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是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加深。区域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 ,组织内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些区域经济组织的效力直接来源于该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 ,渊源于条约必须遵守的习惯国际法规则 ,具体还表现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普遍性国际组织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中  相似文献   

2.
老挝外贸回顾--老挝经济探析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挝是一个内陆国家,人少地广,历来经济落后,商业不发达,市场容量小.从公元1641年荷兰人乌斯道夫首次来老挝经商,老挝才开始对外进行贸易.目前商业系统基本由私人控制,私人小公司资金薄弱,进口商品量小,品种较多,出口仍属资源输出型,一般以寄售、延期付款或代理方式,出口则要求立即付款.不仅贸易额小,与贸易相关的各部门尚不十分完善,从事国际贸易的水平和能力不高,且贸易结构缺乏弹性.老挝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实行革新开放以来,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印尼连续出台多项经济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减少贫困和保护环境等,经济建设成效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出口和私人消费等逐渐成为印尼经济增长的引擎。印尼经济正在崛起,即将成为一个类似于中国和印度那样的新兴经济体。  相似文献   

4.
以宅旁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个人经济是苏联集体农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始终受到政府的限制。战争的爆发给苏联农业生产造成沉重打击,集体农庄的社会生产无力在支援前线的同时保证农民的物质生活。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农村的个人经济成为农民生存的唯一保障而得到很大发展,通过集体农庄市场个人经济也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个人经济的发展对集体农庄制度带来很大冲击,这也成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肇因。  相似文献   

5.
刘才涌 《东南亚》2010,(3):63-66
2009年第四季泰国经济迎来复苏,然而全年经济萎缩2.3%,复苏步伐居东盟十国之尾,是自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的首次经济负增长。2009年泰国经济复苏缓慢的直接原因,从总需求角度看,是私人消费不振、私人投资大幅下降及存货减少;从总供给角度看,是农林牧业、制造业、旅游业产值下降。而近几年泰国经济持续低迷,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政局长期不稳。  相似文献   

