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今年3月23日,是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63周年纪念日。1949年春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从此,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60多年来,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一直鼓舞着石家庄人民,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  相似文献   

3.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10):F0002-F0002,F0003
2009年,石家庄市委党校紧密围绕省委“大西柏坡建设”的要求,研发出以“西柏坡精神”为主题的党性教育专题课程。2后,市委党校结合本地干部教育实际,多次征求全省西柏坡精神研究专家学者的意见,在“西柏坡精神”课堂教学专题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发河北及周边红色资源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打造出了“‘重走赶考路’大型党性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干部培训品牌。  相似文献   

4.
汪金友 《前线》2009,(10):76-76
1949年3月23日,当中共中央首长的车队就要离开西柏坡、开往北平城的时候,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我们是进京‘赶考’嘛!”几个领导听了都笑起来,周恩来副主席说“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抬头望着眼前崎岖不平的山路,坚定地表示:“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相似文献   

5.
考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神圣而庄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讲,考场如战场,考试实乃命运之门,成败荣辱系于此。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走出中共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战略指挥所———西柏坡村口时,以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和独特话语,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13,(10):65-65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革命胜利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即将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对于即将  相似文献   

7.
"赶考"路漫漫 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  相似文献   

8.
65年前.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土坯房前,老槐树下,握别依依不舍的父老乡亲,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动身前往北平。春风料峭.朝阳流金。毛泽东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不仅创造了辉煌业绩,而且铸就了宝贵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内容相一致。特别是“赶考进取”精神,使西柏坡精神内涵更具特色。因此,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关于“进京赶考”的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弘扬西柏坡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西柏坡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竣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同志的告诫高屋建瓴,意味深长。可以说,这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所处历史方  相似文献   

11.
正3月23日,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主席郑重提出了"进京赶考"重大命题。在此后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赶考"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3月23日,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1周年纪念日。71年前,党中央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西柏坡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党提出"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重大历史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当前,在全省上下和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13.
速览     
7月11日,习近平再访西柏坡,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7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  相似文献   

14.
4月24日,中组部干教局副巡视员潘洪杰、中组部干教局四处副处长王康宁到市委党校调研指导工作。省委组织部秘书长范永录、省委组织部干训处处长张奇光随同调研。石家庄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王俊钟、石家庄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韩保来等陪同调研。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融晋康向潘洪杰一行汇报了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的主要工作,介绍了“重走赶考路”党性教育主题培训实践教学活动的研发过程,陪同各位领导参观了“西柏坡精神·重走赶考路”主题玫室,观看了“重走赶考路”救学片。  相似文献   

15.
“赶考”精神源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国前的一段对话。它是以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所作所为为鉴,提出的自我警醒课题,是“两个务必”精神的缩影和延伸。其内涵主要包括:清醒的头脑,清廉的作风,清晰的思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此为基,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道路。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赶考”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3,(9):60-60
据7月14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道,11日下午,习近平在到石家庄正定县调研后,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表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西柏坡纪念馆内,一块展板让习近平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做出六条  相似文献   

17.
正西柏坡,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的新征程。对此,毛泽东说,党中央进北  相似文献   

18.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移驻北平的临行前,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片刻之后,又凝视着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进京赶考",顾名思义,指赶到京城参加考试。"赶"即"急、快,及时到达,抢时间";"考"即"考试"。进京赶考,包含着古代学子们的追求与梦想、辛勤与付出。赶上者考试;赶不上者,视为弃考。考者,能金榜题名,也可名落孙山。毛泽东同志把即将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比喻为"进京赶考",寓意深远。  相似文献   

19.
<正>75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那么,历史上“赶考”是怎么回事?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共产党人又是如何看待“进京赶考”的呢?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中国行将建立前,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北平那天,毛泽东对周恩来等几位中央领导人说:"今天我们是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进城后,有人认为掌权了,条件好了,应该盖一些楼堂馆所,搞得气派一些、豪华一些。对此,周恩来坚决不赞成,他曾对薄一波说:"连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办公的地方也只有东华厅、西华厅;办事的大员只有四五个人,他的衙门总共不过十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