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天津政协公报》2014,(8):45-46
<正>马志良,马三立先生最小的儿子,一直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说他脸上"没买卖",所以不准他说相声。结果,由于父亲的阻止,已经被某部队文工团录取的马志良没能入行。马三立认为,志良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从小里说,是糟踏了马家的相声;往大里说,是糟踏了相声艺术。志良说,"我不怨父亲,他是对的,我能理解。""他太爱相声了!"耿直的父亲在马志良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老派、传统、不谙世事,志良说,他甚至有些固执。但是,这也正是志良钦佩父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最近,台湾著名导演带着他的“表演工作坊”来到北京和上海,上演了相声剧《千禧年,我们说相声》。一时间,在演艺圈和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说到相声,大家都不陌生。不过你可不要在相声和相声剧之间划等号,因为相声剧与相声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台湾文艺界人士创造的独特的表演形式,称得上是台湾艺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人物     
《小康》2017,(19)
<正>逝世者唐杰忠6月18日晚,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其代表作有《虎口遐想》《新兵小传》《找舅舅》等。近来,唐杰忠因胃癌住院治疗,姜昆等曲艺界人士曾前去探望。唐杰忠生于1932年,山东黄县人。少年就读沈阳时,即学演相声。1949年参军作为部队文工团团员,曾涉猎多种表演艺术。1958年编、演相声《医生《》探社》,分获广州军区文艺会演创作奖。1959年进京深造,成为前辈相声艺术家刘宝瑞入室弟子。他创作并与刘老师合演了相声《柳堡的故事》,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4.
三叔典当被褥供我念书   我们家是相声世家。从祖辈上说,我爷爷马德禄就说相声。到了父辈,我父亲马桂元和我三叔马桂福还说相声。我三叔说相声不久,就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马三立。   本来我父亲也能成为相声大家,当时与他合说相声的是刘宝瑞,他还带过徒弟。然而,他却在艺术的盛年染上了毒瘾,最后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他离开这个世界那年我才 7岁。   我是 1932年在天津出生的。我曾有过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但他们生下来之后没活多久,就都先后夭折了。我出生后,父亲为了保住我的命,就按照当地的习俗给我认了尚未娶妻的干…  相似文献   

5.
中央戏剧学院开办相声班了,这对相声界来说,是头等的大事。中央戏剧学院选定的主讲教师就是冯巩。3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于2001年开办“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并于9月招生。同时,正积极筹备创建中央戏剧学院曲艺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王永德介绍说,在高等院校建立相声专业,是相声界人士多年的夙愿,也是曲艺界的心愿。选定冯巩,是因为冯巩是新相声的代表,又年富力强,不仅在相声领域卓有建树,在影视领域也取得娇人的成绩,表演炉火纯青。冯巩则十分谦逊,也非常兴奋。他说,相声班的开创是前所未有的,相声班…  相似文献   

6.
相声演员李金斗,是人们喜爱的笑星。可你想不到,他说,当初学相声是误入“歧途”!这是怎么回事呢? 误入“歧途”成尖子 1948年生于北京的李金斗,小时候喜欢踢足球,爱听京戏。失去双亲的李金斗,自小勇敢讲义气,和他要好的小学同学爱说相声要他陪演,他就为其“捧”。小学毕业那年,北京曲艺团到学校招考演  相似文献   

7.
高彩娜 《时事报告》2015,(1):117-118
"说相声、做学术、为专栏撰稿、电台做主持人……人生其实有很多条道路,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框死。"说出这句话的,便是清华博士、相声演员李寅飞。李寅飞从小生在北京城,长在皇城根儿,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骨子里充满了对北京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小对相声特别着迷。因为姑父在曲协工作,家里有各式各样的相声磁带,他从小就喜欢独自躲在房间里,一遍遍听这些段子,尤其是侯宝林、马三立的磁带,抄了词背下来就能说,字还不会写几个,都是标拼  相似文献   

8.
相声,作为中国观众偏爱的传统文艺形式,以其精彩的段子、漂亮的包袱、耐人寻味的哏,为人们带来欢笑。 提到相声艺术家马季,人们对他的《打电话》、《五官争功》、《画像》、《宇宙牌香烟》记忆犹新.舞台上的马季机智、幽默,表演形象逼真,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打破了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 如今离开舞台的马季依然过着忙碌、充实的生活.见到他时,他说,现正在忙碌“2006马季相声艺术五十周年”活动.说话时的精干、利落,依如往昔舞台上的马季,只是更多了一份亲切、慈祥。  相似文献   

9.
李金斗印象     
李金斗印象王宝贵李金斗与本文作者合影李金斗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可算是文艺界的大蔓,名骚遐迩,炙手可热。台上李金斗,诙谐、幽默,晃着一张颇具欧州血统的圆脸,逗笑了十亿人。1985年,已经走红的李金斗在全国相声大奖赛中,他的《武松打虎》凭着扎实的...  相似文献   

