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侗族的鼓楼对歌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有很多种情况,除了吃相思必须在鼓楼对歌外,节日的时候有客人来访,主人也都要留下客人。如果客人愿意,主人也要请客人到鼓楼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  相似文献   

2.
彝族三道酒     
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  相似文献   

3.
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人进行社交的一种常见形式。由于活动内容以唱歌、对歌为主,所以才以行歌为名;又因为是在夜晚进行,又有“坐夜”之称。在侗乡,因为姑娘们白天生产劳动在一起,晚上做女工的时候也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组织,再后来发展为歌队。她们晚上集中的地方叫歌堂(又因夜晚有月光而称月堂),也是小伙子来娱乐交谊的场所,是青年人社交的固定地方。歌堂一般设在房子的楼下,楼上的火堂,或者楼上的走廊,也有另外专门在空地里修建的歌堂。晚饭后,姑娘们陆续集中到歌堂来,边做女工、边在等待小伙子的来访。稍后,小伙子也三个一群、五个一…  相似文献   

4.
《今日广西》2010,(5):46-46
“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举办的时间各地不一,因而称呼也各不相同。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动。对歌分组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3种,以第三种最吸引人。每组起码有歌师一人,专司编歌之责;歌手两人以上,多可达10余人,专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迎客敬酒歌,便是布依族文化中的一股清泉。它世世代代长流不息,清澈悠远,影映出布依人民的纯美心灵。布依族十分好客,常言:“家中不招宾,出门无主人”。来了客人认为是被人“瞧得起”,十分高兴。特别是生客,无论到哪家,都喜欢同你共餐。“客来歌相迎,席上歌敬客。”客人来时,主人热情地唱起《迎客歌》:远方的客人/尊敬的客人哎/上面一排有三十户人家/下面一排还有五十家好房子/你一家也不进/直接来我家/直接来我家/我家穷/吃…  相似文献   

6.
正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有很多民族,却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侗族便是这样的民族,他们没有文字,用唱歌的方式记录历史,装点生活。凡有鼓楼处,便能唱侗歌。而有鼓楼和侗歌的地方,则少不了牛腿琴。侗族有句谚语"饭养身、歌养心"。老人们唱叙事歌时用牛腿琴配乐,姑娘们唱琵琶歌时怀揣着侗家琵琶起舞,这曾经是侗族人的生活日常,天籁般的旋律滋养了侗族,而侗歌歌者、侗乐乐师和隐在侗寨的乐器工匠们,则用自己的手艺做"嫁衣",默默地  相似文献   

7.
聚居在怒江的傈僳族,他们的婚姻习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歌为媒,松为柬,舞为婚”。歌为媒在怒江傈僳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好嗓子,休想找到一个好媳妇。”傈僳族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如果有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爱慕之情,那么这一方就会设法寻找机会,与另一方对歌。有时一对青年男女或是在山间小路上相遇,或是在桥上相逢,或者隔河在田间劳动,深山密林中砍柴,有一方就会背过身子,手扶耳朵丢婚过一支歌去;另一方对忽然飘来的歌声稍加思索就回敬于对方。在对歌中,只要没有长辈在场,双方可以互相询问各人私事,家庭情况…  相似文献   

8.
苗族的婚礼多姿多彩,有的地方是哭嫁,不哭个死去活来不肯罢休;有的地方时兴歌舞,不唱个够跳个饱不会歇息。我生活在凤庆县新华苗族乡,从小就对苗族的婚礼耳闻目睹,觉得这里的画把曲、对歌、拦歌婚礼三部曲别有一番趣味。新娘出嫁前的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人,苗话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母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饭后,“把曲”与大家坐在火塘边聊天。其间,先由主人用事先采好的绿叶吹起一段忧伤不已的歌,表达舍不得女儿离家的心情。这时,代表男方家的“把曲”未成曲调先生情,…  相似文献   

9.
李毕 《今日民族》2013,(8):9-10
大理白族自治州彝族聚居区,有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叫"对歌",也称"唱调子"或"对调子"。对歌是彝族人民,特别是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在各级政府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中,都有山歌对唱节目。农闲时节,喜庆之日,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本村的歌场,用歌声抒发心声,用歌声寻找恋人。  相似文献   

10.
当你进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所辖的漠沙坝、戛洒坝时,一定会被那奇妙的傣族支系花腰傣人的歌声所吸引。生活在芳草萋萋的哀牢山下、红河岸边的傣族支系———新平县花腰傣人,据2001年末统计有人口41020人。花腰傣人能歌善唱。他们的歌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歌、赛歌等。其唱法有“说络”(放声歌唱)、“唤哈”(吟唱)和“哎滚歹”(唱挽歌)。歌唱的内容有古老的叙事长诗、生产生活习俗歌、婚姻爱情组歌和即兴而歌。歌唱,是花腰傣人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他们上山放牧、割草、砍柴要唱;下田劳作、田头地尾小憩也要唱;夜幕降临后他们来到寨脚万年青…  相似文献   

