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卷首语     
不久前,圣彼得堡迎来建城300周年盛典。纪念一个节日,往往是为了展示今天。圣彼得堡的开埠,使俄罗斯跨出走向现代化、融入世界的重要一步。然而,三百年来,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始终步履蹒跚,一波三折。进入20世纪,俄罗斯又在世界舞台上表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场面。 始于80年代中期的俄罗斯社会转型,同样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国家与人民曾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乃至新旧世纪之交,当叶利钦把手中的最高权力交  相似文献   

2.
杨雷 《当代韩国》2011,(1):64-74
俄罗斯的韩国学研究经历帝俄、苏联和冷战后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当前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当前俄罗斯的韩国学研究机构主要有: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远东研究所、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系和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等。俄罗斯韩国学研究与外交政策的关系有如下特点:学术科研与外交战略趋向密切相关;苏联时期的韩国学研究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强;俄罗斯独立后,学术界观点对政府外交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俄罗斯现有的韩国学科研机构得到韩国的大力支持,这有可能影响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是当前苏联和今日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芬兰湾畔的涅瓦河入口处,人口500多万。 当乘火车驶进圣彼得堡车站,下车出站经过候车大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列宁的半身铜像,它挺立在高约3米的花岗岩基座上,仿佛是在迎送来往的旅客。在铜像背后的墙上,  相似文献   

4.
一、回顾 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年俄罗斯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达到了立国和改革以来的最好水平,也不仅仅是因为俄罗斯的对外经济或经济外交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更主要的在于,俄罗斯经济在连年滑坡之后终于止跌回稳。这一过程开始于两年之前,但它只是在1997年才显出了实际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经济已克服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此进入不再  相似文献   

5.
笔者不久前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代团的成员,应俄罗斯科学院的邀请访问了莫斯科,开始几天出席由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然后作为科学院的客人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参观访问。访问期间特别有机会会见了许多著名学者——几位科学院院士和研究所所长,和他们就俄罗斯当前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座谈,内容涉及俄国当前的政治情况、俄国改革的未来前途、苏联解体的原因等方面。看来矛盾错综复杂,学者  相似文献   

6.
2016年6月,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用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法对大欧亚伙伴关系提出的原因进行探讨,可以认为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面临的内外经济困境是直接原因,而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在于欧洲衰落,亚洲崛起,"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欧亚大陆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态势发生变革;另一方面在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亚大陆不稳定因素增加,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俄塑造国际秩序的愿望更加强烈。而欧亚经济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俄"东转"政策取得一定成果、中俄关系的提质、"一带一盟"的成功对接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新突破,为建设大欧亚伙伴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战略,是俄打造欧亚大陆一体化的整体方案,是俄塑造欧亚大陆经济秩序的重要框架,也是俄谋求"大西洋—太平洋大国"地位的重要抓手,中国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曲折变化后,俄罗斯最终在世纪之交确立了“稳韩就朝”的朝鲜半岛政策,这体现了俄罗斯深刻的战略意图。虽然目前这一政策已初见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其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免签问题是俄欧对话中的重要议题,从2002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如今,俄欧在这一问题上陷入僵局,竟成了影响双边关系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免签对于俄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前景如何?借鉴符号学的分析范式,将"免签"视为能指,其所指为"可以自由出入欧洲的资格"。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以发现,在关于这一问题的对话过程中,俄欧之间其实形成了一种"欧盟/审核者—俄罗斯/申请人"的关系。欧盟以"承诺"为手段,使俄罗斯不断向其所立的标准靠拢。由于在显性标准之外还有一套俄罗斯永远无法达到的隐性标准,因此,俄罗斯终究不会获得欧盟的免签——俄罗斯成不了欧盟心中的欧洲人。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总统普京自从在俄政坛出人意料地登台亮相以来,以其务实、干练、坚强、灵活的作风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最近围绕美国部署NMD而展开的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因实施进攻性核外交而倍加引人注目。这一外交斗争的结果相对改变了俄罗斯的国际形象,改善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为俄罗斯在新世纪谋求国家的复兴创造了初步的条件。本文就从这一系列核外交现象入手,分析俄罗斯战略变化的真实意图,并对其作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迈进了新的21世纪后,随着叶利钦时代的终结,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担负起“照看好俄罗斯”的重任。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近10年的转型调整时期,但这只“熊”的伤势却越来越重,综合国力严重衰退,下降了近50%。普京在其撰写并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说,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历史时期,大概是  相似文献   

11.
施展:冯老师,我最近写了两篇关于俄罗斯的文章①,文中有些非常规性的设想,可能是我作为一个非专业的俄罗斯研究者因无知而无畏吧.但也正因此,心中难免惴惴,想听听您的批评意见. 冯绍雷:这两篇文章我读过了,都还比较有意思.你的第一篇文章探讨了俄罗斯的帝国性,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了,它与俄罗斯内在的巨大矛盾性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我注意到你也引述了别尔嘉耶夫的观点,俄罗斯内在的矛盾性正是他孜孜求索的谜题.你这篇文章有意思的部分在于最后关于"欧亚合众国"的设想,设想通过这样一种政体结构,化解掉俄罗斯的帝国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张力.严格来说,这种探讨并不是一种严谨的经验性研究,但是作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政治学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论述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一些学者认为,在俄罗斯人的思想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观念,即俄罗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对于拯救欧洲以及整个人类负有特殊的使命。这被称为俄罗斯的“救世思想”。这一思想最早是通过强调俄罗斯在蒙古人统治期间(1240—1480年)的作用来表达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相似文献   