10.
笑面人生     
《笑面人生》的作者姜昆是大家熟知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如此照相》使他一夜之间成为了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的人物,相声使他大放光彩,并找到用武之地。他的这篇文章是他在今年即将出版的自传《笑面人生》一书的开场白,说的是他那张尽人皆知的笑脸背后的痛苦与欢乐。他告诉大家:“我一个凡夫俗子,也没什么更大的抱负,只觉得我生就个欢乐的性格,喜欢自己高兴,也乐意瞧人家开怀。”  相似文献   

11.
奇志、大兵是相声演员。在近日举办的CCTV全国相声大赛中,他们的作品《治感冒》获二等奖,大兵则荣获“最佳捧哏奖”。有人说,他们是在相声不景气的时候“横空出世”的。他们改变了传统相声的格局,他们将传统的相声表演与双簧、滑稽剧、戏剧以及一切可以制造喜剧氛围的表演形式相结合,为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他们甚至会对着镜子演练几百遍——为的就是要让人们开怀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12.
<正>"魏龙豪、吴兆南,上台鞠躬!"常听台湾相声的听众对上面这十个字绝对不会陌生,在所有现存的台湾相声影像资料中,几乎每对演员都要在上台和下台之前自报姓名,并来上一句"上(下)台鞠躬"。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台湾相声演员的标志,并融入台湾民众日常用语之中,甚至影响到台湾的政治人物。陈水扁在位最后几年就曾多次宣誓,只要自己遭到起诉,就会"下台一鞠躬"。相比之下,作为相声这门艺术发源地的大陆,现在却  相似文献   

13.
章元  SunKing 《小康》2004,(1):33-33
记得早些年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相声:某单位 鼓励灭老鼠,给每个人规定了需要上缴老 鼠尾巴的具体数目,到了上缴的前一天,有一人就 差一只老鼠确实再也抓不到了,最后他灵机一动, 将一头小猪的尾巴给割了下来充当老鼠尾巴给上 缴了。 这个相声使我们在笑声中为那头小猪鸣不平。 但是听了下面一个来自台湾的学生讲述的发生在 他当兵时的故事后,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部 队也是号召大家灭老鼠,给每一个连队规定了要  相似文献   

14.
蒋卫武  李漠 《小康》2008,(3):48-51
作为中国美国商会的会长,他的职责是代表美商利益,改善在华美国企业的商业环境。他喜欢中国文化,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有声有色地表演相声。中国不仅仅是他生活了近20年的第二故乡,他也是中国女婿。显然,中国对他意义深重。  相似文献   

15.
相声探源     
相声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笑的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许多文艺联欢会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上,相声已成为“欢乐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大菜”。亚里斯多德说过:“生活中有一种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安排休息与玩笑的时间。”这大概就是相声受欢迎的原因吧! 相声产生于何时呢?有人认为,它的历史很短,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仅100多年。其实,相声的历史至少可  相似文献   

16.
“懂本煽”原名叫董立学,是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燕山分公司第十一中队的中队长,也是燕山分公司保安业余艺术团的相声演员。董立学的老家在河北农村,兄弟三个,日子过得要多苦有多苦,因此他便出来打工了。来到燕山保安分公司,一干就是八年,他经常称自己是在保安公司长大的孩子。不过细聊起来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来保安公司后,他长高了,也长知识了,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兵嘎子”到中队长,从一个对曲艺一窍不通的放牛娃到一站在台上就两眼放亮、口若悬河的相声演员,是保安公司一步一步把他培养出来的。不过他自己也确实有两下子,首先是脑瓜儿…  相似文献   

17.
如影 《台声》2011,(7):83-83
自2004年底至2005年初郭德纲的相声在大陆迅速走红之后,其热度一直不减,在德云社举办10周年庆典专场,又将这把热火高烧到极点。其间,著名足球解说员黄建翔也客串玩票了一把,与另一位足球记者董路、德云社相声演员徐德亮合说了一回群口段子《不说足球说相声》,反响热烈。目前,大陆相声在德云社的市场带动下,渐渐走出了前几年电视相声的低迷状态,这对于广大相声爱好者来说是件幸事。  相似文献   

18.
枝叶 《今日广西》2007,(3):20-21
马季那双遐迩闻名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帮子和胖乎乎的身材,似乎永远放射出一种能让人开怀大笑的电波。他的相声陪着一代人慢慢变老,也伴着一代人渐渐长大。可他和他的另一半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9.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发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海内外。由于它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在表演的过程中,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十分密切,因此构成了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形式。也正由于它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因此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相声艺术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赖声川,曾创造美国伯克莱大学最好成绩的戏剧研究博士,被誉为“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他开创的戏剧即兴创作方式被喜欢戏剧的人们广为传诵,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使濒于灭绝的台湾相声起死回生,他的《暗恋桃花源》使无数青年男女为之痴迷。赖声川说,他的作品90%靠票房。而一位熟悉他作品的人则说,很多人看赖声川作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赖声川”三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