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的通俗小说在民初便选择了现代化作为发展方向 ,尽管其处境艰难 ,却从未放弃。它的现代化选择贯穿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的改革显示出反礼教的思想锋芒 ;其次是武侠小说家的改革张扬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并大量融入现代小说的观念与技巧 ;三是张恨水、徐讦于、无名氏等人的改革 ,力图使通俗小说摆脱旧小说的程式。通俗小说对现代化选择的结果是推动了通俗小说不断向现代小说的嬗变 ,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2.
李明军 《求索》2007,(3):165-168
清代中叶,大批文人以前所未有的严肃和热情参与通俗小说创作,将通俗小说的创作视为传世不朽的事业。将通俗小说当作可以藏之名山的著述。他们将传统诗文的抒情言志因素引入通俗小说,通过小说世界的虚拟来抒写自己的抱负、感慨,使得通俗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品格,从而与传统诗文取得了精神上的一致,使通俗小说走向独立、走向成熟,更使得通俗小说达到了古典文学的巅峰。  相似文献   

3.
冯洁 《前沿》2011,(15):58-6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化的问题。“平等”“集体主义”“阶级斗争”“辩证法”“共产主义”这些概念在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传统大同理想、朴素辩证法、理想人格模式的设定等思想资源,或是直接烙上中国特色的烙印,或是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路完成现代性转型,或是直接创新再造,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其中国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4.
张霞 《求索》2010,(11):208-210
通俗小说在民国时期有着为数众多的作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输于新文学。通俗小说能够在中国现代文学期间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既得益于广大市民读者所保持的传统的阅读趣味,也得益于现代文化市场重视大众文化消费的商业性取向。以张恨水为代表的报人作家秉持报人的职业敏感和求新自觉,主动适应报纸连载的要求,尊重普通民众的接受水平和阅读趣味,积极探寻、拓展现代通俗小说的生长空间,带来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商业性成功,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文坛格局。  相似文献   

5.
从民俗学和通俗小说的俗的同源性、表现对象的共通性以及民俗类型性特征等角度研究现代通俗小说,可以看出,通俗小说与民俗学之间互相包涵、互相观照,存在广阔而共同的理论空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丰 《台声》2005,(11):82-83
画家李英保擅长画梅,写意、抒情、出新、又别具心得。梅自古在中国诗画艺术中占有独特的一角,在文人雅士的心中,梅花是品格高洁的象征,是意志情操的表象,所以,借梅以言志,借梅以抒怀,或是梅花的精神寄托了文人的胸怀,或是文人的情怀借喻了梅花的风骨,表现得都是不俗。而李英保正是这样一个人,喜梅、爱梅、痴梅、画梅。李英保从小学艺,无师自通,在艺术成就上不拘一格。其画风雄浑奇峻,豪迈朴拙,色彩明快清新,艳而不俗;其笔法苍劲老辣,形神俱备。青年时,潜心于人物画像。1966年,23岁的李英保因其绘画方面的才能,被调到新疆石河子市歌舞团,专事…  相似文献   

7.
<正> 诸葛亮后裔今何在?在流传于世的诸葛亮史料和《三国演义》通俗小说中,关于诸葛亮后裔们的记述。截至三代,就断了线索。据考察,在诸葛亮一生有迹可寻的出生地山东琅琊、隐居地  相似文献   

8.
文人小说在18世纪的通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文人小说中,文人英雄形象大大增多,他们不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世事,而且才华出众,常常是文武双全。这种文人英雄形象在通俗小说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只有联系18世纪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这种文人英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陈际斌  李秋菊 《求索》2012,(3):197-199
自从张惠言标举"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学术界对温庭筠词有无寄托一直争论不休。较多学者认为:温词没有寄托,张惠言的阐释论流于穿凿附会。其理由有二:一是温庭筠人品低劣;二是花间词为应歌之作。但是,深入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正史、杂史的呈现,还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温庭筠的诗文、词所产生的环境背景、西方接受美学等角度的分析,他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词具有寄托品格。因此,张惠言标举温庭筠词亦可备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温词寄托的是广泛的社会人生情感,但绝非等同于句句指实的实录。  相似文献   

10.
小说《新安家族》塑造了胡东阳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仙风道骨,他对事态的发展有着某种直觉,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对理想人物形象的寄托。  相似文献   

11.
周峰 《前沿》2009,(7):42-45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人道主义的优秀传统品质是一直内在于唯物史观理论之中的。与资产阶级对待人道主义优秀传统的狭隘化不同,唯物史观直接吸取了人道主义的优秀传统资源、发展出自已的人道主义观念,并将人道主义的追求和理想寄托给无产阶级所发动的共产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影射了元末的社会大动荡,全书通篇都是对为君为臣者的劝诫,表达了作者对时政的干预和用世的雄心。作者借三国历史关照当下,探讨了乱世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图王图霸。作者在书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暗含作者推崇的君主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傅其林 《思想战线》2005,31(6):110-1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雅俗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互动现象,具体表现在讲听模式与写读模式、情节模式与情调模式的转向、互动.叙事模式的互动不仅加速了通俗小说借鉴现代新小说的过程,促使了通俗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新小说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形成,从而对现代小说格局的多元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明清男风研究以文人阶层的男风为主要对象,但较少关注文人在下层男风叙述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作者不仅故意将男风叙述附加在僧人身上,并且利用僧人男风叙述来划清身份界限、证明文人权力。一方面,不同于文人男风描写中的浪漫感情和高雅趣味,文人将僧人男风刻画为满足僧人性欲、破坏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对僧人男风叙述进行了粗俗化和色情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文人与僧人围绕男色展开竞争的故事中,文人通过剥夺僧人对于男色的占有权,确认了文人阶层的狎童特权。因此,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的僧人男风叙述,并非对于当时寺院男风流行情况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文人过滤和加工的产物,展现了文人权力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古典书画艺术中,“技”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是书画艺术创作的基本载体。在不断发展中,“枝”的追求,开始转化到讲求灵性和悟性,追求感悟和体验,主体通过对古典书画艺术的创作,实则为抒写性灵、寄托人生理想、寄慰心灵,在“技”的展现中寻找灵魂皈依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文艺界的思想日趋活跃,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如古华的《芙蓉镇》、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然而,也有一些作家,脱离现实,在这个大帝、那个贤臣的身上寄托虚幻的理想;另一些作家则对现实的黑暗面大书特书,一副愤世嫉俗的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5)
社会理想就是指社会主体对于未来社会美好前景的一种构想与展望,在不同的社会或是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体具有不同的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我们的社会理想就是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的中国梦,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致,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形成初期的中国戏剧,宋代戏剧呈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精神气质。无论是文人记载中宋金杂剧所体现的入世的讽刺批判精神,还是民间杂剧艺人对民主平等理想的追求,或是节日民俗活动下的民间戏剧文化都丰富了这一时期戏剧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彭道宾 《江西政报》2013,(12):31-32
梦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为人们的理想增添了诗情画意的色彩,使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动力。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今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又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转化为十三亿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行动。这是一个宏伟壮丽的梦想,回眸历史,我们曾经离它那么遥远;喜看今朝,我们感觉从未离它如此之近。进入  相似文献   

20.
休闲不仅是人自在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自由体验及享受生命的一种舒适状态。休闲文化景观是休闲活动更高层的目的和归属。情感主题与人的生存理想密切相关,通过对张洁、迟子建、孙犁的作品分析,从爱情休闲文化景观、亲情休闲文化景观和民族情休闲文化景观角度解读如何寻求精神寄托,升华自我价值,达到心灵归属的人生理想,展现出人类更高层次的生存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