6.
南海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有维系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考验中国与美国如何共处的体系性意义。南海问题的解决,必须使政治、经济和安全关切均衡地得到保障,必须寓于地区体系的建设之中,方能化解中国与南海诸国、中国与美国之间可能的冲突,实现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普京经济思想与俄经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京主政俄罗斯后 ,特别重视经济发展 ,提出了以“赶超”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思想 ,要求政府提出“雄心勃勃”的经济振兴计划 ,力争在未来 10— 2 0年内 ,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文章认为 ,俄政府提出的中长期计划虽然不太符合总统“必须高速发展”的要求 ,但它是务实和可行的。文中对普京的主要经济发展思想以及俄罗斯今后十年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大部类产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产业构成、主导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等诸多角度对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异同作了分析,认为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对双方经济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决定了自发贸易(即市场主导的商品交换)的空间,即产业互补,具体而言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俄罗斯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二是引发了两国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现有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国的经济关系必须从互补性贸易走向战略性合作。这种战略型合作模式不是立足于静态比较优势,而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动态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 《东南亚》2010,(2):46-50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实行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在降低关税、废除配额限制、逐步放弃外贸垄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想使对外贸易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越南必须为贸易扩展制定多方位的战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基础设施,使之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越南与相关国家签订的三个主要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对越南融入世界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对越南的经济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简析1982~2003年墨西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起 ,墨西哥历届政府进行了深刻的经济改革。墨西哥的经济改革使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重要的转换 ,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内向型发展模式转换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模式 ,宏观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墨西哥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 ,墨西哥的经济改革也有不少失误和教训 :改革未能缩小贫富差距 ,反而加大 ;贸易自由化使国内生产体系逐步瓦解 ,从美国进口大量粮食 ;不少原来从事进口替代工业的中小企业破产 ,取而代之的是从事出口加工的客户工业 ;墨西哥经济越来越依赖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11.
巴西劳工党制度建设和组织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劳工党成立后,确立了党内两阶段代表会议制度和核心小组组织结构。为了加强团结和凝聚各种政治力量,劳工党在党内采行了比例代表制和派别活动制度化的原则。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面对政党政治的新形势,特别是随着大批劳工党人出任各级立法机构议员和地方、联邦政府官员,劳工党又通过设立新的机构和修改章程,对党的内外运作机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2005年2月泰国的大选结果引起了许多人关注,泰爱泰党单独一个党赢得了议会的绝对多数,第一次组成了一党政府,在泰国政坛第一次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一党独大制能在泰国巩固下来吗?它对泰国的社会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常庆 《国际观察》2001,(2):25-27
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与哈萨克斯坦共产党都源于原哈萨克共产党,由于两个党的纲领、活动方式、领导人不同,其发展结果也完全不同.曾兴旺一时的社会党"消失"了,处境困难的共产党生存了下来,并成为哈萨克斯坦有一定影响的党.本文探讨两个党变化原因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晋元 《西亚非洲》2004,41(2):29-35
肯尼亚实行多党制已逾 1 0年。其间 ,肯多党制运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肯尼亚各政党 ,尤其是新的反对党 ,有明显的族群 -地区背景等 8个方面。肯尼亚于 1 992年、1 997年和 2 0 0 2年底相继举行了 3次多党大选。原执政党肯盟在前两次大选中获胜 ,莫伊蝉联总统 ,肯盟在议会中也居多数。但肯盟在第 3次大选中惨败 ,总统落选 ,该党在议会中亦降为少数。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主要似有莫伊本人没有参选 ,肯盟失去了较大支持率的总统候选人等 6个方面 ,而这些原因也决定了彩盟在第 3次大选中的胜利。肯尼亚 1 0多年多党制的实践给人们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16.
伊斯兰解放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本已被多数阿拉伯人淡忘的极端组织--伊斯兰解放党出现死灰复燃的迹象.伊斯兰解放党成立于1953年,其理论宗旨一直停留于创始人纳卜哈尼倡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水平上,建立一个没有疆界、不分种族、一统天下的哈里发帝国,是伊斯兰解放党的终极梦想.伊解恢复哈里发制度的战略分"三步走":即"宣传阶段"、"与乌玛互动阶段"、"接管政权阶段".伊斯兰解放党反对世俗化,认为西方国家是伊斯兰的死敌,对民主政治十分反感.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非政府组织——跨国激进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激进党(Transnational Radical Party)是一个植根于欧洲、面向全球的超国界、超党派跨国政治团体,自称在43个国家有其党员,除总部设在罗马外,还在布鲁塞尔、纽约和莫斯科设立了办事处。1995年跨国激进党成为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具有“一类咨商地位”的131个非政府组织之一。近20年来,该党秉承“运用圣雄甘地提倡的非暴力手段维护世界民主自由”的宗旨,惯以各种激进方式积极投入争取人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Voter volatility has become a hallmark of Western democracie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t the same time short-term factors—such as the media’s coverage of issues, parties, and candidates during an election campaign—have become more important for voters’ decisions. While previous research did look at how campaign news in general affects electoral volatility in general, it has omitted to explicitly test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effects. Building on theories of agenda setting, (affective) priming, and issue ownership,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plain why certain news aspects lead voters to switch their vote choice. We theorize it is the visibility of a party, the evaluation of a party, and the attention for issues owned by a party that primes voters to switch to a certain party. We use national panel survey data (N = 765) and link this to an extensive content analysis of campaign news on television and in newspapers in the run up to the 2012 Dutch national ele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ssue news leads to vote chang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arty that owns the issue. Even stronger is the effect of party visibility on vote switching. Our results, however, find the strongest support for the effect of party evaluations on vote change: More favorable news about a party increases switching to that party.  相似文献   

19.
Many scholars speculate about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Internet proliferation. The Internet might, for example, open new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which should benefit ideologically extreme and electorally small par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net might push party systems toward normalization, ultimately reinforcing the extant dominance of incumbent parties. We draw on data from 205 small and extreme parties in 35 countries and focus on both party- and system-level outcomes to investigate some of the most pressing research questions from this debate. We find that where party systems were previously concentrated or restrictive, Internet proliferation has no effect on votes for small and extreme parties. By contrast, in more permissive settings, Internet proliferation has had the small—but measurable—effect of driving up votes for these parties. At the level of the party system as a whole, however, we find little evidence that Internet proliferation increases either polarization or fragmentation.  相似文献   

20.
尼日利亚政党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身发展阶段滞后和部族、宗教及地区矛盾尖锐 ,尼日利亚民主基础脆弱 ,政党政治先天不足 ,独立后未能有效承担民族国家建设的使命 ,无法应对军人发难。然而 ,由于政党政治代表着尼现代政治的发展方向 ,长期的军政权统治并未完全打断政党内在演变的脉络 ,尼日利亚当今主要政党均有各自的历史传承。进入第三共和国后 ,政党政治呈现出三党并立、一党坐大和一切围绕选举等特点 ,既是本身发展历程的结果 ,也反映出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共性。今后 ,尼日利亚重回军政权统治的可能性小 ,政党政治会在现有框架下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颠簸前行 ,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民族国家建设和政治、经济解放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