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莉君 《学理论》2011,(36):248-249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王忠录 《学理论》2009,(19):11-12
网络在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中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娱乐的过程中也受到网络不文明现象的侵害,影响了身心健康。针对网络对中学生生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规范原则,阐明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和手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支撑了整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的重要现象是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实感交往变成了实感性交往与虚拟交往相互作用的交往.交往环境和方式的变化,使道德对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出现新的情况.网络交往方式的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网络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今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2)
"性善说"是孟子对"仁"、"义"、"礼"、"智"的道德回答,对当今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网络犯罪、浏览和传播色情资源、放纵言行和深陷数字化迷宫等问题。以"仁"的思想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义"的思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礼"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约束言行、以"智"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科学使用网络,是基于"性善说"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观点总结。  相似文献   

5.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出发,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行政道德的失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菊平  赖攀 《学理论》2008,(16):29-32
行政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行政道德建设的受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我国行政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行政道德与行政体制在政府体制设置及运行过程中冲突现象日渐突出,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现象都会给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克服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应从行政体制改革,加强行政道德监督和加强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5):256-26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也跃居世界第一,而大学生又是网络社会的主流群体。本文用调查问卷方式,从研究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范的原因并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途径,为解决这一问题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承载,逐渐自由成长为21世纪大众网民表达其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网络舆论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心理的反映,具有一呼百应、自由自发、互动性强的特点,从而得以快速传播;但由于其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和难控性并存的多面性特色,也在信息扩散中相继出现信息失真、纰漏、诡辩等形态,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误导倾向,这种非正式传播渠道为引导大众道德价值观、中和道德评价、建构道德信仰等带来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当下社会道德建设的完成,需要借力于网络舆论这一新媒体下的新传播途径,但借力到什么程度、如何借力、怎样规避其潜在风险等都值得探讨,正是在此基础上做以思考与梳理。  相似文献   

9.
陈永华 《学理论》2013,(15):380-381
网络伴随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在方便大众的同时对人们道德的考验也愈加明显。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网络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王超  张道明 《学理论》2010,(14):59-60
互联网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又带了深层次的负面影响。针对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种种不良现象,如何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网络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网络道德现状,把握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联系科学发展观,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下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建构"道德主体"制度体系的设想,认为道德主体是社会主体在道德建设领域的体现,道德主体制度建构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道德选择权是一种保障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权利,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道德选择权的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展现了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具体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12.
郭晓莉 《学理论》2009,(15):262-263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价值观念的错位、网络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言论不负责任等方面。解决办法就是要正视它,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方便交流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交往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大学生自身、网络技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是引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实现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出现异化现象。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发起问卷调查,从大学生上网习惯、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观念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现状,从而为重塑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秋实 《学理论》2013,(21):117-118
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深入、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前提下,作为祖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建设问题已成为高校、家长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考查,在问卷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途径:重视道德,义利统一;德智并重,全面发展;公私兼顾,重视集体;求真务实,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7.
郭鹏超 《学理论》2010,(14):217-218
网络的广泛应用在给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显得尤为严重,这同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文章列举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并在探究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缘由的基础上,从高校学生自身和高校德育工作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解决好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1)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网络言语环境,建构网络时代的言语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从表现、成因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行为主体、网络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海艳 《学理论》2012,(6):150-151
"90后"大学生已日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长大的一代,网络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网络依赖严重、侵权行为严重以及受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建设的不完善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4)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网络道德的发生是对其发生条件、结构和机制进行观念性推理而非发生时间的实证。网络道德的发生离不开网络、道德以及主体三个前提,其标志是一些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新的道德结构的形成。以网络实践为基础的内外机制共同作用促使新的网络道德结构生成。回答网络道德为何发生以及如何发生对于深化网络道德理论、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