13.
危机中的俄罗斯:一个超级能源大国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掠夺式资本主义导致了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灾难性后果。普京当政后对这一政策进行了大幅修正,转而奉行传统俄罗斯式的反市场经济模式。强力部门人士进入权力核心,国家控制取代市场运营成为主要战略。重组能源部门并借此巩固新的政治权力基础,进而恢复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构成了普京当局的优先政策。俄罗斯经济在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任内的强势复苏似乎标志着俄构建能源超级大国的战略进展顺利,但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了现存俄罗斯制度的危险性。俄已经错过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宝贵机会,克里姆林宫将能源同时作为财富增长和外交杠杆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这一背景下,梅普共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也许将成为可能。但历史的惯性和重负经常使俄在经历混乱失序后回归原点。俄罗斯市场经济的转型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16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命令组建俄罗斯国防部,并自任国防部长,开始了俄罗斯的建军进程,从而也正式宣告了原苏联统一武装力量的彻底分裂,俄罗斯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独联体各国乃至世界的关注。一、俄罗斯建军的原因自从去年底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军队以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的名义得以暂时保留。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力主建立一支统一的武装力量,并一再宣称不会建立本国的军队,即使要建军也将是独联体成员国中的最后一个。那么为什么俄罗斯突然宣布要组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俄罗斯被描述为一股试图颠覆西方国家的力量:它不择手段地干预选举,在西方社会播撒不和谐的种子。在这个想象的图景中,俄罗斯破坏民主制度,支持破坏性势力,它的阴影笼罩着毫无戒备的西方国家。这已不再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冷战斗争,而是向最原始的权力政治的回归。但是,这种分析是正确的吗?弗拉基米尔·普京是否打算削弱西方国家来实现他所谓的目标,即在俄罗斯周边重建某种后苏联时代的"大俄罗斯"帝国联盟,以此来削弱大西洋权力体系,并破坏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本文就俄罗斯正试图重建对西方的苏联式挑战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来考察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俄罗斯真实而非想象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现有定量研究成果的总结,全面剖析了俄罗斯腐败问题的发展,论证了腐败的增长很可能成为阻碍俄罗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对腐败的生成机制及其在俄罗斯的特殊表现的考察,最终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文明定位的不确定性,是千百年来困扰其身份认同和国家发展方向的难题,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再次面临这一难题并重新抉择。新欧亚主义政治哲学在俄罗斯多元化思潮的激荡中脱颖而出,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在文明论和地缘政治学层面上,较合理地回答了俄罗斯文明定位不确定性的难题;并在深厚哲学建构的基础上,提出反抗西方文明普世论和国际政治旧秩序、重塑俄罗斯文明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新构想。以重塑俄罗斯文化共同体的方式重塑俄罗斯文明,对俄罗斯本国的国家认同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但它一旦超越国界就容易引起国家间或区域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苏联脱胎于沙皇俄国,俄罗斯则来源于"苏维埃帝国"。"帝国"继承国的特殊国家身份从两方面影响了俄罗斯外交:一方面,苏联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遗产,也留给了俄罗斯比普通大国更多的外交"包袱",使其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另一方面,苏联留下的丰厚遗产使西方不能忽视俄罗斯的影响与雄心,继续沿用看待苏联的眼光审视俄罗斯外交。分析俄罗斯外交,既要分析作为国际体系"单元"的俄罗斯自身特性,也要分析不同时代国际体系的性质和体系性质变化导致的俄罗斯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变化,还要考察俄罗斯自身和外部世界对俄罗斯国家身份认知这一重要因素。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和物质结构体现出一种历史惯性的力量,对俄罗斯外交有很大制约。未来俄罗斯会对西方采取进攻性的防守姿态,争取有利条件下的妥协。俄罗斯外交的"双头鹰"战略未来会更加平衡。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和权力结构以及中俄彼此认知,决定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俄罗斯人口生产出现了下滑趋势.人们在关注这一人口现象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探讨造成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作为与人口生产直接关联的婚姻、家庭,对造成这一人口事实起多大作用?本文从社会学视角,解析近年来发生在这一领域里的变化,说明俄罗斯人口亏损是不可抗拒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俄罗斯转型时期政策主体行为与制度变迁的双向影响为线索,对影响俄罗斯转型的制度性因素和影响制度变迁的政策原因进行了研究,试图探讨一种转型时期所特有的政策选择模型。受制度的理性选择理论启发,本文强调了既有制度框架对转型政策选择的巨大影响力,这是俄罗斯转型进入最初的非效率制度结构的重要原因;又具体分析了俄罗斯转型期政策主体的互动与博弈,这是实现制度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俄罗斯转型时期政策过程的分析,本文认为“旧的制度框架一政策主体的互动→政策创新→制度供给→新的制度框架形成”的循环往复是转型时期“制度-政策”的双向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