向人和生命,对自然、人生与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人生哲学。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本质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境界;指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实现三个层面上的突破: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突破个人境遇的束缚,即“安命论”;我与他物之间,突破个体认知的束缚,即“齐物论”;我与“真我”之间,超越“我”。突破个体心灵的束缚,显现本真之“吾”,即“体道论”。这三个层面的突破,层层递进,最终使个体精神获得空前解放,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境界。  相似文献   

3.
孙月霞  路春 《学理论》2008,(13):93-94
企业文化的特征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也涵盖着员工创造性、竞争性与可塑性。企业文化属于无形资产,是企业宝贵资源。“三五味业”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为客户满足愿望,为员工实现价值,为企业创造高效,为社会贡献力量;尤其“三五”文化独辟蹊径,“以军人文化为主线,以将军文化为精髓”的理念,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忠党爱民、爱军精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守纪律、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移植到企业的经营中,  相似文献   

4.
吕不韦“平得于公”的行政理念蕴涵了一个关于政民关系的观点 ,即“宗庙之本在于民 ,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他一再告诫“君民者”及“有司”们 :“执民之命 ,重任也。”其中明显流露了一种行政道德责任的感悟。他的行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还规定了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途径 ,具有较为明确的对社会公正的政府营造意向 ,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行政文化意义上。然而 ,由于吕不韦没有意识到建构社会公正实现机制的必要性 ,因而他的思想也就难免要局限于治乱兴衰的历史循环论思维怪圈之中。  相似文献   

5.
雷丽平 《学理论》2010,(5):61-6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掀起了“东正教热”。东正教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东正教热”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特别重视俄罗斯出现的“东正教热”,既要分析它的文化因素,也要认真总结苏联在宗教问题上的教训,引以为鉴,尤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搞好政教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它深刻地影响着该民族的社会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从先行到落后,是与秦汉以来形成“尊神崇圣”、“帝王即圣”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的,它极大地压制了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民族理性的觉醒,造成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鸦片战争后在西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尊神”、“崇圣”到“科学”、“民主”的转变,由此启动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城市形象在于它有与政治、经济融为一体的文化软实力。巴黎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就是古典主义美学观。这使得巴黎在17世纪之后的每个时代都充满了“时尚”、“新潮”的现代性。并因领导着世界的文化潮流而具有世界性,使法国的政治、经济在世界上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探讨古典主义如何成为巴黎城市文化形象中永远的“现代活力”,对拥有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建设“现代”“世界”的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9.
自知·自胜     
宏图 《瞭望》1991,(33)
鲁迅先生“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钢弊常取类型”,因此,梁实秋先生即以“恶辣”、“著名的‘刀笔’”品评他的散文。显而易见,此系梁氏之“偏见”,忽视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即“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历史每每重演。钱钟书先生学术力作《谈艺录》、《管  相似文献   

10.
晏建怀 《各界》2013,(9):77-79
在文学创作方面,曾巩上学韩愈,师承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代以降,许多人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他因此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享誉千年,至今不衰。然而,纵观曾巩一生经历,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只不过在那个文化重于经济、诗文贵于粟粒的特殊时代,其行政才干被耀眼的文名所掩盖罢了。  相似文献   

11.
张扬楼材 《学理论》2009,(30):203-204
国学自二十世纪初创制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就从未统一过。目前仍有学术市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汉学”、“儒学”、“经学”、“孔学”、“中国传统文化”、“国粹学”、“国故学”等等。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来看,其中大多数观点都有一定的狭隘性。而真正国学(或称“中学”、“汉学”),应是代指中国古代文化全体的学问。  相似文献   

12.
《各界》2010,(4):F0003-F000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相似文献   

13.
林丽  谭文华 《学理论》2009,(17):190-191
复调是莫言小说的一种重要叙事模式,他的很多小说打破固有的单一的表现方式,采用开放性的结构,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通过主人公的“诉说”揭示主题,而创作主体在背后发出自己的声音,构成“多声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与十六大报告有关信息化的论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准确把握了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际,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本质,即信息化的发展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走的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它的精髓在于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李海毓 《学理论》2009,(6):105-106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强调了人的最高价值,即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最值得关注的,也彰显了人的本体地位,即人在创造历史时也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论"官本位"与"民本位"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本位”与“民本位”说到底都是政治文化意识。政治文化是理解个人和群体的“官本位”与“民本位”意识的关键。从政治文化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官本位”与“民本位”,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即强调入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慧 《学理论》2009,(17):175-176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与实践中,经常出现“保护”与“保存”这样两个概念,并且往往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认为“保存”即是“保护”,或者说“保护”的主要途径在于“保存”。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误解,需要认真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9.
钱昊平  翟曼 《党政论坛》2012,(14):38-38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20.
“双和”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双和”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但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长期未能得到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双和”创造基本条件的过程,也就是“双和”逐步获得映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升华,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一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土壤之中,深深打上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烙印;成长于党的改革开放探索过程之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孕育于时代挑战的背景之中,是对挑战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远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长期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