11.
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词人叶梦得眼中的宋代市井生活。现代人对宋代生活推崇倍至,有的人甚至认为"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谁也摸不着看不见。但在贵州侗寨"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却是真实的生活图景。不仅仅如此,在榕江县宰荡村,唱歌甚至被上升到和吃饭一个高度。就像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和饭只是为了果腹,而竹与歌则关乎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2.
廖光福 《当代广西》2014,(15):57-57
正7月19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天堂牧场,仫佬族男女青年参加走坡对歌活动,互表衷情。仫佬族有"走坡对歌"的传统,走坡节多在春、秋农闲时节举行。在走坡活动中,仫佬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唱山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互赠信物,表达彼此爱慕之情,不少男女青年因此喜结良缘。如今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是歌的民族,对双文化在布依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本文分析对歌文化生存的因素,讨论对歌文化的底蕴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杨卫国 《群众》2008,(2):80-80
某地的一个单位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到有意向来投资的客商。当客商率队来考察时,该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以最大的热情予以接待。客商到达时,主人举行了丰盛的晚宴给客商接风洗尘。主人频频举杯,客人不胜酒力,渐显不支,恳求结束吃饭,主人发扬了“宜将余勇追穷寇”的精神。发起了敬酒的新高潮,最终客商都东倒西歪的回房间。第二天上午进行参观洽谈,双方很满意,决定次日签订协议。中午客商提出吃点工作餐,主人觉得不喝酒没气氛,依然以巨大的热情敬酒劝酒,最终客商又是晕头转向回到客房。晚上主人到宾馆找客商吃饭时,已人去楼空。主人很奇怪,电话一联系,原来客商害怕喝酒已不辞而别。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一个喜歌善唱的民族,歌如瀚海。他们既擅长于即兴编唱,以抒发和交流感情;更具有惊人的记忆,随时可以用歌,来阐述人类起源,社会演变,以及解释天文地理等等。这除了靠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而外,居住在施秉、黄平等地区的苗族中,还有一根奇妙的“歌棒”。当他们在唱那首上万行,号称“三天三夜(七天七夜)”也唱不完的《苗族开亲歌》时,歌手们往往巧妙的带着歌棒,当酒席场上对唱中,偶有所忘,不知如何应对时,白天,  相似文献   

16.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惊艳出场,一鸣惊人。而歌队所唱曲调主要来源于富宁县壮族的山歌小调。富宁地处中越边境、滇桂交界的“两国三省十县”接合部,有壮、汉、苗、瑶、彝、仡佬等民族杂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少数民族、古朴的民风民俗、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富宁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尤其壮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完整,被有关专家称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往往不善说,而善唱。用山歌来表现生活,以唱歌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最初接触歌舞伴餐是九十年代初 ,在昆明市一家有些名气的餐厅。晚餐时间 ,客人陆陆续续到来 ,从七点钟开始 ,歌舞表演开始。客人在用餐 ,台上的十几个姑娘跳民族舞 ,唱流行歌曲 ,走几个来回的时装步 ,然后还邀请客人上台同舞一曲 ,时间大约一个小时。当时感觉有些新颖 ,但印象也不是很深。随后 ,云南许多地方大办节庆、庆典 ,用餐几乎少不了当地民族歌舞相伴。由于客人都是应邀而来 ,场面上宾主都兴致很高。纯商业行为的歌舞伴餐大行其道是最近几年的事儿。一些大型、上些档次的餐厅、或是民族风味大餐厅尤其热衷于此。先举几例亲历 :去…  相似文献   

18.
张得寿 《创造》2002,(2):33-34
壮族是歌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里,苦要唱歌,乐要唱歌,歌声表达感情,表达思绪、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表达对人生的理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恋爱更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所以历史上,壮族形成了以歌为媒、对歌择偶的传统。如果说爱情的美好是因为其本质上属于审美的话,那么以歌为媒、对歌择偶无疑是将恋爱诗化了。这一传统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壮族先民的婚姻形态进入对偶婚和族外婚阶段,几个不同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男女青年以大型集体歌舞的形式进行交友结识和恋爱婚配。以后这种以歌为媒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繁衍生息于哀牢山中段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豪尼、白宏、阿木、卡多、碧约、西莫洛、切弟、腊米、卡别等各支系的哈尼族,在恋爱、订亲、讨亲嫁娶方面虽然有些共同的习俗,但支系不同,也还有一些不同的婚俗趣闻轶事,诸如: “龙”与“凤”对歌 “龙”与“凤”对歌,即男女未婚青年对歌,是白宏人的一种婚恋形式。在米索扎(十月年)或其它节日傍晚,村里的年轻人相约到一特定场所,分性别列为两排,中间隔一至二丈,相对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对象分别对歌。歌词多为传统与即兴创作相结合的“龙求凤”、“鱼戏水”等等,都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对对方的…  相似文献   

20.
壮家白斩鸡     
正客到广西壮家,不吃上白斩鸡,难说来过。这是因为壮族人讲究“无鸡不成宴”,视鸡肉为待客上品佳肴。到了壮乡,走进干栏,无论熟识与否,皆为贵客,均有白斩鸡和酒肉款待。有人在壮族乡间串门,随身只带一壶米酒。到了某家,主人杀鸡煮菜,与客人欢饮。次日离去,主人将客人酒壶灌满,仍让客人背上。有人如此走了几个壮寨,回到家中,酒壶依然是满的。壮族人憨厚老实,待客无保留,家里所有,捡好的接待。客人不醉,自责招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