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腐败是指“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一位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都属公共权力。如果权力当事人利用被授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就是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利己主义的思想动机,二是权力机制的缺陷。前者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后者是外因,为权力腐败的施行提供可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学说原理,内因是前提条件,是“因”之所在。因此,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掌权者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上走入了歧途。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2.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腐败产生的根源上,学者们往往过于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侧重主体论、环境论、寻租论等论点,忽视了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根源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视角透视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持有者个体道德已经变异,出现了人性蜕变,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二是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了多元化,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3.
彭云业  张德新 《前进》2002,(11):39-40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也称权力寻租。关于腐败的内涵或解释,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即腐败总是权力的腐败,尤其是公共行政权力部门的权力的蜕变。我国目前处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极易给腐败铺设温床,造成消极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呈阶段性高发的态势,如不及时遏制,将会酿成极大恶果。遏制行政权力腐败,可以有多种方法或措施,而综合起来看,既治标,又治本,且快速高效之方法莫过于依靠完善的行政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4.
翟婷 《桂海论丛》2007,23(1):33-35
文章从公共权力腐败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了公共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通过对造成公共权力腐败的体制内外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出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思路,即通过限制公共权力扩张、制约权力主体权力行为、完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5.
权力支配和包含的物质利益内容是腐败产生的根源,也是权力能够进行交易的物质基础;权力与其它利益交易的非等价性和双利性是权力交易的利益动因,而权力支配物质财富的选择性则为权力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认为腐败是个人利益与权力结合的产物,进而指出并论证了法治防范腐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防治腐败与健全制度刘云一、腐败与权力腐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腐败的实质是权力腐败,政治腐败。其根源在于权力失却监控。人所共知,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它所具有的强制性和不对等性,既是绝对必需的,同时又内含潜在的威胁。当它不受限制地...  相似文献   

7.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 腐败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过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公权谋私利。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腐败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转化为私利的过程。权力的公……  相似文献   

8.
张锋 《理论月刊》2002,(1):57-58
腐败是政治之癌。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公共权力的异化和扭曲成为腐败产生的温床。本文从腐败的定义入手,就腐败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作一分析论述,试图提出反腐败的一些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还是公共权力?张国春近来,读到吴越同志在报刊上发表的探讨腐败根源的文章。吴文认为,“剥削制度不是权力腐败的粮源”,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利。削制度,是“传统政治思维定式得出的表面的和片面的结论”,并提出腐败来源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试论监督的权力滞后于对权力的监督王际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有句名言: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因为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遭到滥用、亵渎和侵犯,必然导致权力走向专制和腐败,这是非常严酷的现实。纵观历史发展进程,朝代更迭...  相似文献   

11.
王刚 《湖湘论坛》2002,15(4):69-70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腐败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过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公权谋私利。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腐败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转化为私利的过程。权力的公共性使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支配力量,公共权力的实现最终要由社会个体来行使。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新秩序尚未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腐败主要是体制性腐败,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腐败行为是“权力的资本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权力的寻租”现象;腐败生长于权力又受控于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隐形市场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永昌 《求索》2007,(10):107-109
依据国家对土地交易的认可度与控制程度,土地市场可分为公开市场与隐形市场。隐形市场破坏交易安全、影响公开市场的秩序、影响国家土地收益,应得到公共权力有效控制。治理隐形市场应该从产权界定、强化公共权力管制的角度入手最大程度地降低隐形市场对土地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与政治学的比较研究,形成以下观点:腐败是政府官员以公权谋私利的非法行为;腐败是经济效率的漏斗,是政治稳定的大敌;腐败的存在以非市场权力及其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为前提;以净收益的存在为内在动因,以权力制约的软化为外部条件;挖掉腐败赖以滋生的体制基础,硬化权力制约机制,是标本兼治的反腐对策。  相似文献   

15.
薛洪 《理论月刊》2000,(8):27-28,,40,
权力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各种体制特别是权力的运行体制还存在着缺陷和漏洞,还没有对权力形成普遍有效的制约机制。对于权力腐败,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道德批判、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而应该从现时社会经济的大背景来进行分析,正确把握它的生成原因及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对策,有效地遏制权力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论权力运行中的失控与规范赵首善胡伟权力失控,是引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必须从根治权力失控、规范权力运行入手。一、权力失控的基本原因日本政治家大平正芳在他的《新权力论》中认为:“当考虑权力之时,我认为不仅要研究权力本身的构造和机能...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的核心和要害是权力腐败。权力腐败导致社会财富流失,直接影响经济建设,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动摇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威胁社会的稳定。权力的自蚀作用,权力的过分集中,监督制约机制的松散、不健全,腐败分子经不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等是造成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反对权力腐败的关键是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18.
公开化是反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吉龙华,安树昆公开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广义讲,有政治权力的地方就可能产生腐败。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是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谋取权力,从而利用权力掠夺有限的资源“发财致富”尤为猖獗...  相似文献   

19.
王立峰 《人民论坛》2023,(18):50-53
当官发财两条道,党员领导干部不应成为兼职取酬的“两栖干部”。两栖干部危害性不容小觑,会导致资本“围猎”公权力,权力寻租变色;官商结成利益圈子,破坏公平交易规则;腐败形态异化,形成隐形利益输送;官商身份混同,腐蚀干部清廉作风。实践中,“两栖干部”的伪装形态主要包括挂证取酬、隐形兼职、退休兼任职、扶植“工具人”等。有效惩治“两栖干部”现象,需要惩防并举,坚定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立规明矩,强化制度监管;狠抓制度落实,斩断利益链条;精准核查,依托科技手段惩治。  相似文献   

20.
王建芹 《桂海论丛》2008,24(4):25-28
不同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的成因与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从其根本原因上看腐败都是由权力而引发,都是由于不受制约的权力或对权力的制约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腐败预防机制的建立,必然地要从公权力的制约机制入手,从特定历史时期公权力的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来构建反腐倡廉的社会体系,特别是构筑新时期腐败预防机制的道德防线、权力防线及机会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