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多年前中韩建交结束了冷战时期朝鲜半岛南北集团对峙的政治格局,中韩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关系迅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中韩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四个发展阶段,但注入的"正资产"是主流,产出的"正能量"在不断深化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中韩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两国政治与安全领域协商沟通交往密切,但两国政治互信度有限;中韩经济贸易合作广泛,互利共赢,成为助推两国关系的"合动力";中韩关系的拓展深化得益于民相亲、地缘邻近、文化相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信任外交"是朴槿惠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调,中韩两国能否在信任的基础上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韩朝建立南北信任关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德两国的公共外交与中德政治、经济往来相比稍显滞后,但在近几年来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大大改观。今年来两国公共外交以青年人为主力,以来华交流为主要方式,同时配合以两国媒体间对话,给中德关系的良性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陈鹏  黎宇华 《学理论》2014,(32):27-28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实践早已有之,但直到近期才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进行理论研究。中泰交往源远流长,两国建交以来,泰国在华积极和成功地开展"合作型"公共外交。分析泰国对华公共外交途径,以期对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建议如下:建立语言文化中心,推广泰语;发展旅游业,吸引各地游客;推广泰国美食。  相似文献   

4.
正"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埃德蒙·格里恩教授于1965年首次提出。它一般指的是,一国政府对其他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用的战略工具与活动。本文试图从公共外交模式和行为特性出发,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实践的异同点进行梳理,为当下中国深入实施公共外交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首相小泉在通过了历史教科书和参拜了靖国神社之后,现在宣称,要在外交上作出努力,争取与亚洲邻国、特别是与中韩两国“修补”被其损害了的国家关系。但日本的“说教”遭到中韩政府的严正拒绝。舆论指出,“中韩让小泉吃了闭门羹”。 乍看起来,这好像是中韩“闭”  相似文献   

6.
石岩  杨蕾  大光 《侨园》2010,(12)
<正>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韩友好协会主办,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辽宁大学承办,旨在"提高中国大学生掌握韩国语应用能力,满足中韩两国交往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加强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第五届锦湖韩亚杯中国大学生韩国  相似文献   

7.
<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公共外交近年来已经成为外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公共外交"的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今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经过40年,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  相似文献   

8.
“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埃德蒙·格里恩教授于1965年首次提出.它一般指的是,一国政府对其他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用的战略工具与活动.本文试图从公共外交模式和行为特性出发,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实践的异同点进行梳理,为当下中国深入实施公共外交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0)
中韩FTA已于2014年11月完成了实质性的谈判,两国在投资、金融等领域达成数十个协议。如何将中韩FTA在朝鲜半岛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实现朝鲜半岛的稳定是战略设计考量的重点方向。为此需要分析中韩两国各自在中韩FTA中的战略基点设定,彼此协调,寻求共识,以促进中韩FTA的良性发展,稳定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通过结合中韩资料,本文基于中韩视角分别分析了两国意图通过FTA实现的战略目标,结合了东北亚地区整体局势,提出了中韩FTA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公共外交内涵的共识涉及到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方法、价值、目标"五维"。从公共外交"五维"的视角优化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思路如下:在主体维度,要从制度上明确人民政协和各级人民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的角色和身份;就客体维度看,要提升政协委员的国际知识和公共外交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价值维度来看,人民政协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外交充分展示中国协商民主的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价值;就方法维度来说,借鉴公共外交方法,改进和提升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技能和积极性;就目标维度来说,明晰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杨龙 《学理论》2012,(27):29-30
中韩苏岩礁(离於岛)之争不是两国领土纠纷问题,而是中韩丽国因海洋专属经济区重叠后划分面引发的界限争端问题.中韩双方都需从战略的高度与长远的角度、从中韩关系的长远健康发展出发,依照相关国际法的规定以及现实状况公平合理和平地解决.这就需要中韩双方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钱其琛和大韩民国政府代表李相玉在北京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韩两国的关系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国间曾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建交14年来,中韩两国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效。  相似文献   

14.
西方公共外交是政府"大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西方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培育了强大的思想智库,传播了西方价值观,适应了地缘安全需求,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其单边主义的总体外交、说教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霸权语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外交的传播效果。西方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对当今中国公共外交有着重要启示:坚持防御性公共外交传播模式,准确把握政府角色;运用双向传播或多向传播的对话传播方式,转变话语体系;营造多元化公共外交传播主体格局,培育智库、市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强公共外交传播平台建设,开展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创新公共外交传播手段,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27)
英国的公共外交提升了英国的国家形象,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并成为他国借鉴学习的对象。近年来,新公共外交成为国际社会探讨的焦点,其中"新"途径——网络及新媒体的运用更是成为公共外交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对英国而言,它自身的创新也为英国新公共外交增色不少。着重探讨英国如何利用其新公共外交活动来提升其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韩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友谊和革命友谊。两国建交20年来,在国家关系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民间对立却不断激化。问题导向型、意识形态型和工具型是民间对立的主要类型;但它们通常相互交织。民间对立主要是由于民族主义的膨胀、媒体的不当宣传、经济发展导致的心态失衡以及两国外交政策的冲突四个原因综合引起的。化解策略是:超民族主义的视角处理历史文化问题,加强文化交流,媒体承担好社会责任正面引导民众,科学认识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妥善处理经济纠纷,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全球性事务的合作等等。民间对立直接影响国家的友好关系,中韩两国政府、企业、媒体、民间社团和民众都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改善两国民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齐伟 《学理论》2011,(34):51-52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成为各国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中韩作为邻国,尤其重视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上的合作,针对两国在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合作中的制约因素,寻求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或许会成为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一个契机。倡议与南海争端的关系稳定、经略周边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作为海陆混合型大国,中国陆上的周边国家众多,支轴国家大概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柬埔寨,另外还有一些邻国。海上的周边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南海沿岸国家。中日两国近年内大幅度改善政治与安全关系的可能性不大,中韩之间政治与安全关系的提升空间也有限。南海沿岸国家就成了中国建设海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6,(1)
正由韩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主办的"2015东北亚共同体论坛"于2015年12月4日在沈阳召开。韩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刘福根副总领事代表申凤燮总领事致欢迎词,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建华致辞。来自中韩两国学术研究机构及各大学院校200多人参加了论坛。来自中韩两国近20位专家学者就构筑东北亚和平共同体方案、构筑东北亚经济共同体方案两个议题,围绕东北亚共同体的建构与中韩合作课题、推动建设东北亚安全体的模式与构想、韩半岛统——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一带一路与韩半岛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断升温的美印战略关系背后的中国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美印关系不断升温的背后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中国因素。两国均不同程度地以中国崛起为背景,相互借用,美国积极"拉印制华",印度则"借美抑中"。不过,"制约中国"并非是促使美印两国相互接近的全部原因。即使在对华问题上,美印也还存在着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只要中国积极应对,对美印展开灵活务实的外交,就能减少两国"牵制中国"的消极影响,为中国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