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于丹说《论语》,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上海建材集团水泥有限公司销售中心的党员老黄在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写出了这样的感言。在该销售中心,类似老黄对这本“心得”之作着迷的不在少数。那么,一本“心得”之作何以让这些从事繁忙的营销工作的党员同志们读得如此津津有味,并感慨良多,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上海市政研会、团市委和《解放日报》在浦东世纪公园展示厅联合召开了“《论语》与人际和谐”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主讲人于丹与上海市各界人士坐而论道。与会者围绕“《于丹〈论语〉心得》成为热点,契合了人们何种心理状态和价值需求?”、“《于丹〈论语〉心得》和《品三国》等书籍的走红,是否标志着大众文化在同精英学术的较量中胜出?”、“先进文化产品如何关注大众、走向大众、引领大众?”及“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如何‘搭桥’、融通、和谐?”等话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讨论。我们联合上海市政研会推出本期专题——传统文化大众化的路径,摘刊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3.
3月3日下午1时,雨中的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拥挤不堪。前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已经被人阵包围得严严实实,有的举着伞,有的干脆淋着雨。他们怀里大多抱着一个黄色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于丹〈庄子〉心得》或《于丹〈论语〉心得》。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美感     
正左宗棠23岁时在新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成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使他成为清代名将。笔者对央视10频道的《百家讲坛》情有独钟。只要有时间,还要反复看,看了之后,有机会又去购买DVD,再去购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之类,有时间就读,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5.
《心得》缘何大红大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在上海的一个座谈会上说,《于丹〈论语〉心得》去年11月26日首发,一个月突破100万册,今年1月中旬达到150万册,春节前需备足200万册。“很多读者知道中华书局出这本书,疯狂地给我们打电话,结果书店来订货的只占20%,而80%都是读者自己要买的。”由此观之,说该书“大红大火”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宽容·批评·反思——我读《于丹<论语>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平视孔子     
陈卫平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谈到于丹《<论语>心得》时说:"……我认为对待儒学传统的正确态度也应该如此: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于丹的心得,只有对儒学精神光芒的尊崇。"在笔者看来,何尝于丹的心得,几乎整个"国学热",都笼罩在  相似文献   

8.
晓梦 《观察与思考》2007,(14):46-46
<正>认识于丹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如今已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学术超女”。打开电视,央视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于丹庄子心得》,从《论语》到《庄子》,于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于丹的讲座贳心悦耳,她的个人魅力渲染了《论语》、《庄子》的经典传承,她的讲座不仅好听,更好看:于丹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9.
为官先为人     
刘光全 《重庆行政》2007,(2):101-103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倡导领导干部要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和汪洋书记提出的“好读书、读好书”的要求,我在春节期间认真拜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和《世界是平的》两本书,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对“为官先为人”认识更深,感触更多。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为官与为人的辩证关系要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随着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热播,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热播现象,对部队思想教育有四个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我识于丹始于她在《百家讲坛》讲《(庄子)心得》,她睿智而练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再三拜读了《于丹(庄子)心得》,此书文笔优美,娓娓道来,给人以宁静,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松州》2014,(1)
<正>一、"大鹏之境"不逍遥于丹教授在她的《〈庄子〉心得》(自序)中说:但愿千心万心,有感有悟,性情所至,以庄子之名给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显然,于丹教授是把鲲鹏之境,看作"逍遥"之境了。台湾大学哲学系傅佩荣教授说:在"大鹏南飞"寓言中,庄子提到一些小东西对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07,(3):8-9
不能让小学生盲目学习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学的经典,小学生应该学习,但是,应当如何学习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用古代文言文写成的《论语》对他们来说,比较艰深和晦涩,《论语》中建筑了一个相当大的古代道德体系,要求小孩子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论语》,显得过于超前。因此,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教材中引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的简单警旬就足够了,同时配合以通俗易懂的道德教育,深入浅出,让他们渐渐地在成长中领恬传统道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正窗外已是秋风黄叶,一年又要过去了。细算起来,历时三年,编纂《(论语)类篇》至今总算大体就绪,可以嘘一口气了。转头回顾,我所思考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个:为什么要编纂《(论语)类篇》?怎么编纂《(论语)类篇》?在《(论语)类篇》中如何解读德性文化?一、孔子的形象,几经浮沉。在政治搏击的风浪里,以阶级斗争的眼光看,我们曾经有过历史的疑惑:孔子是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妇女的全面发展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文化层面去解读新时期妇女全面发展的时代密码,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理论研究者面前的全新课题。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七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奇迹。本文试图从“于丹现象”入手,把脉妇女发展与文化教育这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报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报道:保安谭景伟。在工作之余潜心钻研《论语》,他不但登上了北大讲坛讲述他的《论语》心得,而且出版了他耗尽5年心血写成的相关书籍《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书的销量不错,家庭经济拮据的他却把出书获得的版税全数捐给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美育专项基金”。然而,谭景伟做了10年的保安工作却难以再保。因为公司领导一度认为“做论语心得之类和工作不相关”。因此,无奈的谭景伟只得选择辞职。让人庆幸的是,谭景伟所在公司的领导终究不愧目光远大,他们通过思考.用人的思维有了180度的转换.将“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扎扎实实地贯彻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故而,公司又把谭景伟请回来.让他担当保安的职业培训工作,让其将自己研读《论语》的最大心得.即将保安员工培训成“有责任心和博爱心”的愿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19.
贺阳 《求索》2010,(5):118-119,23
一种好的教导,其所引事例和其理论总是相融合的。儒家作为事例的《论语》篇,就可以充分反映其教育的理论特点。我们在本文中就讨论《论语》中体现出的儒门易学。  相似文献   

20.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